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打窝子,搓饵
  • 发布时间:2014-09-23 13:13

  “打窝子”没那么简单

  如今,野钓水域的鱼越来越少,窝子就显得愈发重要。窝子的说道不少——形状、形式多种多样,窝料也五花八门,这些暂且不说,咱就说说窝料的形状。

  我有一哥儿们,外号“咕咚”,和我一起钓了很多年鱼,他打窝子堪称一绝,铅球大的一团窝料,肯定能“咕咚”一声砸到浮标的位置,因此江湖人称“咕咚”。他每次打一团,量足成分多,诱鱼快速,效果可持续一天。

  一次,我俩去山里的一座小水库钓鱼,水库水很深,我俩都用短竿子。我打窝子没他准,鸡蛋大小的若干窝料叮叮咚咚全打在了浮标的周围;他则一如既往,咕咚一声定乾坤。可钓着钓着他就搬家了,为啥?按说我俩的水平半斤八两,要非分出个高下的话,他比我更强一点,可那天他的上鱼频率明显不如我,八成是钓位不对。

  换钓位后,他又打了窝子,但上鱼频率依旧。中午的时候来了一位当地的老乡,一屁股坐在“咕咚”先前的钓位上,从编织袋里拽出一把鱼竿,好家伙,5.4米的,抡得虎虎生风,且中鱼不断。“咕咚”一看,气得七窍生烟,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可仔细一瞅人家的长竿子,心想莫非这两个钓位的鱼都没靠边?于是他赶紧换了根长竿,还别说,效果立竿见影。这下可坏了,本来我俩走得早没吃早饭,午饭的时间他又忙得欢,直到下午我饿得前腔贴后背,才拽着膀子把他扯上来。饭前他又“咕咚”了一团窝料,没想到饭后就“掉链子”了,鱼口明显稀了,我和那位当地的老乡则频率依旧。最后“咕咚”干脆不钓了,坐在我俩身后的山坡上愁肠百结地欣赏起了夕阳景,再然后,他竟傻呵呵地笑了。受刺激了吗?没有,他是悟出了不上鱼的原因——他坐在山坡上,身体不住地下滑,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窝料团——人都坐不稳,球状的窝料团还不一个劲儿地向下滚?所以短竿子处打的窝子,使长竿子才能中鱼;长竿子处打的窝子,则需使更长的竿子才会中鱼。

  从那之后,只要是地势陡峭的地方,他从不把窝料团成球状抛投。我建议他打得稍近一些,预留一个“提前量”,他则说水下的地形、障碍物等因素不明,这个提前量不是固定的,很难判断和估计,所以“提前量”是打不准的。此外,“咕咚”还教我一招更绝的打窝技巧——在水草丛中打窝子,可用水边的泥巴做成大饼状,把窝料拍在上面,再沉入水草中,如此一来,草洞形成了,窝子也有了。窝子王不愧为窝子王,他能将打窝子的种种细节玩得有声有色。

  “搓饵”与“拉饵”

  钓鱼人都知道,搓饵上鱼慢,拉饵有速度;也有不少人遭遇过拉饵招小鱼闹钩的经历,窝子被搅得乱七八糟,改回搓饵又不甘心,让人头疼。我们能否把二者结合一下,各取优点不就成了吗?答案还要从细节中找!

  我们先对比一下拉饵和搓饵的状态,拉饵有着千奇百怪的外形及松散的质地;搓饵外形规则、表面光滑、质地紧密,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正是这点区别导致了上鱼率的截然不同,可是想将它们合二为一,却又找不到什么好办法。

  春天的时候,一个外地的小亲戚来我家串门,嚷着要我带他去钓鱼。附近的野钓资源肯定无法让他尽兴,地势陡峭的地方,窝料不宜团成球状于是我带他去一个斤钓塘,起码能让孩子体会一下中鱼的感觉。

  鲤鱼塘边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由我完成,但上饵得靠他自己了,我做了几次示范后就不再管他。我们相邻而坐,便于我及时提醒他换饵,剩下的就靠他自己发挥了。

  对于从未摸过鱼竿的人来说,上饵是有一定难度的,每次看他搓饵,我都有想打人毁物的冲动,咋这么笨!他笨手笨脚地鼓捣好几分钟才勉强把两粒饵捏到钩上,还松松垮垮的,甩大鞭的动作略大一点,鱼饵就被甩飞一粒。由着他慢慢来吧,反正这里的鲤鱼有密度。

  可是钓着钓着问题就出现了,虽然他上饵耽误了不少时间,真正用在“钓”上的时间不多,但咬钩的频率却高于我,莫非新手钓鱼都有好运气?

  又过了一会儿,问题的症结找到了,由于他搓饵不够熟练,鱼饵要么勉强挂到钩上,要么被捏得很扁,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毛毛糙糙,总之很不牢固,在钓鱼人眼里没有一个合格的。可就是因为这点,他的鱼饵入水立即溶散,诱鱼效果好,这正是我所要找寻的答案,于是我开始有意模仿,鱼儿咬钩的频率果然提高了。不过,由于是在高密度的斤钓塘施钓,因此该结论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仍需进一步验证。

  “清明”后,我和朋友相约去一处山塘钓马口。因为该水域肉食性的马口鱼众多,所以不存在闹小鱼的情况,于是我的朋友放心大胆地拉饵施钓,上鱼频率几乎是搓饵的数倍。有了明显的对比后,我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试验,即模仿拉饵——不再中规中矩地搓饵,而是故意使鱼饵外形毛糙、质地松散。结果是,鱼饵的水溶性增加了,上鱼的频率也同步增加。一天下来,我得出了结论:这种“高仿”拉饵毕竟是山寨货,效果赶不上真正的拉饵,但相比传统的搓饵优势明显。它的状态介于拉饵和搓饵之间,效果也介于二者之间,适用于小鱼闹钩的水域,也可用于大钩大饵钓大鱼时改变搓饵的状态。此外,夜钓时小鱼较安静,钓者也可以用这种办法增加饵料的诱惑力,提高上鱼率。

  具体做法便是仿拉饵,即尽量模仿拉饵。首先,传统的搓饵外表光滑,这样的钓饵水溶性较差,因此,钓者在“仿拉饵”时切忌刻意追求钓饵外形的美观。其次,拉饵质地蓬松,所以“仿拉饵”时切勿将饵团搓得很紧,只要能挂到钩上并顺利抛入钓点即可。上述两点的共同前提是,开饵时要把鱼饵开成拉饵的状态。当然,在拉出鱼饵的局部轻轻捏一下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钓鱼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细节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鱼获。因此,钓者对于所有细节都要细致掌控,尽量做到完美。

  文/图 大连海事大学体育部·刘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