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坦克世界杯中的中国装甲兵
- 来源:兵器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坦克,世界杯,装甲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7 09:57
8月4日至16日,“坦克两项-2014”国际竞赛在莫斯科郊区的阿拉比诺训练场举行,中国代表团自带装备(96A坦克),首次亮相这一国际赛事。军迷们十分关注中国代表团的表现,纷纷通过网络发表文章和跟帖,有的为参赛队员的精彩表现喝彩加油,也有的为96A坦克在赛场上发生故障而牢骚吐槽。笔者作为亲历者,经历了整个比赛过程,将从参赛队员的心理变化,讲述中国装甲兵在莫斯科比赛的日日夜夜。
赴俄参赛押运行程日记
7月7日 大雨 承载着大家的重托,冒着雨,我们一行9人从满洲里出发,驶出国门。9:10到达后贝加尔斯克(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城市,中蒙俄三国交界地带,距满洲里市区9千米)火车站,开始一关两检,手续一切从简,十分顺利。
10:30到达换装站。下车后,俄军方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首先俄军上校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并捧上面包和盐请我们品尝,以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方式表达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随即着民族服饰的俄罗斯姑娘们高唱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将欢迎仪式推向高潮。
欢迎仪式结束后立刻开始换装。此时雨越下越大,俄方准备充分,有分队帮助装运行李装备,吊装坦克,捆绑固定,约至下午6点,换装工作基本结束。我们所有人员浑身湿透,辛苦异常。
7月8日 小雨 早上10:00列车从后贝加尔斯克出发。经过一夜的休整,大家一扫昨日装载后的疲惫,兴奋地聚在一起向窗外观望这个陌生而又美丽的国度。
沿途一望无际的草原,星星点点的村落。“啊,多么灿烂辉煌,神奇美丽,却又不为人知的无边无际的土地啊,俄罗斯!”
7月9日 小雨 凌晨途径赤塔并停靠编组。俄方提供这趟列车是按货运协议行驶,所以在列车编组站要进行列车解编和重新编组,正常编组耗时都在一两小时左右。
17:10列车行驶1017千米到达乌兰乌德,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府,俄方翻译谢尔盖的家乡。雨渐止,双方进行联合检查坦克装备固定和移位情况,一切正常。俄方梯队长雷纳特告知我们在俄境内坦克押运期间,出于安全考虑,装备若需要捆绑加固都由他们来进行操作。联合检查就是双方共同检查发现问题,然后由他们来具体解决问题,我们验收。总体感觉俄方押运梯队工作非常认真负责。
7月11日 晴 列车还在原地,中午列车里实在闷热难耐,下车透气,碰上正在担负巡逻警戒任务的俄军下士谢辽莎,一个非常阳光帅气的俄罗斯小伙子,今年21岁。他的家乡在博尔贾,去过北京旅游。我告诉他我们都是第一次到俄罗斯,中国军人不让自己出境.谢辽莎说俄罗斯军人同样有规定也不让出国,他是当兵之前去中国旅游的,并告诉我列车的电都已经用完了,只能等车再开起来才会有电,等吧。
此时空中连续六架歼击机超低空掠过。他告诉我那是苏-27,这些飞机是在试飞,而战机的试飞基地就在这个编组站附近的伊尔库茨克。
7月15日 晴 早上起床,检查坦克装备固定情况,并对松动的地方加固。遇上几个俄罗斯铁路职工,得知我们是赴俄来参加坦克两项的,他们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中国和俄罗斯是联盟,中国来参赛就是对俄罗斯的支持,我们要共同发展!”看来俄罗斯人联盟情结还是存在,不过中国已不是以前那个小兄弟了。
7月16日 晴 11:00到达奥姆斯克,停车补充生活用水。期间俄方上士斯拉瓦主动过来找我们攀谈。聊起汽车,他说在俄罗斯日本韩国车居多,尤其是在其亚洲部分。现在中国的吉利、长城、力帆在俄罗斯也已经建厂,他自己就买的是长城哈弗越野车,觉得质量不错,性价比很高。中国制造看来也渐渐被俄罗斯人所接受,不再是廉价劣质品的代名词了,自豪感油然而生。
7月17日 晴 今天一路走走停停,14:30到达伊希姆,短暂停留。看列车窗外,俄方押运梯队人员尽数光着膀子在外晒太阳,后背大多晒得通红。这几天的共同相处,发现俄罗斯人超级喜欢光背晒太阳,天气好的时候一有停留的间隙他们就会光着上身到外面晒一会儿。阳光对于习惯了漫长的严冬的俄罗斯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
7月20日 晴 在阿格雷兹停车检查装备时发现固定坦克的铁丝有些已经断裂,需要重新捆绑加固。俄罗斯铁路弯道很多,铁路路况远不及我们国内,所以坦克加固的要求也很高。俄方捆绑加固坦克前后四块枕木,内侧四块枕木,并用铁丝重重固定,比我们在国内加固要复杂的多。
7月22日 晴 列车一路还是走走停停,我方押运梯队长向喀山跟车的军代表伊万提出严正交涉,质问列车不按计划行驶延期到达的原因。伊万表示他所获悉的列车运行计划上就是17天的行程,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值班室表达中方的不满。是双方军交部门协调沟通出了问题还是俄方故意拖延以阻止我坦克早日进行适应性训练,恐怕只有俄方自己最清楚了。
7月23日 晴 中午终于到达阿拉比诺训练中心,铁路直接延伸到部队营区里,十分方便。我方先期到达的代表团成员在这里列队等待我们的到来,在这里俄方举行了隆重的接装仪式,紧接着开始卸载坦克和装备。十七天旅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严志伟
参赛装甲兵的心理历程
心怀壮志,自信满满
参加比赛的12名坦克乘员,均来自南京军区,他们中最年轻的22岁,平均年龄26岁,平时在部队,他们都是个顶个的业务能手,经过半年多的专项训练,他们驾驶、射击技能娴熟、稳定,协同流畅、默契,与2013年坦克两项冠军俄罗斯队成绩相比,除了体能成绩心里没底外(比赛结果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各项成绩均好于俄罗斯。首次出国比赛,他们求胜心切,信心满满。
频遇挫折,信心递减
在前期磋商中,俄方承诺可以给中国代表团7天的适应性训练时间。但从7月19日至8月4日比赛前,俄方只安排在一条水泥公路进行了2个半天的适应性训练,其余时间均在营区里练练体能,操场跑跑步。俗话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参赛队员已经近1个月的时间没有摸坦克了,技能和默契程度已有所生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恢复到人与坦克的最佳结合吗?参赛队员心里直打鼓。
比赛前,国内外媒体一直在猜测俄罗斯使用什么型号坦克参加比赛。7月30日上午,俄罗斯代表队驾驶着他们的座驾——T-72B3M坦克首次亮相,尽管俄罗斯一直否认这个事实。发动机功率1130马力,比96A坦克高出近50%。这款坦克到底怎么样,队员心里也没底。
7月30下午,俄方安排所有参赛代表队实车熟悉赛道,限速2挡跑1圈,只有十几千米的时速,怕破坏比赛场地。新的比赛场地在老跑道上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大石子,与在国内训练时的道路完全不一样,可以说这样的赛道处处都是陷阱,并且慢慢跑和全速跑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参赛队员心里很着急。
8月4日,第一天的比赛中,红色的T-72B3M坦克,以超过60千米时速在赛道上飞奔。“来之前只知道T-72B快,但没想到T-72B3M有这么快,像轿车一样”。面对这一幕,参赛队员看的是惊心动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俄罗斯的坦克超过中国坦克绝尘而去,满脸无奈。
8月8日,比赛进入第二阶段短程和竞速赛。短程赛本来只需要在3千米的赛道上跑1圈半,临时被竞赛组委会增加为2圈半,对于发动机功率只有800马力的96A坦克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参赛队员刚刚积攒的一点信心,被无情的泼了一盆冷水。
装备故障,提心吊胆
从比赛第一天中国坦克被撞导致履带断裂脱轨开始,参赛队员的心里一直被装备故障的阴影笼罩。第一阶段单车赛因履带断裂和变速箱故障两次换备用车完成比赛,第二阶段短程赛三个车组均出现火控系统故障,被迫使用备用车。
在比赛的前两个阶段,由于比赛成绩不理想,国内网上舆论压力非常大,参赛队员的压力空前。比赛前,他们反复检查车辆,唯恐遗漏;比赛场上小心翼翼,恐怕出错;比赛结束后,他们细心保养,对装备呵护备至。“不到国外参加比赛,就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比赛结束后的检查保养车辆,平时1个小时可以完成,他们一干就是半天。自己车组的坦克检查完毕后,他们就交换车辆检查。每天,他们都是第一个到装甲车场,最后一个离开装甲车场。
据赛后统计,整个比赛期间,4辆参赛坦克发生各类故障20余次。为了确保坦克第二天能正常参加比赛,5名维修工连续2次通宵更换发动机。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大手术”,在国内5~10人需要2~3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永不放弃,体能翻盘
前两个阶段结束后,中国代表队总分排名第八,与第四名相差16分,形势十分严峻。当参赛队员还沉浸在前面比赛的反思之中时,面对只有理论上才能进军第四阶段接力赛的现实,领队王向东旅长给参赛队员鼓劲,“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做出百分百的努力”。
参赛国队员大多是斯拉夫民族,体格强悍,人高马大,和他们相比,参赛队员心里还真没底。
“置于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只在一搏”,队员们相互鼓励加油。体能比赛时,代表团特意联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协调在俄华人、留学生到现场助威。队员轻装上阵、士气高涨,三个车组超常发挥,分获第1、2、7名,总分第一。同时,中国代表队前三阶段以总分第三的成绩进入第四阶段接力赛。
体能赛绝地翻盘,让参赛各国惊讶不已。幽默的安哥拉队员称之为“奇迹”,俄罗斯媒体称呼我们的队员为“不知疲倦的机器人”,由于语言不通,最简单最直接的祝贺就是“竖起大拇指”。中国装甲兵用不放弃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行动,得到了应该拥有、但迟迟未能得到的赞赏。
“稳”获第三,稍有遗憾
第四阶段接力赛,三组队员要轮流驾驶坦克连续行驶36千米,赛道上的每个障碍物都要通过9次,并完成9次火炮行进间侧向射击和3次并列机枪射击,这对坦克的可靠性和参赛队员的技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接力赛怎么比?领队王向东旅长说:“就三个字:稳、准、快。”前面的比赛参赛队员就吃了“不够稳”的亏,“过障碍要稳,不要剧烈摔车;跟踪目标要稳,不要丢失目标;心理要稳,不要急躁。”经历了失败的中国装甲兵,迅速调整着自己的心态。
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2013年排名第二、本次比赛打算“保二争一”的哈萨克斯坦,一上场就猛冲猛跑,坦克剧烈震动导致火控系统出现无法修复的故障,只获得了第四名。该国军训部副部长因此懊悔不已。
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中国装甲兵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实属不易。他们回国后,对自己部队的战友说:“如果96A坦克功率再大一点,故障率再少一点,我们操作再稳一点,我们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拿到更多的奖牌。”
文/赵建国
【专家点评】
日记看了,年轻人写得很不错,文字好,读起来轻松愉快,看到我们新一代军人很有文化。提高国际合作能力是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都在狠抓的问题,将来的军事行动很多是需要多国合作的。然而,这方面的能力我们是需要提高的,这个能力的提高要靠实践,有意识的努力。
在电视上看过一段此次坦克比赛的视频,可以看出参赛坦克动力的差距很明显,可靠性不算理想。这说明我国在装备研制上应该按照实战要求,更多地考虑多种严酷环境。
我带特种兵参加过多次国际比赛,官兵非常努力,我经常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也需要冷静下来,客观地总结一下出问题的原因,多思考影响比赛成绩的一些客观条件,在实战中会不会出现?实际上,我们的一些训练与实战是脱节的。正所谓“比赛激情很高,而考虑实战不够”。
军人应该经常思考在实战中能不能打胜。部队要想打胜仗,装备、作战思想、训练、编制结构、士气,缺一不可。
本刊特约军事专家 刘蒙 少将
[编辑/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