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轉型 低碳減排 「受益時代」來臨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低碳減排,大國責任,富士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2 13:23
2014年10月8日,入秋以來大陸首輪區域性大氣污染再次大規模來襲!北京、天津、河南、陝西等省市的多個城市和地區,紛紛拉響空氣重污染和霧霾的「橙色」警報。
同在一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運」的政府、企業和民眾,如何行動起來,擺脫「霾」伏,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嚴峻課題。
趨勢——路線圖+時間表 低碳發展的「大國責任」
中國要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新的努力和貢獻。
行動——全球最大市場 碳利益驅動企業節能減排
2016年大陸將建成全大陸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這將是企業迎來變減排壓力為發展動力的難得機遇,而分羹6萬億減排市場的大幕也將開啟。
實踐——富士康 精細化管理掌握碳收益
富士康集團透過精細管理降低能耗,並通過出售碳配額獲益。對富士康來說,參加碳交易不僅沒有增加成本,反而增加了收益和額外利潤。
趨勢
路線圖+時間表 低碳發展的「大國責任」
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因此中國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應對措施,切實加強務實合作,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新的努力和貢獻。
繼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後,2014年聯合國召開氣候峰會,全球12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再度齊聚,明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方向。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表示,中國將大力推進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從2015年開始將在現有基礎上把援助資金翻倍增加,並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基金」。
大陸近期公佈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則(2014~2020年)》,確保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期望能盡早達到碳排放峰值。由於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生效,因此,對比2005年中國大陸的碳排放強度,至2013年已下降28.5%,相當於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5億噸。目前距2020年僅有6年的時間,達成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大陸的減排壓力依然不可小覷。
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責任」
早在2007年,中國大陸就將「生態文明」納入執政黨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到國家意志與國家戰略的高度。
中國大陸為堅定支持2015年巴黎氣候會議能如期達成協議,提出3點倡議:首先,堅持公約框架,遵循公約原則;2015年協議的談判進程和最終結果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加強公約規定和承諾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其次,兌現各自承諾,鞏固互信基礎。各方要落實已達成的共識,特別是發達國家要提高減排力度,落實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的承諾。其三,強化未來行動,提高應對能力。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從本國實際出發研究提出2020年後的行動目標,採取更加有力的應對措施,切實加強務實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新的努力和貢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可見,中國國家領導人重視,也不斷在強調與表達中國大陸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決心。值得注意的是,這也引導了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方向——中國將加快在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的革命,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場,強化技術創新,增強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意識,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明確低碳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
除了公開表態,一系列配套措施也在密集推出。
中國大陸出台了首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專項規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了未來6年中國大陸低碳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雖然「十二五」規劃發佈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但卻未對應對氣候變化制定專項規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指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十三五專項規劃」,預計將來會制定更為細緻的行動計畫;同時,也再度強調2009年對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至2020年,中國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的目標。
在達成「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基礎上,大陸積極加大推動節能減排,以促進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比如「十二五」的能耗目標,至2015年單位GDP能耗較2010年的1.034噸標準煤下降16%;減排目標,二氧化硫與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較2010年各減少8%,氮氧與氨氮化合物排放總量較2010年各減少10%。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和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聯合發佈《2013年中國企業節能減排狀況報告》,企業採取管理、技術節能的「雙輪驅動」,將節能減排作為向低能效浪費與環境污染宣戰的手段,以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節能減排目標,「十二五」後兩年單位GDP能耗必須年均降低3.9%以上。目前即將進入「十二五」的最後節能攻堅期,儘管2011年單位GDP能耗下降指標未完成年度目標,2012、2013年急起直追,達成當年的目標,但仍然落後於目標,因此,2014至2015年對於達成「十二五」規劃的總目標至關重要。時間不等人,越來越緊迫,政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企業將扮演解壓者的角色。因此,企業未來必須積極努力,力爭掌握更多在本行業節能減排的關鍵技術,並有所突破,有效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提升能源管理水平。
確保完成
2020年承諾目標
在聯合國氣候峰會前,由「全球碳計畫」發佈的碳排放數據,引起關注與側目。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達360億噸,排放前5位分別為中國29%,美國15%,歐盟10%,印度7.1%,俄羅斯5.3%。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美總和,達104.4億噸,人均碳排放首次超過歐盟,這使得中國大陸承受的國際壓力進一步加大,也讓這一碳排放大國,認真審視自身的發展道路,或可將國際壓力轉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目前,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噸,中國已達到7.2噸,超過歐盟的6.8噸,僅次於美國的16.5噸。在未來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其碳排放總量卻率先超過全球單一最大經濟體,在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數的國家,節能減排的空間巨大。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對中國大陸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貢獻予以肯定,由於排放量基數很大,中國大陸的減排行動不僅有助於實現全球減排目標,也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起到示範作用。據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其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占20國集團投資總數的29%,遠遠超過美國和日本在這一領域的投資,為全球做出表率。
這些投資被運用在中國大陸的能源生產和新技術上,比如以開採、加工和轉化能源的清潔、安全、可靠、經濟為原則,精煉煤炭,以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把碳氫化合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環保燃料和化工產品;通過降低或消除有害廢物的工藝,創造高附加值的材料,加大清潔發電與儲存,以改善能源結構的不合理等。
同時,中國大陸還繼續開展低碳省市試點,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體制機制創新,率先形成綠色低碳模式,實現2020年低碳省區的碳強度下降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從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探索產業低碳發展與城市低碳建設相融合的新模式,為全國新城鎮化和低碳發展提供有益經驗。預計至2020年,中國大陸將建成150家左右的低碳產業示範園區,制定低碳產業園區試點評價指標和建設規範,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商店、賓館、飯店、旅遊景區等商業機構,開展低碳商業試點,在2020年前創建低碳商業試點1000個左右;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低碳社區試點,預計至2015年爭取達到1000個左右。
中國大陸更進一步成立專門管理自然資源的部門,陸續公佈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對未來經濟結構升級將產生巨大影響,有利於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預計至2015年,中國大陸每年節能環保的產值將達到4.5萬億人民幣,吸納就業人口可達到3200萬左右。
行動
全球最大市場 碳利益驅動企業節能減排
2016年大陸將建成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這將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也將是企業迎來變減排壓力為發展動力的難得機遇。
市場機制下,節能減排成果能換來效益提升的真金白銀;因此未來中國大陸的工業發展趨勢,必然是精細化和低排放。而在低碳、節能等新技術領域,也將有6萬億人民幣的市場潛力待開發。
目標已經明確,倒計時開始,減排壓力下,中國開始了切實有力的實際行動。
做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無論是來自於國際的減排壓力,或者是自身經濟可持續的低碳發展需求,加之2013年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期開始,行動已經刻不容緩。2013年6月18日深圳率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陸續在一年內完成五市兩省(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廣東、湖北)碳排放交易所的設立,就此規模已僅次歐洲碳市場,居全球第二。後續一旦成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中國碳權交易所無疑將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這將讓中國大陸在全球碳市場找到一個新定位,並在新領域躍升到引領全球的地位。
2016建立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
儘管中國大陸在試點初期採取總量管制的原則,對控排單位進行配額(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期內可以合法排放溫室氣體的許可單位)管理,配額也代表著各控排單位在相應履約年度的碳排放權利,是市場交易的主要標的物。配額分配是各碳交易所交易體系建設的關鍵,配額分配給誰?怎麼分配?分配多少?雖然不直接影響到各城市的減排總目標,但卻決定了控排單位或企業的減排和履約成本,以及這種成本在控排單位、消費者以及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分攤。
畢竟碳排放交易在中國大陸也是新鮮事物,各交易所也在嘗試創新模式,各城市也在結合自身的經濟發展、能源結構、重點產業,對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導向設計進行探索。比如重慶試點採取自主申報的分配方法,其餘6個試點城市,在拍賣法、歷史排放分配法以及基準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嘗試,尋找創新模式。在2014年5月9日公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若干意見》中,發展碳交易權被列入在第八項「支持商品期貨發展」中,這為在2016年成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打下政策的基礎。
碳利益
驅動企業節能減排
《京都議定書》要求,在2020年以前都是由發達國家承擔減排的義務,但美國等拒不承認其減排的義務。反而,發展中國家在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做了不少承諾,承諾減排量都占到了全球總承諾量的70%。而中國大陸為了履行2020年的減排承諾,發佈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深圳碳排放交易試點正式啟動時,對2020年達成碳強度大幅降低的目標也充滿信心,並預測在低碳、節能等領域,將有6萬億人民幣市場待開發。
燃煤電廠、機動車和工業生產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對煤的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實行總量管制,這是全國碳交易市場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將大力發展的基本條件。2013年9月公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提出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至2017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下降至65%以下。在各城市碳排放交易啟動後,發電、鋼鐵、石化、有色金屬治煉等行業,都面臨著不小的節能減排壓力。
目前,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火力發電為主,占全國煤炭消費量一半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量的四成左右,因此,超排超標的火電企業也需要購買配額,成本勢必隨之增加;不過,對企業是挑戰,同時也帶來機遇,節能減排大趨勢下,未來中國大陸的工業發展趨勢,必然是精細化和低排放。因此中國大陸五大發電集團,也都積極開展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透過節能減排的手段,把省下來的指標透過碳排放交易市場,賣給其他有碳權需求的控排企業,從中受益匪淺。
實踐
富士康 精細化管理掌握碳收益
2010至2013年富士康集團大陸工廠累計投入5.32億人民幣,共做了2455個節能減排項目,僅省下來的電費等直接節能效益就達到10.73億人民幣;減少的用電量,又可以通過出售碳配額獲益。對富士康來說,參加碳交易不僅沒有增加成本,反而是增加了收益和額外利潤。
敢於在証券、金融創新的深圳,以其証券市場交易的基礎與經驗,率先在2013年6月啟動碳交易,搶在五市兩省的首位。深圳碳排放交易,是唯一採用基準法(適用於產品或服務形式較單一、能源按單個產品或服務確定排放效率基準的行業。其優點在於體現了行業內的公平性,鼓勵企業的能效提升和減排行動;缺點是難度較大,主觀因素相對影響較大)的試點,對電力、供水、燃氣等三個公共事業,深圳採取基準法進行配額,對製造業及其他工業行業探索基於價值量的碳強度指標(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
深圳碳排放交易催化企業產生節能減排的動力。全球主要的電子產業製造基地、一向給人「代工」印象的富士康,也悄然在進行「綠色」轉型,成為剛成立一年多的深圳排交所最大的贏家之一。
富士康掌握碳收益 悄然「綠色」轉型
2013年富士康深圳公司投入不到5000萬人民幣,進行生產製造基地的節能改造,卻結餘碳配額約占深圳市年度結餘配額近三成,僅靠出售部份結餘配額,就獲益1000多萬人民幣。
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莊春源表示,從節能改造後,節省下來的電費和碳配額收益,再加上政府節能補貼,收益已大大高於投入的節能改造資金。現在是企業做節能改造項目的好時機,一點也不會吃虧。手握大量配額的富士康,還特別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專職技術人員200多名,其中高級能源管理師、審計師占了一大半。另外,高級碳審計師28名,對旗下10家法人公司的碳資產進行管理,未來希望與銀行合作,將碳資產質押融資。
富士康沒把節能減排、參與碳交易當成負擔,反而一直在挖掘各方面的節能潛力。2010至2013年富士康集團大陸工廠累計投入5.32億人民幣,共做了2455個節能減排項目,僅省下來的電費等直接節能效益就達到10.73億人民幣,減少的用電量,又可以通過碳配額出售獲益,對富士康來說,參加碳交易不僅沒有增加成本,反而是增加了收益,而且是額外利潤。
精細化管理促進節能減排效益
莊春源指出,總裁郭台銘說過,賺錢要看客戶臉色,要付出方方面面的成本;而做節能改造,省下來的錢是淨利潤,並且不用再看別人臉色。
2013年為配合深圳市大力推動節能減排,深圳廠區一共做了429個項目,總投資4599萬人民幣,節省電費2億度。富士康在電子行業的碳強度算低的,「十二五」期間,深圳單位產值能耗下降目標是19.5%,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是21%;但富士康目標都定在24.5%,未來每年碳強度都要下降5.46%。實際上從2011年以來,富士康的能耗指標都一直是超額下降——2011年下降6.36%,2012年下降10.67%,2013年下降6.5%;而產能並沒有下降。2013年集團大陸廠區一共用了71億度電,比2012年僅僅增加了4.2%,但卻支撐了19.7%產值增長。
管理節能是不花一分一毛就可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只要不該浪費的不去浪費就行了。莊春源指出,富士康制定了比較全面的節能管理體系,以及相應的用能標準,還成立了節能稽查小姐,分成11大類、177項細項,包括照明、辦公區域、空調,各項設備、生產線等形成稽查清單。就像交警查車,每一項都有相應的處罰標準。如果發現應該做而沒有做,就會被扣點數,嚴重者就直接處罰,但有罰也有賞。每月也有節能KPI評比,做得好也有獎勵。富士康按碳強度來管理、考核,其實是自己跟自己比。
仔細分析,富士康之所以在碳交易上獲益較多,關鍵在於採取專業的管理模式,值得所有企業學習,因為好的管理模式,除了能節能減排,還有助於企業轉型升級。莊春源指出,富士康推行能源托管站模式,對工廠生產需要空調、冰水、壓縮空氣機、氮氣、蒸汽等,進行集中專業管理,這樣日常運行維護維修更方便,最重要的是,更懂得如何節能地運行製造系統。
透過管理節能,富士康及時盤查設備,汰舊換新,將落後耗能的設備淘汰後,置換新的設備,不僅達到節能目的,還提升了生產質量與能力。富士康為配合深圳市政府做電機能效提升計畫,對所有包含電機的設備進行了全面盤查,能效不達標的全部換掉,不只換電機,連附屬拖動設備都要換掉,預計2014年先完成4萬千瓦,可更換2000台,這將大大提升節能量。看來,富士康2014年又有配額結餘可以銷售了。
文/陳宏烈 編輯/許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