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摄影手机?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手机,摄影,画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1 07:53
关于手机摄影的思考
作者简介:
白杉,中国首都网首席摄影记者、首届中国十佳手机摄影师、2013年macworld达人选拔iPhone摄影一等奖、手机摄影《临河而居》参加平遥摄影节、独立出版手机摄影书《过》(文章配图均为白杉摄影作品《临河而居》)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机摄影主题比赛活动也应运而生,但手机摄影似乎又成了一种标签,任何题材沾到手机摄影,都可以占据着足够的噱头,甚或一些刊发出来的手机摄影作品及比赛活动的导向性也有问题,刻意强调它的画质、大光圈、防抖防水功能,却少了如何引导人们拿起手机该拍什么的问题,我认为脱离了手机及时传播记录的属性,手机的优势比起专业的器材并不存在,而围绕手机摄影活动的宗旨是应该强化它的纪实与新闻,忽略它矫情和无休止的沙龙式不痛不痒的影像。
手机拍照就像开口说话伸胳膊
2012、2013年是我用手机拍照频率最高的一个时期。便携的手机在拍摄的便利性上比相机或稍微大的卡片机更容易“主动记录”,也正是因手机是“随身物件”,我们可能忘记了拿相机,但几乎不会忘拿手机。手机摄影是“肢体语言的延伸”,比卡片机更贴身,更自发主动,无论在公共区域亦或私人空间。手机的确成了开口说话、伸个胳膊一样的下意识行为。
手机之于我而言是一个通讯工具,这就意味着它几乎和我的生活捆绑在了一起,区别单反相机最大的优势是“机身一体的生活会话”。手机摄影也是摄影,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更愿意抛开手机的噱头,而自身经历而展开的个体思考,并由个体视角出发的私人影像,记录人们的生老病死,记录社会的生活变迁,当这些记录组成这个社会群像的时候,不再刻意讨论画面是出是手机还是胶片还是数码,而应回到影像的本身。庞杂的图像传播时代,不做作不功名发自内心的拍摄就会产生好影像。
当手机摄影成了噱头
手机摄影发展的初期总被人们不屑一顾,这就犹如数码摄影刚兴起那会儿,大多数的胶片的维护者们信誓旦旦的声称不会碰触数码摄影,起码不会把数码相机作为今后创作的介质。然而,数码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亦如这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一样,让你目不暇接。于是当初的坚定派们在不到十年间成了数码摄影潮流的掌舵手。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手机摄影之于数码相机状态好似十多年前的数码摄影之于胶片摄影时代,这就犹如流行文化一样,无论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它们俨然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用手机拍照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的事儿,于是各类人群带着各种目的与诉求,媒体、活动方也随之一波波地卷入进来,手机摄影成了一盘群体参与的盛宴。相应的比赛、出版、展出、活动也一拥而上,之前批评它、不屑它的人们也唯恐落伍,一股脑儿的组成了这个手机摄影时代。
但手机摄影演变成一场沙龙摄影,多数人还是唯像素画质而论,而手机仅仅成了卡片相机的通讯版。并未发挥出作为隐蔽性、便捷性、传播性的特征。虽然也有一些不错的有社会意义的手机影像。但整体而言,还是缺乏一定的导向性,即手机摄影也是摄影,而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只是大家又跑到画意与不疼不痒的沙龙摄影去了。甚至一些拿起手机的名家也配合着手机器材厂家强调着可堪比卡片素质的人画质的、防水防抖的功能,却在关于什么是摄影,摄影要做什么的问题上忽略了。并非要求每一个人的摄影要关注社会,只是这就犹如各个行业的发展一样,专业的摄影人和媒体、活动方更应在更高的高度上去引到民众而非唯利益至上的群体狂欢。看似热闹其实寂寞。
我从日均摁手机快门拍照百次,到最近四个月来日均不到五次。从狂热到冷淡,亦如高潮滑落低潮。手机摄影与我越来越远。我似乎一直在边缘出进与出着。2012到2013的痴迷,那会儿朋友们不屑一顾。那两年业余时间的影像百分百出自手机,当时我做图片编辑,身边只有手机,那种拍摄是把手机百分百当相机对待。当许多人开始进入手机摄影浪潮时我却又激流勇退。我想,这里还是有原因的。现在挂机的器材是5D3。这几乎成了我工作和业余合二为一的标配。自然地手机就揣在兜里了,下意识会觉得手机像素很差、品质低劣。这就犹如一个土鳖突然爆发了开始厌烦之前的记忆。即便那种记忆是真实不做作的。我也成了这种现象的参与者。
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手机领域,这和社会上的其他事情一样,是一股子“弄潮”。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都如赶命一样,生怕被所谓潮流遗弃。所谓潮流就是多数人开始一哄而上的G点,只是激情一过,该怎么样的又怎么样了。
许多人拿起手机的动机并不干净,一部分是为了比赛而拍摄,一部分专业摄影人冒个小号用着多年积累的摄影经验在手机摄影领域彰显可悲的自信,一部分人是纯粹跟风,就如流行事物一样,不明就里得脑残跟班。
至于简单的自拍、留影的不再讨论之列。所罗列的是试图把手机当回事的人们,这其中也包括我这种各种角色于一身的人。可手机摄影与我来说已经远去了。我找不出在天天挂着相机的路上拿起手机的理由。也没有了那种为了偷窥而偷窥的理由了。我不知道是器材改变了我,还是我改变了器材。而我所感触到的,纯粹不加目的永远是这个社会里最难得的初衷。一旦你拥有了更多的东西,那些朴实、自然的自然会渐行渐远。而如2012~2013百分百手机摄影的日子已不复存在。至于作品好坏因人而异。之于个体的我来说,深切体会到摄影以外的给我的一些触动。
关于iPhone 6与iPhone 6 Plus
手感之于画质而言,我喜欢手感,这就犹如同样相貌身材的女孩儿我更倾向身段好的一样。我最终在新换的手机里选了iPhone 5s,放弃了iPhone 6。当手机越来越大,反而会使我失去兴趣,它本该拥有的小巧、单手操作的灵活性如若丢失,那么手机摄影的便捷也减少许多,我喜欢更贴合自身手感的手机,不会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手感”。
关于手机后期
众多强大的滤镜功能让我们的手机摄影瞬间大师范儿,其实我很反感繁琐的滤镜,至今我就用Snapseed一款滤镜,做饱和度、画面层次及裁剪处理,我不太喜欢花里胡俏的色彩和装大师一样的画框。本来手机就很简洁的一个拍摄工具,如此累赘的功能需要的并不多。而关于拍摄的态度上,我认为图片内容、情绪本身属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不用在乎谁模仿谁,任何人都不可能模仿内心的自己。拍即可,简单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