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傍上”物联网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自动化,傍上,物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2 16:59
本报记者 汤浔芳
当下的北京街头,不时能见到一些感测设备和白色机柜。它们会将收集到的交通信息传送到北京市交通管理中心,服务商再将收集到的信息和地图结合起来。开车出行的人们可以随时查看这些实时更新的地图,选择行驶畅通的“绿色”路段出行。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应用。而在这些白色机柜中,放置的是一种嵌入式工业计算机,它能够汇总感测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基本的分析处理,然后将其传送到后台。
“物联网来了,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工业自动化厂商研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春盛表示,他们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更多的行业应用领域,包括公共领域的城市安全监测、智能化车载信息监控,工业领域的危险源监测、能源领域的风场管理系统等智能应用。
进军物联网
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研华绝并不是惟一在物联网中寻找新蓝海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同属工业计算机领域的研祥智能和研扬科技也已经开始掘金物联网。
在4月举办的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研祥展出了智慧医疗产品解决方案。在这个解决方案中,移动医疗终端MCA1001、MPC1202、病房自助终端MPC1701和各种监护仪器等硬件,借助无线/3G/有线网络,接入医疗网络平台及各种信息系统。后台的医疗终端专用服务器通过无线/3G/有线网络,能够在终端设备和中心机房之间,传递交换相关资料和数据,为整个医疗信息产品及仪器构建一个物联网。
而同在4月份,研扬科技也宣布成立医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主要针对医疗IT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如HER(电子健康档案),HIS(医院信息系统)和RIS(放射科信息系统)。
《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有4大趋势:细分市场递进发展、标准体系渐进成熟、通用性平台出现、技术与人的行为结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工业自动化厂商首先就在通用性平台上寻找机会。
“通用型产品采集信息不外乎温度、压力和湿度。”何春盛介绍,“这其中有水位计、流量计、一氧化碳浓度计、二氧化碳浓度计,或者酸碱度的检测。这些将来都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模块。买这个模块,就可以探测所有类型。”
对于未来物联网最末端产品的形态,何春盛认为,做物联网就像搭积木,用户只要把研华的产品买回去,然后‘搭一搭’就可以了。“我已经把中间件、硬件都弄好了。只要调一下参数,在软件方面做一些创新,就可以接入物联网。”
技术一脉相承
整个4月份,何春盛一路马不停蹄,从台北到深圳,再从西安到重庆,在各地举办的每一场“2010研华技术应用创新论坛”,他都亲自出席。会议现场,他都仔细聆听每一位嘉宾的发言,并在笔记本上刷刷地记录;在会议的休息空隙,他总是和与会嘉宾进行更详细的沟通。
为什么研华、研祥、研扬这样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开始寻机物联网?何春盛解释说,工业自动化是一个“小区”,物联网就是一个城市,两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
“其实物联网与工业自动化是分不开的。” 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平教授解释道,工业自动化包含采集、传输、计算等环节,而物联网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慧处理,二者是相通的。物联网只是更强调无线、海量采访、智能计算。
一脉相承的天性,让工业自动化厂商寻机物联网顺其自然。在物联网的3个关键领域:传感器、RFID和M2M(机器对机器)中,工业自动化厂商至少在传感器和M2M领域有很强的优势。
10年前,主要集中在设备领域的针对M2M之间的通信已经出现。10年间,M2M的概念不仅扩展到机器与人、机器与服务等更宽泛的概念,而且还成为“物联网的主要现实形态”,这也带动了在M2M中大量应用的自动化的发展。现在,更多的自动化和智能技术已经从M2M应用的工业应用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自动化也“傍”上了物联网这个蔚然成风的“概念大款”。
在感知层面,工业自动化厂商也积累了上千种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工业计算机、工业交换机、数据采集器、触摸屏和软件等。并且,在物联网时代,最末端的传感器数量众多,收集到的数据也相当庞杂,如果不加分析处理就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后台,那么会对网络层和后台处理系统造成负担。而如果把部分数据分析工作放在前端,那么就能提高效率。而相应地,工业自动化厂商在前端数据处理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它们的代表型产品——内嵌在工业计算机中的数据采集软件就能够胜任这个“工作”。
另外,既有能力打造通用平台,又深入行业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在物联网应用上也大有可为。王平指出,物联网的应用应该是通用平台加行业应用。通用平台是指信息感知与传输,它的孵化性是比较强,整个标准规范能够尽快形成协议。而在行业应用上,需要企业从行业着手下自己的功夫。
产业链支持至关重要
在4月21日举办的2010研华技术应用创新论坛(重庆)现场,英特尔、德州仪器、微软、泰科电子等企业的代表悉数到场,无形中增加了研华打造物联网产业链的信心。何春盛也表示,为了让自动化更智慧,能够驱动更多的智能应用,把握物联网的大局,合作伙伴的支持必不可少。
从产业技术应用角度来看,应用识别与系统整合能力将加速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信息实时高效的互动与传递, 将使物联网的应用更智能,这其中就包含了开放式软硬件开发平台以及软件的应用创新。
从工业计算机出发,搭建物联网产业链,嵌入式的智能芯片必不可少。英特尔曾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有150亿个嵌入式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英特尔对嵌入式颇为用心,这从2010 IDF上,英特尔大谈嵌入式中可见一斑。从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到物联网,从车载信息娱乐设备到智能家电,英特尔都努力嵌入其中。
而作为最基本的人机交互,触控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泰科电子美商易触控系统销售经理杨肃一边展示最新的触摸屏,一边介绍说,物联网时代,触控技术是一种最基本的技术。“未来,声音、表情、图像都可以通过设备变为一种触控技术,这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touch。”
此外,物联网时代的工业计算机还需要更加智能的软件。据微软Windows嵌入式系统中国区市场总监李涛介绍,微软用于行业设备的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和用于手机的Windows Mobile系统都已经做好了迎接物联网的准备。未来,这些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将会与物联网相结合,比如导航、地图就将与物联网初期的实时路况相结合。
“要想进军物联网,厂商必须主动开放、广泛合作。尤其在新技术落地上,这种心态更是必须的。”谈及未来,王平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