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弄潮而歌

  她痛心于中国糟糕的文化艺术环境,掀起大型户外实景体验剧之浪潮,与张艺谋、樊跃被称为“铁三角”。她堕入艺术之“坑”,怀着敬畏之心,“癫狂”而歌

  五台山的夜已被秋凉浸透,寺庙屋瓦凝了一层露水,风吹檐下铜铃,叮当作响,更显苍山寂静。王潮歌的窗外,天空已由黑变灰,她又一夜无眠。眼看夜即将过去,但演出中的某一个环节具体该如何展现,她还没有主意。这一刻的寂静让她恐惧。

  她是“老导演”了,有着丰富的剧作经验和技巧,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她导演过十余部大型演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的主创人员之一,对她来说,如何用舞台展现她的想法,这并非难事。但这一次有些不同。由她执导的《又见五台山》是国内首部佛教主题大型情景剧,王潮歌告诉自己,“不能亵渎佛教,也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要做到“深者看了不浅,浅者看了不深”。

  在《又见五台山》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害怕、担心、忐忑常伴王潮歌。恐惧无眠的夜晚,她在五台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作为总导演,她是主心骨,天一亮,她必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去指导演员排练。“我真是自己给自己吓了个半死。”王潮歌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2014年9月19日这天,《又见五台山》情景剧在山西忻州五台山风铃宫首演。演出结束,王潮歌露出一分“狂妄”。她说,“《又见五台山》是给佛经提纯。”而台下坐着的,是包括五台山的众位高僧以及上百家媒体在内的1600多位观众。

  “我是艺术家”

  演出结束后,风铃宫剧场的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地没有送王潮歌鲜花,而是送了她一口装满萝卜青菜的铜火锅。

  王潮歌对她的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虽然有执行导演,但她在山上一扎就是一两个月。五台山海拔较高,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作物单一,美美吃一顿涮火锅是她近期的愿望。

  艺术创作时,王潮歌很投入,她时常想不起自己到底几天没洗头,她也时常“癫狂”,一会身在炼狱,一会升到天堂。若灵感乍现,抓到一个好东西,她高兴得逮谁亲谁,大家都跑;心不顺的时候,她瞪起眼珠子,见谁骂谁,“一米之内都是血光。”

  《又见五台山》首演前两天的排练中,男主角状态不够理想,被她骂了个半死;男主角在表演中找到灵感,她跟着泪涌不止。“哭了一会特轻松,眼睛特别亮,感觉自己醒了。”

  王潮歌眼馋国外的文化艺术环境。从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街区,到英国伦敦的300多家剧场,在一些欧美国家,文化艺术的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一部剧目成功,迅速被复制到另一个城市或国家。她认为,中国缺这个,她应该做这个。

  “不管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包括二线、三线城市,几乎没有哪个城市有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演出、固定的观众群,大家没有消费艺术的习惯和崇尚艺术的意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王潮歌说,“作为一个搞艺术的,我心挺疼的!”

  从《印象刘三姐》开始,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组成“铁三角”,随后又共同创作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等多部大型户外实景剧,掀起了“实景演出”的浪潮,陈凯歌、冯小刚也分别执导了户外实景剧。2013年,为能适应北方较为寒冷的环境,王潮歌又推出了“又见”系列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至今已有两部,《又见平遥》与《又见五台山》。

  这些剧目,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不小收获。只《印象刘三姐》一剧,迄今已演出5000多场,接待观众超过1200万人次。

  王潮歌“特别乐意”向媒体展示她艺术作品的这些“附加成果”,她不回避艺术给商业带来了好处,同时也认为商业可以给艺术带来支撑。“我个人认为商业和艺术,商业和宗教,乃至全世界的事,就没有对立二字,都会找到一个和谐和统一的过程,找到了全都解了。”

  对于商业是否会影响她的艺术创作,她很坦然,“我是一个职业导演,是纯正的艺术家。”

  “别叫我女导演”

  9月19日这天,从祈福仪式开始,展演、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一整天,王潮歌都在亢奋中,她连着两天没合眼,但讲话仍然干脆利落、幽默大方、妙语不断。在她的亢奋中,或许仍不乏忐忑、紧张,但更多的可能是欣喜与兴奋。

  历时90分钟的《又见五台山》演出中,观众由剧情引领,从室内情景体验区穿过舞台,直到落座观众席,在3D视觉和音乐的配合下,长达200米的环形舞台360度不停旋转,上演着人生万相,不断发生、幻灭又轮回,让观众完整体验了一场自出生到死亡、由蒙蔽到醒悟的过程。

  演出结束,王潮歌走上舞台,“今天我得到了五台山几大方丈给我的认定。他们说,第一,佛理讲的是对的;第二,深入浅出,讲的是透彻的;第三,通过人间的某一种判断来折射出佛理,再给人间返回去的这样一个脉络,他们是认可的。我一块石头就落地了。”

  王潮歌是导演,也是北京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作为“领袖”,她常以自信示人。工作中,她脾气急、严格、敏锐,有点不容人,团队有人出了错,她便目露凶光,“恨不能用眼神毙了人家”。多年以来,她已经成了人们眼中的“女强人”。但她也敏感、细腻而又柔软。“当我是我们家老徐的老婆时,我可女人了。”

  王潮歌不认同“女强人”抑或“女导演”这类称呼,在她看来,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称女性导演为“女导演”,是不是要称男性导演为“男导演”?导演就该尽导演的职责,妻子就该有个妻子的样子。生活与工作可以混在一起,但王潮歌从不混淆自己的角色。她的爱人是她的初恋,二三十年来,家里从未出现过危机和严重分歧,一如当初。她也感慨,“我们怎么就那么和谐啊!”

  五台山创作排演的日子,王潮歌将她的“四个宝宝”带在身边,爸爸、妈妈、丈夫和女儿,他们如同王潮歌行李的一部分,因为她不想与亲人聚少离多,她欣慰,因为她是家人的荣耀。

  “我心向善”

  王潮歌并非佛教徒,但她称自己是“一个忠实的佛教的拥戴者”。吃素、念经,在她看来都是形式,只要向善,人人都已然信佛了。

  王潮歌不会用电脑,但她阅读量惊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她的房间里甚至有一些梵文书。做《又见五台山》之前,王潮歌对自己理解佛法并无信心,也想找高僧指点,甚至希望能给剧组成立一个讲解佛法的团队。“他们共同给了一句话,说不用了,你说的是对的。”

  关于《又见五台山》,王潮歌认为它不只是个艺术作品,或者是“又见”系列、“印象”系列的某一个演出,她认为它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讲经说法的地方。

  《又见五台山》使用了佛教经典《华严经·净行品》,并秉承了其中的佛教观点。“自己觉悟叫自觉,自觉后又去帮助他人,施予你的善意和慈悲心,这就是觉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互相帮助,就互为菩萨。”

  王潮歌的确很乐于“觉他”,讲起佛理滔滔不绝,一位参加首映式的某记者甚至在私下里说,“王潮歌怎么越来越像‘青年导师’?”

  王潮歌确有做青年导师的天赋。上五台山采风时,团队去看寺庙,结果看到香客求财求官,“跟佛祖做交易”,回来后,有人对传说中超脱远离名利的神山大失所望,找王潮歌诉说。不料遭到王潮歌破口大骂,让他再去看。第二天,他回来要跟王潮歌做“思想汇报”,王潮歌让他闭嘴,再去,看到感动为止。几天后,他终于被一个衣着体面、虔诚跪拜的香客感动哭了。“他心中一定是有一个大事才这么磕头的,兴许是父母病了,兴许是孩子考学,人人都有无助的时候,求人不行的话求求神佛不行吗?”

  王潮歌也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地为他人指点人生。对于艺术,在一番“自信”的表达之后,她也会掏出敬畏之心。对她来说,搞艺术要有天赋,显然,她认为自己是有的;另外,“还要拿出自己的小命放在秤盘上”。

  在王潮歌看来,每一次艺术创作都是堕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是一个“在坑里向上爬的过程”,姿势相当难看,有血有泪。她不能穿高跟鞋,因为她要加速跑,要越过非常多的障碍。爬上来,才看到年轻如花的姑娘和帅气的小伙。

  关于青春,她说青春美好,因为可以谈恋爱;关于遥远未来,她自己也很好奇,想看一看这个叫王潮歌的人到底还能干什么,她没法预计。她刚刚从“坑”里爬上来,可以预计的是下一个“坑”,《又见马六甲》。

  撰文:白筱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10月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