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姑娘”严静:“小岗精神”的传承者

  如今,年轻的小岗人,正以全新的气魄,继承和发展着“小岗精神”。“徽姑娘”严静曾经打过工,开过店,最终还是回到小岗的怀抱,扎根小岗,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谱写一曲传承“小岗精神”的佳话……

  骄傲 我是小岗人

  2014年11月14日。

  天朗气清,风和日丽。

  记者一行,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往安徽凤阳小岗村。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主人公严静,年轻、时尚、健谈,却又不乏韧劲。在小岗村居民委员会和“小岗人家”,记者听她娓娓道来她和小岗村的不解之缘。

  1978年10月,严静出生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家里姐妹5人,严静排行老二。父亲严银昌、母亲沈思霞均是老师。严静的爷爷严家芝,就是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下面还有3个妹妹需要照顾,严静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懂事乖巧。放学之后,严静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照顾3个年幼的妹妹。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不乏温馨。

  严静还在孩提时,她就能感受到小岗村的与众不同。那时,县里的放映队经常会来小岗村放露天电影。村里的小伙伴们每次见到放映队,一个个都特别兴奋。天还没黑,村民就搬着椅子来到了放映现场。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则坐在一边聊天,这样温馨的场景,萦绕在严静的脑海,终身难忘。

  还有一件事,也让严静记忆犹新,那就是别的村里还没通电,可小岗村家家户户就率先有了电灯。喜欢带头创新的父亲,更是立即买了电视机。由于电视稀少,夜幕降临时,村民就会陆续来到严静的家里看电视。

  1988年夏天,在政府的帮助之下,严静的家里最早用上了沼气。看着家里有了电视,又有了沼气,年幼的严静有种特别自豪的感觉,经常便拉着父亲问长问短:“别的村里都没电,为什么我们村这么早就通电了?”父亲便会高兴地告诉女儿:“小岗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所以小岗村的发展步伐一直走在大家的前面。”听了父亲的话,严静似懂非懂,只得懵懂地说声:“哦,原来是这样啊。”

  严静上五年级时,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做一名小岗人的自豪。这年秋天,一部反映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为题材,热情讴歌中国农民第一次自己决定命运的电视剧《命运》,来到小岗村进行现场拍摄。那时,大家只在电影或电视上看过影视片,现场拍摄影视剧的剧组,还是第一次见到。每天放学,村里的小朋友更是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往村里跑,一睹剧组的风采。

  最让严静激动的是,剧组中午的休息场所,竟然就在她的家里。严静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主动和剧组的人聊天。剧组的工作人员见严静落落大方,便把拍摄影视剧时遇到的惊险刺激的事情告诉她,乐得小姑娘睁大了双眼,不停地问:“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太好玩了。”

  剧组在小岗村拍摄了近两个月。看着剧组离去的背影,严静虽然有些失落,但作为一名光荣的小岗村人,这种特殊的荣誉感却一直伴随着严静。

  1996年,严静初中毕业了。那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去广东打工,寻找致富之路。颇有个性的严静也跃跃欲试。父母本希望严静能继续学习深造,可一心想去外面闯荡的严静,义无反顾地跟着同村人来到了广州一家电子厂。

  从没出过远门的严静,来到繁华的广州。她的视野一下子被拉大,巨大的落差感,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严静的脑海不停地在思索,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小岗村,还拍摄了电视剧,原以为是特别的先进,可来到广州才知道,差距有多大。短暂的忧伤伴随着彷徨过后,严静的精神一振:既然爷爷们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率先实行了大包干,作为小岗人,只要我们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将小岗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这种精神鼓舞着严静,她觉得自己必须振作起来。

  严静将对家乡的思念抛在了一边,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由于是生手,严静虽然非常努力,可第一个月,她只拿到70元工资。严静不抛弃不放弃,很快就能拿到近300元的工资。严静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存了起来。

  彷徨 寻找突围机遇

  这个春节,严静第一次在异乡度过。年三十那天,父亲从村委会打来电话。严静接电话时,边上围着的全是打工的姐妹。漂泊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打工妹们思绪万千。

  这时,工厂里不知谁播放了江涛的《回家的人》:多少年我不止一次地问/游子的心为什么这样沉/多少年我不止一次地寻/回家的路上是否绿草茵茵……歌词浅显易懂,江涛的演唱深情款款,一下子击中了这些打工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思乡情结,再也无法忍住的热泪,决堤而下。

  严静比谁都思念小岗村,可为了帮助父亲买辆手扶拖拉机,她在坚持着。几个月后,严静攒下了1000元钱,汇给了父亲。收到女儿的汇款,父亲非常高兴,逢人就夸女儿:“没想到,静丫头现在也能挣钱帮父母分担了……”然而几个月后,父亲实在是太思念女儿了,一个劲儿地打电话让女儿回来。

  严静回到小岗村后,经常回忆广州的繁华,看着落后的小岗村,她觉得自己必须学门手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严静选择去县城学习缝纫。半年后,严静出师了,在小岗村开了一家缝纫店。谁知,生意一直较为冷清。头脑灵活的严静,决定和一个好友将缝纫店开到集镇上去,却意外地收获了一桩美满的姻缘。

  原来,好友的亲戚就住在集镇上,亲戚的儿子周世强出生于1975年2月。家里弟兄3人,父母在集镇上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那时,周世强无所事事,经常和集镇上的年轻人四处游玩,没事时,便来到缝纫店里玩耍,对严静一见钟情。

  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严静对周世强的心思了如指掌,可她却对周世强的不学无术有些反感,便对他不冷不热。严静的冷漠并没能阻挡周世强追求爱情的决心,他隔三差五就邀请严静去家里做客。严静见周世强能做一手可口的饭菜,在家里什么活都抢着干,便慢慢接受了周世强的感情。

  一次,母亲来缝纫店看望女儿。周世强正巧也在,母亲从女儿的神态上看出了端倪,她悄悄问女儿:“你是不是和这小伙子恋爱了?”严静红着脸没吱声。母亲稍加打探,便得知了周世强的家境,她斩钉截铁地对女儿说:“周家就3间房屋,你要是找了他,将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妈给你物色个条件好的对象。”

  严静听了,未置可否。谁知几天后,舅舅竟然领着一个小伙子来到了缝纫店。虽然男孩外貌清秀,家境优越,可严静还是一口回绝了。

  1998年10月16日,严静和周世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虽然家徒四壁,婚房里也没几件像样的家具,沉浸在新婚甜蜜中的严静认为,只要夫妻情投意合,只要不好吃懒做,一定可以把日子过好。

  婚后,严静相继生下女儿和儿子。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拮据的经济状况,严静一筹莫展。在严静的劝说下,周世强跟着集镇上的朋友出车,顺便帮忙卸货;严静也没有闲着,她将两个孩子交给公婆,在集镇上摆摊卖菜,每天能挣二三十元贴补家用。

  虽然夫妻俩非常能吃苦,省吃俭用,可家里的经济状况还是每况愈下,严静想到了外出打工。

  2003年春节之后,夫妻俩狠心将孩子交给了老人,去了宁波。在老乡的帮助之下,严静进入一家服装厂。严静也想让周世强和她一起进厂,可自由惯了的周世强受不了别人的管束,怎么也不愿意打工。对此,严静有些生气,周世强说:“我烧饭菜的手艺不错,可以在外面摆个摊子,怎么着也比给别人打工强吧。”

  不久,周世强在临近的农贸市场摆摊,早晨卖稀饭,其余时间炸些肉丸子和小黄鱼卖。由于味道可口,生意虽不能说很红火,可也能维持。严静得知后,也放下心来。

  两个孩子在老家,每天都要喝奶粉。每月拿到工资,严静都会第一时间往家里寄钱。可几个月后,严静却发现了问题。周世强虽然生意不错,可从没给过家里钱,反而还找严静要零花钱。严静忍不住问道:“你的钱都哪去了?”周世强说:“生意不好,没赚到钱。”

  一天,严静突然有事,便去菜市场找周世强。谁知,摊子还摆在那,周世强却没了人影。严静问周围摆摊的人,那人随手指了指路边的一个房子。严静走进去一看,周世强正和几个男人在赌博。

  那天回到家里,夫妻俩发生了激烈争吵。自知理亏的周世强痛改前非,关闭了早点摊,去了一家货运公司做登记员。

  谁知一段时间后,货运公司改成电脑办公,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周世强又失业了。一想到曾经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小岗人,再看看今天残酷的现实,突围无门的严静,顿觉彷徨失落。

  骄傲 “小岗精神”的传承者

  苦闷彷徨之际,机遇突然降临。

  2008年6月,严静接到父亲的电话:“村里在进行规划拆迁,你们一直没有房子,可想回来?”虽然盖新房需要13万元,严静手上的积蓄只有不到6万元,可对小岗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严静,想到日益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还是决定买下新房。严静之所以如此绝然,还有一层更深的想法,从新闻上,严静也了解到小岗村在发展,也有很多人慕名去小岗村参观,这来往的人流,其实就是潜在的商机啊。小岗村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赞誉,就是因为小岗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

  几个月后,严静和周世强回到了小岗村。看着笔直的马路、宽敞明亮的新房,严静和周世强的心里非常激动。更让严静高兴的是,严静的姐姐原本是县城幼儿园的正式老师,在时任小岗村书记沈浩的号召下,姐姐抛下了铁饭碗,回到小岗村创立了首家幼儿园。

  “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严静坐不住了,周世强不是能做出一手好菜吗,何不在小岗村开家饭店,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说不定还能创出一番事业。

  创业需要资金,也有风险,房子还欠着债,严静内心也有几分犹豫,关键时刻,沈浩来了。热情开朗的沈浩一进门就对严静说:“听说你们想回小岗村创业,这个想法很好,只要你们坚持肯干,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夫妻俩将心中的想法和顾虑和盘托出,沈浩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分析,彻底打消了严静心中的疑云,她决定发扬小岗精神,做创业的带头人。

  饭店开张前夕,沈浩再次来到严静的家里,对他们说:“开饭店,是好事,我希望你们能将质量、价格和卫生摆在首位,千万不能见利忘义,给小岗人丢脸。”在沈浩的指导下,夫妻俩对菜系进行了初步的搭配。沈浩最后定下了“十菜一汤”,200元一桌饭菜为标准。

  不久,一家名为“小岗人家”的饭店挂牌对外营业。虽然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厨房设备也极其简陋,可夫妻俩却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饭店对外营业,不管是否有顾客,都必须要备足菜单上的菜。集镇离小岗村有点远,买不起摩托车的周世强,便从亲戚那借了辆车,往返买菜。然而,由于游客稀少,饭店的生意非常冷清。夫妻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沈浩得知后,隔三差五就来到“小岗人家”,做夫妻俩的思想工作。不久,沈浩还请来电视台记者,专门为“小岗人家”进行拍摄宣传。沈浩的言行,让严静夫妻俩特别感动,他们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渡过这个难关。

  在沈浩的宣传和努力之下,来小岗村的游客逐渐增加。2009年夏天,沈浩又将一批来小岗村实习的大学生吃住安排在“小岗人家”。

  客流量大了,生意好了,周世强经常要去凤阳和蚌埠购置酒店用品,他花5000元钱买了辆二手车。

  空闲时,周世强便会去一些大饭店,跟厨师学手艺。回来后,周世强从不生搬硬套,总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此一来,“小岗人家”不仅菜系与众不同,口味也独特。严静和周世强严抓饭菜的质量和卫生,牢记沈浩的叮嘱。

  在夫妻俩的努力之下,“小岗人家”走过寒冬,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夫妻俩清晰地记得,2011年秋天的一天,“小岗人家”那天总共接待了300多位客人,营业额高达6000多元,刨除各种费用,还能净赚2000元。回首辛酸的打工生涯,夫妻俩感慨万千,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将“小岗人家”做大,不辱“小岗精神”。

  到2012年,夫妻俩不仅还完了所有的欠债,还购置了一辆别克轿车。

  2014年4月,凤阳县妇联建议严静申报“徽姑娘”农家乐项目。由于各方面条件都非常符合,严静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复。严静的干劲更大了,决心将“小岗人家”的品牌做大做强。远期规划为前面是农家乐,后面是集采摘为一体的采摘园。

  如今,严静的女儿已在读卫校,儿子正在读初中,夫妻俩恩爱和睦,两个孩子学习刻苦努力。经历过彷徨苦闷的严静,脸上整天乐呵呵的,她告诉记者:“从辛酸的打工妹,到如今的饭店老板,我最要感谢的人是沈浩,没有他的关心支持,我们不可能有今天。他走的太突然了,小岗村的村民都很难过。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牢记并发扬小岗精神,‘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

  文/野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