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古观象台,前世今生
  • 发布时间:2015-01-13 16:06

  古观象台的“坎坷命途”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始建于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保存完好及其悠久的观测历史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历史见证。

  1442年(明正统七年),明朝皇帝利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的旧址修建了观象台,并在台下修建紫微殿、东西厢房等附属建筑,后又增修晷影堂。至此,观象台和附属建筑群初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古观象台的规模和格局。这时候开始在观象台顶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圭表和漏壶则放在台下。

  1669年(康熙八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6件新的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这6架仪器于1673年在观象台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明代制作的浑仪、简仪及浑象等仪器被移放于台下。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亲临观象台,下令仿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该仪器建造历经十年,于1754年竣工,被命名为“玑衡抚辰仪”。

  镇台之宝——天体仪

  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台顶西侧的天体仪,制于清朝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这架古代天文仪器重达3850千克,高2.735米。制作时用一个直径为六尺的铜球来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着大小不等的镀金铜星1876颗,它们分别为中国古代的282个星官(星官,类似于西方所说的星座)。铜球的表面刻有赤道圈,与钢轴垂直。铜球外边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点铸制了一颗火球代表天顶。球面外与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着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该仪用途有60多项,但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

  赤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南侧东端,制于清朝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这架仪器重量为2720千克,仪器高3.380米,最外的是子午圈,南北两极各安有铜轴,用半圆契合,并使之固定。距两极九十度位置,横贯着赤道圈,它与子午圈相交。从南极处伸出两个象限弧用来支撑赤道圈。赤道圈内是一个可绕极轴转动360度的过极经圈——赤经圈,两极之间的通轴中央安有横表。仪器下边有一半圆形云座,用来支撑子午圈,它的中央有一洞孔,用来装垂球。这架科学仪器在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中经常用到,它的用途有十四项,但是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测量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赤纬。

  文/万昊宜 责任编辑/何庆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