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汽车“壳”内迷茫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本土,汽车,迷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2 16:57
本报记者 李敬、汤铭
摄影记者 汤铭
4月底的北京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再度热闹起来。在2010(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全球汽车厂商都展出了今年将在中国上市的新车以及概念车。与展区内“车山、人海、靓模”的盛况相对比的是,在“2010中国国际汽车半导体产业峰会”上零星的人气。
“现在我们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汽车生产大国,但还不是汽车强国。”本以为在北京国际车展前夕召开的“2010中国国际汽车半导体产业峰会”会异常火爆,但在峰会开幕30分钟后,会场内算上服务员也不过10人。这让首位演讲嘉宾、汽车电子行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前任装备部部长陈长年感慨万千。
一边是洋、土品牌的卖力展示与奋力搏杀,另一边是核心工业受制于人却不自知;一边是国际品牌全面进入E时代,恨不得将中低端汽车都配齐先进的电子技术,另一边是本土汽车继续固守“汽车就是四个轮子罩个壳”的“山寨精神”。“E能力”的缺失让中国汽车“物美价廉”的优势荡然无存,中国汽车产业的明天将往何处去。
沉迷做壳
无论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一场围绕“中级车”的搏杀已经开场。依靠“廉价”发迹,敢吞悍马、沃尔沃的本土汽车品牌,虽然风头正盛,却难逃洋品牌已在中高端市场备好的残酷绞杀。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1739万辆,首次超过美国,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在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缺失,使得整个汽车工业受制于人。”陈长年介绍。尤其是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相当于汽车的CPU),基本上都被德国博世、英飞凌、日本电装等少数国外企业垄断。
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已经被汽车品牌收购、并购的表面风光,掩盖了与国外品牌的内在差距。
在整车电子领域,很多本土汽车企业仍在固守“汽车就是四个轮子罩个壳”的“山寨精神”,靠“廉价”继续打拼高端市场。只有少数的几家,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即使是“号称”有自主引擎技术的海马、奇瑞和吉利,均被业内指为“掺假”——海马的技术源自马自达,奇瑞和吉利的引擎是由欧洲公司设计。
在芯片领域,虽然中国的IC企业不在少数,但无一例外都缺席了汽车电子。“由于技术的落后,去年中国进口石油的80%都用在了汽车上,而国际品牌的汽车却能用一般的燃油提供两倍的动力。”业内人士慨叹道。
“成为汽车强国有三个条件:一是有世界级的汽车工厂,二是有世界级的汽车零配件产业,三是拥有核心技术。” 陈长年说,目前的中国汽车企业,连世界级的工厂都还算不上。
失落的中级市场
4月23日,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源与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共同为荣威350解开了神秘的面纱,并宣布我国以WCDMA 3G高速无线网络为载体的汽车信息化时代已全面到来。
据介绍,荣威350所增加的3G网络应用平台,可以让车主通过WCDMA 3G网络实时、流畅地使用各种网络应用。而据记者了解,荣威350所用的触控式inkanet智能车载系统平台,其内核就是目前通信移动领域中最流行的开放式操作系统Android,这使得荣威350不仅融合了3G手机的所有功能,而且它的应用还是基于“云计算”的。
这使得荣威350的车载系统超越了传统GPS、车载导航、影音娱乐的概念,可以通过3G上网实现客户车辆管理、车辆定位服务、交通信息服务、天气信息服务、旅行贴士、同城交友等功能,成为一台“能飞奔的电脑”。
除荣威之外,奔驰、奥迪、通用等国际品牌都在开发类似的产品,计划全面进入汽车移动信息化时代。面对全球市场的巨大压力,国际品牌都计划通过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推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中级车”,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的金矿。
所谓的高性价比,就是除了引入高端车配备的智能操作系统、自动倒车系统等技术外,把高端车才有的的电子技术部分引入中级车,使之拥有超越中级车的品质。
“这样好的配置,这样高的技术,再加上诱人的价格和品牌,简直让本土车没活路了。”一位本土汽车品牌业内人士抱怨道。缺少了汽车电子这个杀手锏,对于那些沉迷于做壳的本土品牌,“中级车”无疑成为一块正在丢失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