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翘嘴鱼的路亚钓法
- 来源:路亚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路亚,翘嘴鱼,路亚钓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3 08:39
关于翘嘴鱼的路亚钓法,我在前几期的文章中曾经为大家介绍过。我之所以要再次写这种对象鱼,是因为它是我国本土特有的鱼种,而且这种鱼类极具发展潜力,在今后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路亚对象鱼种。
我国常见的翘嘴鱼种类有翘嘴红鲌、青梢红鲌、蒙古红鲌及一些近红鲌鱼类,例如高体近红鲌、达氏鲌及红鳍原鲌这些小型鲌鱼,它们都是很好的路亚对象鱼种。它们是淡水中的掠食性鱼类,对拟饵的反应相当良好,而且分布极广,在我国北方至南方的各大淡水水系中都有它们的族群。由此可见,翘嘴鱼种非常适合用来发展中国本土的路亚钓法。
我之前与各位分享过路亚翘嘴的方法,今天则将此钓法划分为针对大型翘嘴的钓法和针对小型翘嘴的钓法,加以详细介绍。
一、大型翘嘴
大型翘嘴指的是翘嘴红鲌、青梢红鲌和蒙古红鲌这三种鱼类。它们的个体较大,其中翘嘴红鲌能长到1米以上,青梢红鲌和蒙古红鲌也有70~80厘米长的个体。如果我们用路亚钓法来挑战这些大型的翘嘴鱼,对于季节和装备都有严格要求。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介绍相关信息。
翘嘴红鲌、青梢红鲌和蒙古红鲌这三种鱼类一般只在繁殖期才会靠岸。我们用路亚钓法来挑战这三种鱼类,就必须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最好在它们靠岸期间或者食欲旺盛的时候出钓,这样会大大提高中鱼率。这个适当的时机通常会出现在春末,也就是每年3月底至5月初的时候。在其他时节,亲鱼的繁殖行为已经结束,大鱼已经远离岸边,此时岸边只有小鱼,钓手遇到大鱼的几率很低。
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钓者可以使用钓力在8~12磅的直柄钓竿,竿长在1.8~2.1米即可。如果出钓时间选在早晨5点~7点,最好选用波扒这类的水面系拟饵;若在7点之后出钓,则可选用鱼形拟饵或者10克左右的亮片。针对这些大型翘嘴鱼的拟饵尺寸应在7~9厘米,这个尺寸的拟饵对于大型翘嘴更具诱惑力。
虽然翘嘴红鲌、青梢红鲌和蒙古红鲌都属于大型鲌鱼,但是它们的活动方式及习性却不尽相同。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这几种鱼类的特点。
1.翘嘴红鲌。此鱼个体较大,体细长而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细小。
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翘嘴红鲌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鱼类,幼鱼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发育到50克以上时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2.蒙古红鲌。此鱼俗名红梢子、尖头红梢或红尾巴,属鲤科,头稍尖,口向上倾斜;背鳍具光滑硬刺,胸鳍呈黄色,尾鳍下半部呈红色。蒙古红鲌的最大特点是生殖季节的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蒙古红鲌属中上层鱼类,生性凶猛,多生活于水流缓慢的大型河湾和湖泊之中,日间常成群奔腾跳跃围捕水草边的小鱼小虾,1.5斤重的个体便可吞食4寸左右的饵鱼。蒙古红鲌每年5~7月份在流水中产卵,鱼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成鱼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区或湖泊的深潭之中越冬。蒙古红鲌的幼鱼以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3.青梢红鲌。此鱼体长15~60厘米,常见个体重量在150~300克,最大体重约3千克。青梢红鲌头部较小,眼大,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侧线明显、平直,背、腹鳍均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腹棱从腹鳍基部到肛门处,胸鳍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长,尾柄粗壮,尾鳍较大,呈深又形;背部呈青灰色,前部较淡,后部较深,两侧及腹部呈银白色,各鳍略带浅黄色,尾鳍边缘呈青绿色。
二、小型翘嘴
高体近红鲌、达氏鲌、红鳍原鲌这些小型鲌鱼常被误认为是大型翘嘴鲌鱼的幼鱼,其实它们完全不一样。这些小型鲌鱼的分布比大型鲌鱼更为广泛,尤其是在北方一些少见大型翘嘴的省份,如黑龙江省、河北省等。这些小型鲌鱼可以作为发展路亚钓法的基础,它们对拟饵没有太多要求,通常会栖息在岸边,族群数量也不少,所以这些小型鲌鱼非常适合作为路亚初学者的目标鱼。
对于这些小型鲌鱼,一般人知之甚少,所以我将它们的生态简介附在文中,供大家借鉴参考。
1.红鳍原鲌。此鱼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原鲌属,广泛分布于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的中下游干支流和附属静水水体中,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地区的淡水水系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踪影,越南、朝鲜及俄罗斯等国家的淡水水系中也能见到红鳍原鲌。它们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厘米,常见个体多为20厘米长、100克重。这种鲌鱼不仅分布极广,而且通常是以庞大的族群数量存在。
2.高体近红鲌。此鱼又称大眼刁、圆大眼,体长而侧扁,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腹棱;头长为眼径的4倍以下,吻短而稍尖,吻长小于眼径;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伸达鼻孔后缘的正下方;眼大,侧位,眼间隔宽,眼间距大于眼径;鼻孔接近眼前缘,其下缘在眼的上缘水平线之下,鳃孔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或稍前;鳔后室末端圆钝,背鳍游离缘平直,具粗壮硬刺,其长小于头长;胸鳍短,末端后伸不达腹鳍起点。高体近红鲌的常见个体长度在20厘米左右,它们通体呈银色,背部呈黄绿色,尾鳍呈灰色。同红鳍原鲌相比,高体近红鲌的数量较少,它们只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进行产卵繁殖,生殖季节的雄鱼头部和胸鳍布满白色珠星。高体近红鲌仅分布于我国四川省境内的长江上游。
3.短臀近红鲌。此鱼又称麻尖,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尾柄长;头长而尖,头长为眼径的4倍以上;吻尖,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上位,下颌略长于上颌;眼较小,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鳞中等大,背部鳞片较体侧鳞小;侧线前部略向下弯,后部平直;鳔后室末端圆钝,背鳍末根为硬刺,刺长短于头长。短臀近红鲌的常见个体长度在24厘米左右,体背侧呈灰黑色,腹侧呈银白色,背鳍呈灰色,尾鳍呈暗红色,边缘为黑色。它们多生活于流水环境中,数量不多,体长15厘米以上的雌性个体已经性成熟,可以产卵。短臀近红鲌同高体近红鲌一样,仅分布于我国四川省境内的长江上游。
4.黑尾近红鲌。此鱼又称高尖,体长而侧扁,腹鳍基部至肛门间具腹棱;头尖,头背平直,头长小于体高;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后伸达眼前缘之下方;眼中等大,眼间距大于眼径,鼻孔下缘与眼上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鳃孔向前伸达眼后缘之下方;鳞中等大,体背鳞片较体侧小,侧线约位于体中轴上;背鳍游离缘平截,最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胸鳍长,末端后伸可达或超过腹鳍起点。黑尾近红鲌的常见个体长度在30厘米左右,它们属于中上层鱼类,主食小鱼。黑尾近红鲌的个体不大,数量亦不多,仅分布于我国四川省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上游。
小型鲌鱼一般都在近岸处栖息,我们用路亚钓法挑战小型鲌鱼时,在春、夏、秋三季的白天出钓定能有所收获,只有寒冷的冬季除外,这一点与大型鲌鱼不太一样。大型鲌鱼在冬季也会掠食,但是小型鲌鱼在冬季则是蛰伏居多,鲜有上钩者。最适合路亚小型鲌鱼的时段是每年3月底至10月初,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小型鲌鱼活力十足,它们对拟饵的反应也非常不错。
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钓者可以使用钓力在4~8磅的直柄路亚竿,竿长在1.8~2.1米即可。在有风的天气条件下作钓可酌情使用长竿,以2.1米的长度为最佳。
如果钓手使用亮片来路亚小型鲌鱼,亮片的重量应在1.5~3克,以单钩亮片为最佳。如果钓手使用的是鱼形拟饵,则以长度在5厘米之内、自重在4.5克以下的拟饵为最佳。如果钓手使用的是大号拟饵,虽然也会有咬口发生,但是会出现屡屡空钩的现象,这一点钓手必须注意。
钓手如果在早晨5点至7点出钓,小型波扒这类的拟饵是不错的选择;若在7点之后出钓,则可使用1.5~3克的亮片或5厘米以下的鱼形拟饵。用于路亚小体型鲌鱼的拟饵尺寸最好控制在3~5厘米,这个尺寸的拟饵适口性极强,可以大小兼顾。
末了,我要再次呼吁各位钓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鱼类保育工作,随手放流幼鱼与母鱼,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己任,让我国的鱼类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郑博元,1964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984年开始独立撰写路亚文章,1988年开始系统化地推动路亚运动,1990年后游钓世界,见习其他国家发展路亚运动的模式,其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非洲、北欧以及密克罗尼西亚、新西兰等22个国家。
郑博元曾任《台湾钓鱼》杂志总编,《台湾钓游家》双周刊社长,是《台湾联合报》、《自由时报》、《中时晚报》、《太平洋日报》路亚专栏特约作者,并著有《路亚族》、《全新路亚族》系列图书。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路亚运动的推广,并坚持“环境保护与中国特色路亚运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主张将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引入路亚活动中来,针对中国鱼类的多样性来发展中国化及国际化的路亚运动。
撰文/郑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