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拿到《关键词》这本书时,有点不相信这是梁文道“道长”的新书,因为语言风格太不一样。《关键词》的行文简单易懂、直指中心,似乎他在刻意把一些东西拿掉,从而能够更纯粹让读者感受自己的想法。但当听他描述完自己的写作意图时,我们知道,梁文道依然是那个梁文道。
提起梁文道,你们第一时间会如何给他定位?作家、主持人、读书人……但他为自己所作的定位是——媒体人。“我跟你们是同行。”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他如是说。读书人与媒体人的区别,就像为《关键词》写序的陈冠中所说的:“读书人可以仅以美学的态度看待世界,而梁文道则不仅于此,他成为了在公共领域发出声音的公知。”所以,梁文道写了《关键词》,这是他过去所撰写专栏的集结,他把这几年里看到的社会现象,用一个个词语进行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个网络泛滥的年代,每天都有不同的关键词出现,你能记住的有多少,又真正了解了多少关键词背后的意义?看《关键词》和看《常识》的区别在于,看完《常识》后你会觉得自己太没常识,而看完《关键词》后你会发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自己熟悉却又忽略了的“关键词”。不妨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花8分钟来参透一个词语,带着《开卷八分钟》入梦。
Q&A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A=梁文道
Q:在这个社交媒体极度蓬勃的年代,你似乎并没有使用过任何的社交媒体工具,这是为什么呢?
A:我曾经也开过脸书和twitter,但后来关掉了,原因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它。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用,但我更重视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很多人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看到别人在用,自己也用而已。因为我找不到用的理由,那就不用了。其实作为写书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读者最直接的反应,但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读者的反应,很容易得知什么话题他们更感兴趣。我目睹很多作家朋友,他们太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慢慢整个文风和话题都在改变,甚至变成每句话都像一句标题的标题党,只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诱惑。
Q:社交媒体和电子媒体这么多,会影响你的阅读习惯吗?
A:我也会阅读电子书,也会看别人的微博、博客,但是是以一种观察的态度在看,不参与其中而已,我觉得这是适合我的一种方式。譬如说有很多人会骂我,也会有人夸我,但只要我不参与进去,那我的心态就能始终保持平和。
Q:你的新书名为《关键词》,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身份“KOL”,也就是Key opinion leader,但翻译成中文后是意见领袖,直接忽略了key,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A:之所以没有key,就是在某个领域里没有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的领域分化并不完整。在其他国家很多地区你在某个领域可以找到某些人,你会觉得他们在这个领域里一言九鼎,哪怕其中会有争论,但在中国你无法找到这样的人,譬如文学界就找不到。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里找到一个当行的关键意见领袖,前提是这一个领域是有充分的自主性的,但中国没有这种自主性。
Q:现在很多作家都转型当导演,譬如郭敬明、韩寒等,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A:其实导演并没有一个特别的门槛,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但作家当导演,未必能够比他写剧本来得好。譬如保罗·奥斯特,我就觉得他的剧本比他拍出来的电影要好,又譬如我很喜欢的一个美国作家麦卡斯,他的剧本写得很好,但我不知道如果他自己执导是否可以把文学的精妙带进电影里。
LINKS
《关键词》
作者:梁文道
出版:中信出版社
价格:¥36
《关键词》是梁文道先生继《常识》《我执》之后最新文集,以一个关键词语生发开去,谈论时下的一个事件、现象,分析背后的逻辑,更探讨深处的历史和政治。
采访/文_蔡蕾图_倪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