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好水向北流 沛县为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把关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微山湖,南水北调,沛县,水质
  • 发布时间:2014-11-18 08:31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老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优美旋律,让地处苏鲁边界的微山湖名扬四海。如今,它更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为了卫护一湖好水,毗邻微山湖的江苏省徐州市的沛县,数年来多管齐下,铁腕治湖,“死磕”地表水饮用达标线。那么,今日微山湖的水质怎样?是否仍然像歌中唱的那么静谧美好?

  10月26日,“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走进了“大汉之源,刘邦故里”的沛县。《环境与生活》记者与多家媒体一道,探访微山湖如何挑起南水北调调蓄水库的重担。

  汉风古城曾是“洪水走廊”

  徐州是江苏省最北部的一座城市,而沛县又是徐州市最北端的县,距市区约60公里。沛县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地势西高东低,但境内无山,全部是冲积平原。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的发源地,更有“樊哙路”、“沛公路”、“张良路”、“歌风路”等十多条以历史元素命名的道路,让人大发思古幽情。县城内四四方方的路网结构,也颇有汉风古城气息。

  微山湖虽然形成不过几百年,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面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流域面积1266平方公里。在距今7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地壳的强烈运动使鲁西南地区大面积凹陷,具备了形成湖泊的地质条件。后来,黄河的多次决口和洪水淤积,给这口“大碗”灌满了水,微山湖横空出世。

  10月26日下午,在沛县副县长徐正冲和沛县环保局局长孟宪海的带领下,《环境与生活》记者和媒体团一行乘船来到微山湖生态湿地,一会儿走在开阔的湖面上,一会儿又钻进九转回肠的芦苇荡中,不时与一群群水鸭相视而过。随着渡船的到来,原本平静的湖面“兴奋”了些许,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

  由于沛县的位置和地势,这一带曾是黄泛区,经常成为“洪水走廊”。1851年,一场大水把微山湖周边变成了一片泽国,沛县居民都外出逃荒。1855年,湖东的一部分农民看到微山湖畔有不少土地,就组团到这边来开荒。

  让支柱企业污水不外排

  沛县的经济实力,在2014年第十四届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第56位,在江苏全省47个县中排名第14位,在苏北的23个县中排名前五。令人欣慰的是,GDP靠前的排名并没有给这里带来污水横流的环境面貌。为了给南水北调工程送出一湖好水,沛县使出了不少硬功:县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把微山湖的水引入城区,让城区河道流动起来,提升水的自净能力;用了两年时间,撤走所有入湖河道的码头和沿岸企业;拒批新的用水大户入驻沛县,并对现有用水大户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实时监控9条入湖通道的水污染情况,保证水源进入微山湖时,就已经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去往微山湖的路上,桥边一块写有“河长”字样的大牌子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就是沛县“河长制”河道管理模式的体现,境内所有河道、沟渠均实行领导干部包挂。牌子上除了河长姓名,还标注着河段范围、监督电话等信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大沟级以上的127条河道,由所在镇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26条跨镇大河道的河长归县级领导担任。

  以沛县大屯煤电公司为例,电厂、洗煤厂和污水处理厂都是连成一体的,无任何自排。“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达标后,流到电厂和洗煤厂,它们用过的废水再回到污水处理厂,全部内循环利用。我们没有给它设置任何排污口。”沛县环保局有关人员解释道。

  严查污染重的“土小企业”

  “土小企业”以规模小、用土方法生产而得名,与正规大企业相比,它们污染重、短期回报高、生产阵地机动灵活,不仅摧残了环境,也引得周边居民纷纷提意见。对这样的企业,沛县“毫不手软,坚决打击”。

  沛县和微山县的下辖镇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模糊地带就成了土小企业滋生的土壤。县领导指出:“有的企业是我们这边的人建在微山县的,有些是微山县的企业设在我们乡镇上的,还有的企业所在地属于沛县,但用的电是微山县的。非常复杂。”沛县担心,如果单方面清理这些企业,容易拎不清责任,落实起来比较棘手。于是,沛县跟微山县进行了有效沟通,每年组织多次实施跨区域联合执法,并保证双方“出师”的阵容和规模对等,执法对象是哪个县的企业就由哪个县带头。第一次执法两县各自出动了八九十人,都担心受到阻力。没想到执法过程中,民众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有村民现场就指:这家企业怎么怎么污染,你们把它弄掉,我们太欢迎了。那某某地方还有一家……”

  首战告捷,两县都认识到微山湖周边环境的脆弱和它在南水北调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达成共识:不管是为了湖区的环境还是南水北调的任务,这些土小企业都必须打掉!这种执法方式也成了一种长效机制,两县执法部门配合得非常默契。

  采煤塌陷区变宝贵湿地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沛县在15个镇统统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并全部投入使用,污水日处理能力最小的300吨,最大的5000吨,都是根据各地的水处理需求而建设的。不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也不能进微山湖,而沛县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西部地区相对缺水,于是,县里通过“尾水导流”工程,让这些水有了极好的去处。尾水导流工程把很多曾经的废地重新利用起来,一方面把尾水再度净化一次,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后用于农业灌溉,另一方面,在安国镇开辟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湿地。县领导强调:“这片湿地的功能定位首先是水质净化,别把它给做成什么旅游项目,我们更看重的是水的价值!”

  10月27日上午,记者跟随沛县环保局副局长张安华和沛县环境监测站站长陈建民,来到沛沿河李集桥国控断面取水点。沛沿河是贯穿沛县东西的主要河道,向东注入微山湖。这里所说的断面,是指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横截面,可用于河流水质和流量的监测。为了保证水质稳定达标,沛沿河沿线都被划为保护区,禁止游泳、垂钓、捕捞等任何可能污染水质的人为活动。记者看到,这里的水比微山湖更清澈些,所见范围内确实找不出任何一处码头、排污口和养殖基地。距离取水点不到100米的路边,就是环保部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的李集桥监测站,每4小时自动监测一次断面水质,无需工作人员全天候值守,测得的数据信息除了提交到沛县,还会上传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下一治污目标:规模养殖企业

  沛县在工业方面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上做到了达标排放。现在,沛县又将目光转向规模养殖企业的污染方面。沛县是个养鸭大县,前些年对养殖业多以扶持为主,养殖户收入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药物残留、富营养化等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经过一番全程录像的调研,环保部门于2011年11月,划分出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全县范围内的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正在进行中。2011年,沛县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构想,最新得到的消息是,2014年9月沛县顺利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技术评估。“我们拿这块牌子不是目的,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在创建生态县的过程中把污染治理设施建好、用好。”沛县相关负责人坦言,县里也要发展经济,为了保护生态,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拒绝不少企业进门,自己心里也很纠结。“但为了这一湖好水,我们咬牙做到了!

  本刊特约记者 田野 本刊记者 张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