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乡村建设的核心

  没有乡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准确地说,不是以乡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都不是真正的乡村建设,当然也很难形成真正的乡村精神

  谈论乡村建设的时候,我们总说乡村是落后的,是需要被拯救的,但是我们却很少说乡村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什么。

  首先,“乡村建设”并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词汇。譬如美国乡村也有过贫穷、基础设施差、建设无序等困境,相对来讲那只是物质上的问题,并不像我们这样强调要向农村输入文化。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国的乡村诞生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按照托克维尔的说法,“英国从前虽是统治全体殖民地的,但殖民地的人民却一直自己管理乡镇事务。”

  美国的这种乡镇管理机制却又是建立在“主权在民”的观念之上,所以美国的乡村一诞生便带有一种成熟的乡村精神,而且还形成了美国独特的爱国心——“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种感情,乡镇公民更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和乡镇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抱负与理想都投入到乡镇建设中来。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主人翁精神,也是一直以来让人羡慕的公民精神。

  反观中国的乡村建设,不好说现代以来中国的乡村建设到底走了多少弯路,但是可以肯定,没有乡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准确地说,不是以乡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都不是真正的乡村建设,当然也很难形成真正的乡村精神。

  这里还需要厘清,虽然上世纪以来新的乡村精神并未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乡村建设没有值得注意的系统理念。

  民国时,晏阳初称乡村建设就是民族再造,他的理念既简单又复杂:“农民应该建设些什么?很简单,一个字就可以答复,农村建设就是‘人’。”晏阳初反对某一个时代、某一个人出面倡导一种乡村建设:如同一场运动,时过境迁,不能在民众身上扎根,到最后乡村依旧凋敝。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与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论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的建设方法:建乡先建民。“开发民力就是开发人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组织力。人民有了这种力,才能称作 ‘自力’,有了‘自力’才能做到‘更生’。”

  晏阳初的观点其实与托克维尔笔下的美国乡村理念大同小异,都是把“人”(公民)的建设置于乡村建设的核心位置。乡村建设是为人,乡村精神同样是为人,相反地,人也会促进乡村走向成熟。

  当然,在大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走向了失败。但是,既然是有价值的理念,对于今天厘清谁是乡村建设的主人翁,如何形成乡村精神,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不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建设,一定是与乡村背道而驰的,所谓的“乡村精神”也是虚无的,乡村不过是暂时栖居之地,城市才是乡民的乌托邦。但是,如果乡民都对乡土失去了眷恋,那么,失掉乡村的城市又将何枝可依?

  文/渠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