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化解经济下行压力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经济,财政,消费,投资
  • 发布时间:2015-01-05 07:48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201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定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位任务。提出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从外部条件看,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众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条件看,支撑中国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明显,保持适度增速难度较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可以从一些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中看出来:2013年GDP增速虽然保持了与2012年相同的7.7%的较高水平,但是2013年反映实体经济增长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为9.7%,比2012年降低了0.3个百分点。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9.6%,比2012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实体经济状况的制造业投资增长18.5%,比2012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新低。

  此外,2013年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速(22.4%)虽然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15.6%),但是与2012年相比还是下降了2.4个百分点。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5%,比2012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净出口的贡献率继续下降到-4.4%,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上升至54.4%,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8%,增幅比2013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

  2014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为16.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为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与2013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减少,反映出较为明显的经济下行压力。如何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趋于平稳的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超过30个月连续下降,二者变化趋势的持续背离显示实体经济增长存在困难。

  经济下行压力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首先,会增加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难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中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之一是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保持对传统产业产品的适度需求。其次,会增加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必然会对财政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增加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难度。经济下行会加大银行处理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同时不利于保持信贷的供求平衡,增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第三,会增加经济增速换挡的难度。经济下行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更会挤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进而影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当前存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

  当前经济下行的原因既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等长期因素,又有国内外存在的多种必须积极应对的短期因素。

  从长期因素看:首先,改革开放前30年,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的状况亟须尽快改变,我们将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作为优先目标,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积累沉淀了许多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低下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逾越的障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核心任务,不能再单纯追求高速度,必须统筹经济增速、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多目标发展。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增长会逐步放慢,同时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使以往劳动力供给相对宽裕的局面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影响到经济增速。

  再次,现阶段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率减缓,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使得资本形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所趋降,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速。

  第四,中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日益严峻的局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追求高速度的老路了,必须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此外,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环境也出现了新变化,特别是发达国家意识到它们存在服务业过度发展、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一方面试图实现再工业化,一方面加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得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也会对中国经济形成较长期的下行影响。

  从短期因素看:首先,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世界经济表现出某些缓慢复苏的迹象,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解救危机的措施,正在逐步走出危机的最坏阶段。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了很多超常规的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危机的恶化,但同时也加重了危机进入复苏阶段后的重负,使得当前危机复苏显得脆弱乏力,过程扑朔迷离。世界经济复苏呈现出新的特征,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更具挑战。

  第二,近两年中国GDP增速虽然保持了7.7%的较高水平,但是相比几年前的9%-10%的速度来说,仍然出现了较大的降幅,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大,克服这些影响的冲击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经济增长企稳状态巩固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第三,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对抵御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拉动国内需求、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问题的政策措施的特殊性,刺激措施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产生了一些影响,增加了解决诸如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以及金融领域风险等这些业已存在的问题的难度。金融危机之后在一定时期内消化这些影响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

  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

  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要区分产生下行压力的长期趋势素和短期波动因素,采取相应的不同对策和措施。在对长期趋势的认识方面,需要正确认识现阶段出现经济下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积极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降速的现实,把握时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步伐。

  第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系统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总体改革的重点,要充分和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

  第二,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适应“新常态”。要从当前中国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要看到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战略上要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在2013年经济形势跌宕起伏之时,在总结以往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以此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过去一年多宏观调控实践证明,调控效果十分明显。其一,明确了调控区间的数量界限,极大加强了调控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其二,明确把保证就业放到了更加重要更加优先的位置,只要就业水平有保障,增长的下限和物价的上限可以有一定弹性,充分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其三,强调了将以往以短期目标为主的宏观调控与中长期目标的实现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制定原则,短期宏观调控围绕长期目标实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中时,宏观调控更多考虑的是长期目标实现的问题。其四,有了合理区间框架,使得我们面临经济波动时能够保持定力,针对具体问题能够出台综合施策,兼顾宏观微观,更加注重微观,精准发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降低政策成本,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其五,有利于在宏观调控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更坚定地把应该由市场解决和能够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就完全有把握完成好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汪同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