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脑瘫患者经过一系列的及时治疗,都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参加一些活动
双腿僵硬,两脚向内交叉,膝部靠近似剪刀样;迈步小而慢,常足尖踏地而行似跳芭蕾舞;又或是行走时挺腰凸肚,臀部左右摇摆如鸭行状??行走——人类最简单的运动,对于脑瘫患者来说却成了最大的障碍。
步态分析的研究和应用从19 世纪末摄影技术刚刚兴起时就开始发展,迄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但是真正进入临床实用阶段只有十多年。当步态分析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生物力学、医疗临床、康复工程、体育训练以及造鞋业等诸多领域后,如今又给脑瘫患者带来跨越步态障碍的新希望。
就步态分析与脑瘫患儿步态矫正等相关情况,本刊专访了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博士生导师、步态分析实验室研究员刘安民。
脑瘫治疗并非无能为力
《瞭望东方周刊》:脑瘫患者的步态有什么异常?
刘安民:绝大多数脑瘫患者无法以正常步态行走,即左右两腿动作失调,行走过程中单腿或双腿多关节运动畸形。如蹲伏步态,即患者以过于弯曲的髋关节和膝关节角曲腿步行;趾步态,即双脚脚跟翘起以脚尖着地行走;内(外)八字步态,即患者的单或双脚以超常大的内(外)旋角与地面作用完成行走。
随着患者的发育生长,特别是体重的增加,这些畸形步态会对下肢肢体以及诸关节产生严重损害,最终,严重的后果会是丧失行走能力,所以这些脑瘫病人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改善脑瘫患者的行走方式,以前有什么方法?
刘安民:由于脑瘫患儿的大脑中枢神经在发育过程中受损出现障碍,过去脑瘫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患者家庭放弃治疗的占绝大多数。即使在今天,也没有根治脑瘫的方法。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医学实践证明,系统的治疗是可以改善患者包括行走在内的一系列行为能力的。
目前,对脑瘫患者的医治主要是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行走和自理能力,这包括了许多针对行走、语言、行为的康复疗法。
《瞭望东方周刊》:步态分析怎样帮助脑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刘安民: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准确地知道患者在行走中具体关节角度变化、受力状况和每个肌肉的活动度以及作用顺序,从而诊断出影响行走的关键。极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基于步态分析结果,医生可以更有信心地确定治疗方案。
基于临床经验,医生倾向于通过某种手术帮助一些脑瘫患儿矫正走路姿势。但是在具体骨肌系统改造手术方案的确定上,仍需要以步态分析结果确认,以免造成多次手术。
具体的步态试验并不复杂,患者在布好光标后在步态实验室里以自然姿态行走数次,利用步态分析软件绘制出病人的步态曲线。医务人员可据此确定是否某关节的屈不够,或是伸不够,屈或伸受哪几块肌肉影响,结合病人行走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诊断意见。
步态分析检测报告只提供关节运动及受力数据,并给出结论性诊断意见。但并不形成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家庭的态度、伦理观念、体况及经济负担能力,等等。认为步态试验可以治病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常行走
《瞭望东方周刊》:利用步态分析技术辅助治疗的脑瘫病人有没有年龄上的要求?
刘安民:理论上只要脑瘫患者能够行走,就可以进行步态试验。但由于5岁以下的幼儿身体内骨骼和步态没有发育成熟。某些体征、部分骨骼和肌腱并未生长健全,另外,很多幼儿要么蹒跚走路,要么以跑代走,所以,儿童的步态试验会困难些,在分析结果时需要格外注意。
一般认为,6岁以上的健康儿童步态已具备健康成人特征,可参照健康成人步态参数分析。
脑瘫病人利用步态分析技术进行诊治的年龄上限并不存在。然而,成人脑瘫患者仍进行步态分析并坚持治疗的人数和儿童患者相比大大减少,治疗过程的痛苦和困难(有的患者会经历很多手术治疗过程),高额的开销和微弱的疗效,会使很多患者放弃继续治疗。
《瞭望东方周刊》:脑瘫患者经过科学治疗之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吗?
刘安民:经过治疗,症状会减轻,行走步态会有很大改善,行动、生活自理都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很少有脑瘫患者能够完全达到正常行走状态。因为除了神经系统障碍之外,病人长期缺乏锻炼,肌肉发育不健全、肌肉萎缩、肌力微弱都会影响其恢复。
曾有一名病人,从出生到11岁都没有独立站立过,更没学过行走,肌肉萎缩得十分严重,类似这样的患者,即便有很好的手术治疗方案使其摆脱行走障碍,但要使其萎缩的肌肉恢复正常并学会行走的协调动作,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有的治疗措施要伴随患者相当长时间。例如,足踝动态矫形支具以及与之匹配的矫形鞋需要病人长期使用。
目前,欧美一些国家有关脑瘫病人的治疗结果统计资料显示,很多脑瘫患者经过一系列的及时治疗,都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参加一些活动,实现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有许多患者在治疗康复后,仅会在精确的步态试验数据中看出稍有异常,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差异并不易被他人察觉。总体而言,步态分析在脑瘫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王伟杰 记者吕爽/英国曼彻斯特 上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