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子遇上柏拉图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老子,柏拉图,文革
  • 发布时间:2014-11-27 09:33

  当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遇见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会呈现出怎样的场景?徐建国的《大同图》中,或许有你寻找的答案。这位在中美两国各生活30余年的艺术家,幼时曾接受中国最传统的私塾式古典画教育,经历“文革”后,他走出国门。在那个年代,他算是不折不扣的“先锋”。仅用一年时间,他便成了第一批华裔签约作家。四年之后,他更是在纽约以著名画家的身份举办个人作品展。

  先自重再获得尊重

  上世纪80年代,徐建国选择出国,他自问:“我要把什么带到美国去?我拿什么让人来尊重我?”他的内心告诉他答案,于是他花了四年时间去学好英语,攻克语言难关。第二件事,则是不断去走访一些老先生,他们并非大家,而是中国各项传统文化的普通传承者。他说:“当时我不知道哪天会回到中国,如果这些老先生就这样带着他们的知识离开,那实在可惜。”那四年的“求学”与“求贤”并不轻松,因为“文革”硝烟刚被吹散,红卫兵的阴影尚存,老一辈们对小年轻依旧提防。不过徐建国并不气馁,效仿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受益颇丰。

  1985年他刚抵达美国时就开始讲学,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他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母文化、历史、人文传统都不了解,就不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对你非常客气,但你在他们心里的地位会非常低。”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作品也得到了佳士得的留意,参加数次拍卖后,他突然闭门谢客,用14年创作《申城新瑞图卷》。这幅画也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国宾厅唯一展出的画作。

  大同的最高理想

  在国外多年的徐建国从未忘记中国根基,他不断将中国的抽象画法和西方的色彩艺术融入画作中,更独创集水墨宣纸和帆布水彩于一体的画法。这些年来,他行走过世界各地,目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时刻在发生。

  他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亟待加强交流,于是在2012年,他开始创作《大同图》。耗时一年半,这个意义非凡的作品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大同图》中,老子和柏拉图在二千五百年后相遇。这位道家鼻祖手执沙漏,含笑欲语,深邃的眼神透出智慧的光芒。身旁的古希腊先贤则手持毛笔与书卷,似乎在向老子询问书卷上“天人合一”的含义。除了两位圣贤的智慧碰撞,《大同图》中的细节也值得用心品读。卷首处,女性如花的卵巢铺展开来,将中西方最具特征的文化符号分列两旁:翩然起舞的仙女与跪地的童子,融入中国“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礼教;西方手持权杖的女神,小天使围绕于侧,漫着自由的气息。画卷上还有青松、橄榄树、香炉、骷髅头、蛇、苹果、天平、喜鹊,无论是哪一个细小的物体,都能在眼神触碰的那一刻联想到属于它们各自的故事。

  《大同图》截取了被称为东方文艺复兴期的宋代绘画和稍后时期的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进行组合,同时运用中国绘画笔墨意境结合西方绘画光影透视视觉效果。对立的艺术手法,却让所有“不同”化为“大同”。

  不设界限的人生

  创作了纸面上的《大同图》,仍未让徐建国尽意,于是他将其升华到装置艺术,得到新作《缺席的与会者》。惨淡白光照射下的会议桌庄严中透着孤独,两把空座椅等待着与会者;中央突起用原木打造,象征地球洲际板块的球体;一呼一吸的蓝光从内部向外释放,意味不息的生命。球体的赤道位置镶嵌着24块水晶板,在水晶的中部是24幅激光打造的《大同图》。

  从平面到装置艺术,甚至玩转多媒体。没有固定风格,对艺术家来讲是风险值很高的事,但徐建国毫不在意。他说:“重复自己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在走向末路。”他觉得,“很多外国艺术家的创作是在挥霍快乐的同时追求快乐,而中国的艺术家太追求结果。”他说:“我只为了快乐去创作。”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的他认为“很多东西是没有界限的,像达芬奇,他不仅是个画家,还发明了很多东西,对解剖学、军事等多方面也进行了思考,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于潜能开发,他意味深长地说:“不要给自己的行为多加限定,应该客观地去看自己。”

  文_蔡玲 图_大石·馆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