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收受礼金该不该入罪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礼金,刑法,腐败
  • 发布时间:2014-12-02 15:01

  “收受礼金罪”入刑应当缓行

  youjie

  http://youjie.fyfz.cn/b/834215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和现实状况来看,设置“收受礼金罪”必要性不足,此举应当缓行为宜,主要理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礼金性质难以界定。若成立“收受礼金罪”那需要将礼金区分为人情礼金与收受贿赂礼金,但法律该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中国是一个“尚礼”的社会,如果一律封杀礼金,是否显得太不近人情,有违中国的礼治文明。如果一味的排斥作为礼尚往来的礼金,这便是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蔑视,无视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况。既然无法一律封杀,那在制定“收受礼金罪”时就必须严格划清情谊礼金与贿赂礼金的界线。但是,在笔者看来,对二者性质的界定在现实中却极其困难。

  二、“收受礼金罪”与受贿罪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强调收受礼金罪是对官员进行的“情感投资”而受贿罪是对官员进行的“现实性投资”,两者的区别在于礼金作用的效果是否“及时性”。其实,我们不必使“收受礼金罪”独立入刑,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受贿罪构成要件,使“收受礼金罪”包含在受贿罪内。

  最后,从量刑上的差别来说。收受礼金罪必然会比受贿罪量刑轻,但量刑差别不应该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我们完全可以重新架构受贿罪的量刑标准。这样也就没有必要成立新罪。既然受贿罪的量刑标准已经进行了修改,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单独成立“收受礼金罪”。

  收受礼金入罪:法律要跑在腐败的前面

  吴龙贵

  http://wulongg.blog.163.com/blog/

  按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受贿罪必须以“为他人谋利利益”为要件,这就意味着官员收受他人礼金不构成犯罪,最多只受到党纪、政纪的处分。就法理而言,这条规定并无问题,但落实到实践中,却因为低估了人性的复杂和腐败形式的多样,而日益显出局限性和滞后性。

  收钱办事固然好办,但问题是现在很多官员收钱并不办事,送礼金者也不会有明确的要求,只为进行感情投资,以期在日后某个特定时间获得丰厚的回报。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当然也算是受贿,但由于收受礼金与办事之间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取证上难度太大,因而这种腐败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不容忽视的还有一种更为突出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在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的时候,下级给上级送礼送金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很多时候确实没有明确的指向,甚至只是出于“别人都送,不送不行”或者破财免灾,“领导别为难自己”的畸形心理。

  腐败是个技术活,腐败分子总是会调动所有的聪明才智,穷尽一切可能去发现和抓住法律的漏洞,降低腐败成本。只有跑在腐败的前面,法律才能从根本上打击和遏制腐败现象。而要跑在腐败的前面,法律就必须要有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必须能够弥合业已存在的漏洞和空白。“收受礼金入罪”正当其时。不得不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源头上的反腐思路,切断利益输送的通道,权力腐败事实上也就失去了动力和赖以生存的土壤。

  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控制好状况,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上。

  “双十一”的前夜,南航CZ3739航班从珠海直飞北京途中,突遇发动机机械故障,但是机长这句话让200多位乘客在绝望中安静了下来。最终,航班紧急迫降广州白云机场,且无人员伤亡。随后,这位机长被网友们誉为“中国最美机长”。

  “985”和“211”首先是一种身份和血统。前些年,“985”和“211”的高校名额就已经不再扩招,这基本等于这些大学在我国已经确定了“贵族血统”+“世袭罔替”的待遇。只有废除之,我国数千所高校才有可能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公平发展。

  专栏作家王传涛评论“‘985工程’、‘211工程’将废除”的流言,认为背后显示了公众对废除“985”和“211”的期待。没有药改,医改就难以顺利进行、难以成功。药价改革,要对目前药价定价机制和招投标制度进行改革。改革说到底,就是利益集团的博弈。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近日在某论坛评论“国家发改委近日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放开药品价格”。

  从中国梦到亚太梦,差的不是钱,而是“爱”。

  美国彭博新闻社11月10日发表一篇文章,历数了中国未来10年计划对外投资的12500亿美元,指责“北京发动的金元魅力攻势缺乏一个关键的因素:爱”。随后,《环球时报》发文回应:这种煽情太奇葩。

  少林自古以来就是与时俱进的宗教文化,一直是最时尚、最潮的。前一段时间,少林寺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招聘媒体总监和公众号主编引起广泛关注,公司副总经理袁明珠称“古代的高科技最早都是在寺院应用。比如印刷术,是从寺院印经书开始普及。古代的医院也产生在寺院,少林寺连妇科都有”。

  她小说中的人物多是“二战”后美国“婴儿潮”那一代人,他们成长于物质富足、思想解放的60年代,曾是富有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但在见证了越战、物质主义……而新的理性世界却未诞生后,由此产生了一种存在主义危机和情感危机:人究竟该如何自处?并且如何与他人相处?

  近日,《纽约客》主要撰稿人安·比蒂的文集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她被媒体盛赞“摸准了70年代的虎头蛇尾和80年代的灵魂空虚,刻画出了美国时代精神症候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