互联网金融的处境和出路

  “宝宝”们的收益率一路下滑,让新生发热事物互联网金融也遭致不少质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余额宝当前的困境,其当下的出路又在何方?在这场困境的背后,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和消费者,都应该获得哪些启示?

  “破4”,影响的是心情而不是收益

  互联网金融的“宝宝”们能够快速得到大众市场认可并实现普及,与它给消费者营造的“高收益”形象密不可分。

  “宝宝”们出现初期,其宣称的年化收益率一路从6%飙升至7%、8%,而在“宝宝”们被神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打着年化收益超过10%甚至逼近15%的新明星“宝宝”诞生。而在其跌落神坛的过程中,以老大余额宝为例,其背后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一度跌至4.18%,濒临破4%的境地。

  暂不论“宝宝”的家长们是否通过支付比率、单利表“注水”等手段粉饰“宝宝”,如今余额宝年化收益率出现近乎腰斩的情况,让“互联网金融退潮”、“宝宝夭折”的言论甚嚣尘上。事实上,“宝宝”们年化收益率的变化,对于用户而言,其心理影响要远大过收益影响。

  “宝宝”们虽然增速惊人,但其本身总量同传统银行业相比还是太小。对于用户本身而言,以5万元资金为例,余额宝年化收益从最高到最低,一年下来影响不过200元,而且大多数人本身不会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资金投入到余额宝中。因此,“宝宝”们年化收益率数字在过山车浮动的过程中,无非是给用户带来心跳加速的感觉,本身实际收益对大多数用户并无太大影响。

  再癫狂,也拗不过经济规律

  互联网金融的“宝宝”们跌下高收益率神坛的背后,终归是经济规律的体现。“宝宝”们的实质无非是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销售和认购的基金产品而已,不过这类基金产品以碎片化金融理财为切入点,并成功利用了长尾效应崛起。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同样以人们熟知的余额宝为例,其本身对接的基金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余额宝将用户碎片化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交由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进行管理并通过金融投资手段获取收益,除购买方式的创新外,按日结算的方式也得到大量用户人认可。

  既然是基金,那其收益涨跌就纯属正常了,即使是亏损,也完全是合理的。天弘基金对亏损这个问题的解释为—“增利宝(余额宝)是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有固定票息的债券等品种,风险级别较低,历史上国内市场同类产品尚未出现过年度亏损”。

  没有出现并不等于绝对不会出现,货币市场基金本身属于证券投资基金中的低风险品种,其预期收益和风险均低于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但在历史上,货币基金也是出现过当日收益出现负值的情况,虽然最终7日年化收率为正,但其收益率已经低于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了。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宝宝”们收益走低的背后,无非是与其对接基金正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追求稳定的货币基金风险虽然较低,其最终收益也不会太高,一段时间内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拉高短期年化收益率,但时间跨度周期较长时,收益率回归正常水平也属自然。

  “宝宝”不可能独美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不小影响,“宝宝”们高高在上的年化收益率指标对银行活期存款用户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虽然“宝宝”们这样的存储搬家行为难以撼动银行存储额度,但老牌的金融机构也不会放任其快速成长为能够撼动其根基的“巨头”。平安银行的“平安盈”、工商银行浙江分行的“天天益”加上正基金筹备代销渠道“T+0”业务的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多家股份制银行,都显示出银行老牌金融机构对于互联网“宝宝”们的反击。尤其是工银瑞信推出的“现金宝”,7日年化收益率成一度达到6%。

  银行推出的类“宝宝”型产品大多也牵手货币型基金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同余额宝一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差不会太大,虽然在信息传播速度、大数据、交互共享和关联广泛性方面略逊于互联网金融“宝宝”,但银行本身在金融运作上的优势,和强大的线下渠道网店,绝对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宝宝”们形成冲击,且与银行的协议存款本身是货币市场基金主要的投资手段,随着货币政策回归稳定以及银行表内需求旺盛和表外需求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互联网金融“宝宝”们的年化收益恐将持续走低。

  除源自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

  外,政府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同样促使其回归健康发展路线上。除收益日趋下滑回归正常外,各种监管意见、建议也让互联网金融“宝宝”们多少有些迷茫。缺乏监管的市场本身是危险的,由第三方支付深度介入的互联网金融“宝宝”们通过碎片化金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长尾市场,就好像在一个处于低地地带的“拓荒地”,经常有海水倒灌风险。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坝,而整块“拓荒地”的整体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为筑坝所付出努力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在堤坝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源自银行和政策变动的外部压力,只是促使互联网金融“宝宝”们回归理智的外界因素,互联网金融本身出现“退潮”现象,更多是高增长后自身问题的浮现。通过高年化收益率推广的做法很容易聚集人气,但随着年化收益率的下降,一些用户并没有从互联网金融“宝宝”身上获得超乎其想象的收益时,市场人气逐渐下降也是必然。尤其是追逐高年化收益率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宝宝”牵手一些股票或证券基金,以换取高收益率,但这背后,无疑大大扩大了资金风险。在整体经济上行期或许不会有问题,可当整体经济下行时,这类“宝宝”们的风险很可能造成用户资金损失。

  收益低迷,安全问题走向前台

  年化收益降低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只是互联网金融“宝宝”们的正常形态,互联网金融“宝宝”们的安全性问题才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当收益率下降,安全问题就会被放大。大数据、交互共享和关联广泛性成为互联网“宝宝”们推广亮点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性问题。将用户账号信息存储于网络云端的做法是否安全值得商榷,且用户上网痕迹能够很容易被“有心人”截获,足以对用户互联网资金造成威胁,一旦处理不好,绝对会出现类似国外信用卡盗刷的情况。

  除账号本身风险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宝宝”们资金量的提升,其流动性压力将会日益明显。低门槛让互联网金融“宝宝”用户习惯资金的快进快出,一旦遇到类似双11这类时段,资金往往会在一天内出现数百亿的流通,基金赎回压力不言而喻。

  当然,前面提到的监管缺失也是互联网金融“宝宝”们成长面临的一大问题。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管制度,服务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其风险将难以控制,从整合用户碎片化资金到使用整合后的资金,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有利于行业规范并保护用户利益的。

  此外,除互联网金融本身安全性问题外,其实施过程中,二维码扫码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手段,以及Wi-Fi网络环境都可能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整个生态链闭环共同的努力,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用户安全。

  跨界带来的差异化机会

  “宝宝”们的出现,通过碎片资金管理,在金融领域成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其本身并不是一个以提供高投资回报率为目的的金融形态,而是对用户碎片化的闲散资金剩余价值的挖掘。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信息和上网时间等众多东西“碎片化”,若将碎片化的东西聚集起来,能汇集成巨大的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宝宝”们无疑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

  无论是“T+0”的理财模式还是1元钱起购的理财门槛,都是其差异化的努力和尝试,互联网金融“宝宝”们不单单是让用户看到了碎片资金增值的可能,更让企业看到了横向发展的可能。相对拥有无可颠覆的制度性优势的传统金融机构,阿里巴巴与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已做出了一个标杆,其依托的就是电商平台。

  从观望、试探、狂喜、失落,再到回归平静,“宝宝”们的成长心路可谓一波三折,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才更有助于终端用户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宝宝”。而互联网金融“宝宝”想要继续健康成长,进一步挖掘对碎片化资金的利用才是其机会所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宝宝”们完全可以同保险、打车与点餐等应用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形成更为完善、丰富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多样化、全方位地渗透并融入用户生活,进而让自身得以健康成长并发展壮大。

  差异化能够帮助互联网金融“宝宝”们成长,而这样一个新兴的金融形态想要在市场立足并发展,更需要上下游伙伴一同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链。从余额宝到电商平台,再到互联网金融产业园,都是即将铺展开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