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基地化供应的那些事儿

  人均猪肉年消费量近40公斤,并已成为CPI的关键“不稳定因素”——两大理由使得猪肉在人们餐桌和“菜篮子”工程上的主力地位毋庸置疑。于是,我们看到,近年来在建立产销区对接方面,销区丝毫不敢怠慢。一种名为“生猪基地化定点供应”的产销对接模式应运而生,以期把“一锤子买卖”变为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总体而言,“生猪基地化定点供应”确保了销区的稳定供应,同时也让产区获得一些额外的补贴之利,然而在生猪供需和价格变动相对剧烈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摩擦和困难仍然存在。为探究竟,《农财宝典》记者扫瞄了广东珠三角区域情况。

  产销关系的萌芽

  在计划经济时代,生猪的生产和供应有着自上而下的安排,也就没有所谓的产销区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自1985年起,国务院决定逐步取消生猪派购,实现自由上市和交易。当年三月,《国务院关于调整生猪购销政策和价格的方案》中明确指出取消生猪指令性计划和调拨价格,实行产销区直接挂钩、协商定价,与此同时要求产销区之间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

  1990年7月,在全国大中城市副食品工作会议上,有一条精神是要求产销区根据各自需要和互惠原则,订立稳固的产销合同,或共同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199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菜篮子”和粮棉油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产销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保证市场均衡供应。

  除了国家层面的生猪产销政策要求外,定价权的下放和自由流通的转变,所带来的改变是显著的,其中生猪的生产和流通变得灵活起来,有利于用市场经济激活生猪业。同时负面影响也存在,比如产销对接出现较大的波动,直接导致生产出现起伏。究其原因,供需信息流通不畅,产销区间的生猪流通局限于“游击式”。因此,生猪领域亟需重组生猪产销区的对接关系。

  东莞:危机感促使新尝试

  因产业布局和发展步调的差异,产销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不少销区通过多年的转移,所剩的生猪饲养量少之又少。自给率低带来的危机感促使销区改善松散的产销关系。于是,以东莞、广州等为代表的发达城市着手探索新的对接模式,由认定基地进行定点供应就是重要的一项。

  据主管生猪供应的东莞市经济与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东莞市2010-2013年间的年生猪屠宰量分别约为290.7万头、298万头、330.4万头、356万头;而根据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历经自2005年起为期数年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和产业转移,2013年东莞当地的生猪养殖出栏量仅为23万头,两相对比可知2013年的生猪自给率不足6.4%。超过93%的缺口不得不引起当地政府对保供应的重视。

  东莞市生猪产销联建工作协调小组向《农财宝典》记者介绍,该小组于2006年成立,成员单位由市经信、农业、动监、肉协等部门组成,以“政府监管、市场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并参照供港澳活猪模式开展生猪产销联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生猪定点供莞基地认定条件及程序》等政策法规。在认定供莞生猪基地方面,东莞市依据上述文件相关规定,通过申请资料受理审核,实地对申报单位的养殖规模、养殖环境、防疫条件、饲料及兽药使用、疫病抗体水平和药物残留等方面进行考评、联席会议讨论及媒体公示等程序,对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认定为生猪供莞定点基地。同时还需要跟产区具体协商补贴细节。肇庆市畜牧兽医局向记者透露,该市近期正在跟东莞市协商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具体条件还在磋商。

  自2006年实施生猪产销联建以来,东莞市先后与7省43个市县生猪产区建立生猪产销合作关系,生猪供应主要来自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及省内的19个市县。共认定了13批553家生猪定点供莞基地,基地猪场(包括基地下属猪场)达到1400多个,年供莞生猪能力达908.55万头。

  广州:定点供穗为保七成供应

  广州市农业局向《农财宝典》记者介绍,2013年末,广州市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约12万头,生猪存栏量约110万,本地年出栏生猪约230万头,其中约100万头供应香港及其它珠三角城市。在消费方面,近几年里,广州年消费生猪超过690万头。刨去外供的100万头,每年广州市依靠外地供应的生猪约560万头,主要来自省内清远、云浮、肇庆等市及省外广西、湖南、福建等省(自治区)。

  该局表示,广州市是一个生猪产品消费大市,而本地生猪养殖空间越来越小,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的生猪,迫切需要制订长远政策,建立稳定可靠的基地。为此,由农业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财政局、物价局、工商局等6个部门共同调研,经多次征求湖南、广东等省内外10多个地区畜牧部门,近20家省内外养猪企业(合作社)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于2012年11月出台了《广州市定点供穗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规定,定点供穗生猪直接进入屠宰场屠宰的,按每头15元的标准给予定点基地补贴,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定点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以及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等。

  据悉,上述《办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借鉴香港经验,按照“相对集中、平等自愿、市场引导、财政补贴、互利双赢”的原则和“自建基地为主,保证自主供给”的思路,建立大型供穗生猪养殖基地主导广州市生猪市场供应的格局,逐步实现生猪自主供给率70%以上的目标。

  广州市农业局介绍,截至2014年7月31日,22个定点基地供穗生猪约93.8万头。

  在2013年10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共6家定点基地供穗生猪数量和质量达到补贴要求,对直接进入屠宰场的供穗生猪补贴约共16.8万头,补贴金额约251.5万元。

  深圳:多方参与,转抓“质量”和“安全”

  根据现在主管生猪工作的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提供的数据,2010-2013年,深圳市定点屠宰场生猪检疫量分别为:454万头、435万头、556万头和566万头,本地供应的约7万头,其余主要来自省内其它城市以及江西、湖南、广西、福建等省区。

  经信委向《农财宝典》记者介绍,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深圳市农业用地不断减少,生猪养殖规模逐年缩小。2014年5月,进一步扩大禁养区域范围,全市仅剩光明新区为限养区,其余各区均已划定为禁养区并逐步实施禁养。截止目前,市内生猪规模养殖场有4个(其中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各2个),年出栏生猪约7万头,存栏能繁母猪约3500头。

  因此,深圳市也成为了生猪消费高度依靠产区的生猪消费大市。

  据经信委介绍,深圳市于2006年-2009年间曾实施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深圳市政府于2006年1月全面启动了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为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之一,通过生产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保障深圳市主要农产品供应。

  2006年8月,深圳市启动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在市内外建成生产基地共473个,其中生猪生产基地194个,年出栏生猪376.84万头,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西等省份。生产基地建设期限均为3年。期间,供深生猪生产基地的条件是: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年出栏生猪不少于1万头,并经过企业申请、材料审核、组织行业专家现场评审、公示等程序。

  2012年初,深圳市科工贸信委正式分拆,原有的农林渔业局被撤销,并入经济贸易信息化委员会。深圳成为首个没有农业局的城市。深圳市生猪产销工作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变,原有政府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的模式慢慢被扭转。

  经信委透露:近期,深圳市长许勤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深圳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作。会议要求改变原有政府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的模式,调整为以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共治,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检验为主、企业自主建设农产品基地为辅的模式,坚持“质量至上”和“安全第一”两个原则,严格执行严准入、严检测、严执法、严惩处的“四严要求”,全面建设食用农产品保障体系。

  工作方式不同,对生猪工作的重视却是一样的,不过从对量的重视转为紧抓“质量”和“安全”,还是显露了深圳市作为发达销区的底气。兴许以价格杠杆吸引更多、更好的肉,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基地化供应的一些问题

  生猪基地化供应的模式设计听起来皆大欢喜,但在先行者的多年探索经验里,也有一些不愉快的部分。里面涉及产销区的合作意识、力量博弈、产业转移等诸多问题。

  东莞市经济与信息化局介绍,自2006年进行生猪产销联建工作以来,遇到过一些困难,“特别是工作开展前期,由于各方对生猪产销联建工作缺乏了解,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产业转移也给供应带来变化,“近年来,深圳市周边个别市县开始清理猪场,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市生猪稳定供应。为此,我们迅速开展省内外生猪养殖主产区的调研,了解生猪产地未来生猪养殖业政策取向,加强对比较稳定的生猪养殖及供应主产区的生猪产销对接,拓展生猪产销渠道,结合我市生猪采购商采购意向,加快认定生猪供莞基地步伐。”

  经过八年的摸索,东莞市在生猪基地化供应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要保障数量,又不能泛滥,要掌握里面的平衡点。“我市生猪供莞基地生猪年认定总量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控制在年生猪需求量的2.5倍左右,并非多多益善。”东莞市经济与信息化局负责人总结道。

  深圳市也遇到过自己的供应紧张的情况,该市经信委介绍:“尤其是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初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以及2009年部分地区发生了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等疫情时,我市生猪市场供应十分紧张。”在这期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关企业大力组织基地生猪回运深圳,保障深圳市生猪供应,稳定了该市生猪的市场价格。

  但也有部分基地光挣了“吆喝”,因供应量不足而被取消。据悉,2009年3月,深圳市召开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深圳市审计部门对该市扶持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底,农产品基地产品回运深圳市场的数量未能达到《深圳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生猪和水产品基地的回运量均未达到一半。审计发现,截至2008年6月,25个生猪基地未向深圳市场供应产品,42个回运期满一年的生猪基地回运量未达到规定数量。其中,21个产品零回运的生猪基地被取消。

  而常被销区挂在嘴边的好处——“通过产销两地对口合作,既可为销区提供稳定、充足、质优的猪源,又能够让产区的生猪适销对路,提高效益。开展生猪产销联建工作,为省内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生猪销售开辟了出路,为当地农村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此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不少产区听来也觉得是“便宜话”,弥补不了产区承担的环保、土地代价,正如一位产区官员表述的:“还不如多来一些实惠比较实在。”

  虽然各有各的说法,却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产区要养猪,销区要吃肉,两者的协作关系是必然的,具体的产销对接模式却有待商榷,需要产销区和业界各方的重视和探讨。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