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醒的冬三月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动物,冬眠
  • 发布时间:2014-11-18 10:05

  最省时省力的过冬法——冬眠

  有些动物在入冬之后,为了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如食物短缺、寒冷等,就让自己的生命活动常处于极度微弱的状态,甚至在洞穴或者其他安全场所蜷缩起来睡觉。这是动物们的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被称为冬眠。冬眠是很多动物度过食物匮乏的冬天的“法宝”。冬眠时,动物的神经系统处于麻痹状态,体温显著下降,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非常缓慢,只能维持住基本的生命体征。在冬眠之前,动物们会尽量进食以便在体内储存脂肪,厚厚的皮下脂肪不仅可以保持体温,还能供给冬眠时的身体所需的耗能。

  冬眠是一种引人关注的生命现象。一旦进入冬眠状态,动物的生命活动便近似于停止,呼吸、心率和体温都降低。当受到干扰时,动物可以自发地终止冬眠,回到活跃状态。这种在活跃状态与冬眠状态之间的转换,是动物环境适应的最生动的实例。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模仿动物进入冬眠状态,这更增加了人们对研究动物冬眠时的身体变化产生强大的探究动力。动物的冬眠是人们熟知的生命现象,从简单的低等动物到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都存在着不同的冬眠现象。

  水陆“冬眠”斗法大比拼

  寒冬季节,蛙类大都蛰伏起来,不吃也不动,依靠其肝脏和脂肪体中贮藏的养分进行缓慢的新陈代谢,以维持生命活动。各种蛙冬眠期的起止时间和冬眠时的时间长短都不尽相同;同一种蛙,开始冬眠和苏醒的时间,也会因地区不同而异。一般来讲,蛙类的冬眠从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各种蛙类蛰伏冬眠的场所也不一样,如黑斑蛙一般是在河塘、田埂、水渠边上的土穴里或在河底的烂泥中;泽蛙则多在稻田或旱地的土洞中,在土隙、石缝儿、水沟烂泥里或田间杂物堆底下。

  到了冬天,墙壁上经常出现的小壁虎也去冬眠了。它们会在墙缝儿、石缝儿或者细小的树缝儿里度过飘雪的寒冬。还有一些小壁虎甚至跑到人们的房子中去寻找温暖来过冬。当气温回暖、昆虫出没时,小壁虎们就会再度现身了。

  龟类也会冬眠,不过它们不是在陆地上寻找冬眠场所,而是一下子就沉到水底去了。它们钻入淤泥和水下的枯叶里,在那儿一连睡上好几个星期,偶尔也会醒来换换新鲜空气,然后继续冬眠。

  仓鼠、刺猬和熊都会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冬眠的地方,它们在冬眠前都会把自己吃得胖胖的,腆着圆圆的肚子钻进石洞或树洞里。洞中有枯草、树叶铺成的既温暖又松软的垫子,它们躺在上面一直等到春季温暖的阳光把它们叫醒。

  花鼠也是一种冬眠的小动物,不过它们可不是把自己养得胖胖的去睡觉,而是在冬季来临前搜集大量食物,然后将这些食物搬运到冬眠的窝中。在整个冬眠的过程中,它们会偶尔起来吃上一些,然后又长时间沉沉地睡去。花鼠冬眠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温度可能是主要的一个诱因。成年花鼠经过一次冬眠后,体内产生了某种活性物质,一旦环境条件达到要求,马上就“指令”花鼠去睡觉。而一些年龄小的花鼠身体里没有这样的物质,所以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动物为何要冬眠?

  诱导动物冬眠的因素是什么?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呢?一方面,环境温度影响动物的食物,冬季食物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环境温度影响动物体热的散失。寒冷的环境中,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大,身体热量散失也快,环境温度越低,维持体温的能量代价就越高。光周期的变化也可能是诱导一些物种进人冬眠的环境信号。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也会黏附到红细胞上,使红细胞也具有诱发冬眠的作用。科学家们还发现,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含量时就可以让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文/金荣莹 摄影/高翔 责任编辑/何庆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