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阿诺:五年一梦“狼图腾”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狼图腾,兵临城下
  • 发布时间:2015-01-19 13:27

  采访约在了下午,刚刚参加完一连串活动的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看上去略显疲态。不过随着聊天的深入,这位法国著名导演渐渐又恢复了他标志性的神采飞扬,说到兴处,不时手比足划。显然,年纪已七十有一的阿诺依然保有青年人一般的旺盛精力。“在剧组,老爷子是精神最好的,”他的助理告诉记者,“选景时一大早起来爬山,我们这帮年轻的谁都没他爬得快。”

  为了新片《狼图腾》,阿诺已在中国整整待了3年。期间他也频频露面,在中国电影圈已然混了个脸熟,“这几年我待在中国的时间比待在法国还长,我觉得自己都是个中国人了。”

  进入2015年,《狼图腾》的漫长旅程终于接近终点——2月19日,影片将在中国影院正式上映。

  “一生一次”的电影

  阿诺说自己最初接触到《狼图腾》项目是在2008年,“当时紫禁城影业的张强先生找到我,向我介绍了这本书和这个项目。”

  据了解,片方此前也接触过其他一些中外导演,但显然,这部以野生动物为主角的影片难度极大——而这正是阿诺的优势,他执导的《子熊故事》(The Bear)和《虎兄虎弟》(Two Brothers)都是此类电影中的杰作。

  “我在这方面确实有些经验,在《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和《陛下未成年》(Sa majesté Minor)两部片里也拍过狼。”不过阿诺表示,最终选择《狼图腾》并非出于对题材的熟悉,更多还是因为对原著主题的认同。他说自己跟这个项目很有缘分,“小说作者姜戎前往内蒙古下乡的那一年,正好就是当年我离开法国去非洲从军的那一年。同样是为国效力,结果他爱上了蒙古,我则爱上了非洲——不同的地方,类似的故事。”

  “中国”亦是深深吸引阿诺的主题。“我一直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他对中国的迷恋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小时候家里没什么书,但其中有一本就是关于中国的,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对中国无比神往。”此外,蒙古文化也是阿诺极为感兴趣的领域。因而对他来说,汇集了二者文化精神的《狼图腾》可谓天赐良机,“这是一部你一生难得有机会拍摄的电影。”

  为了这部“一生一次”的电影,阿诺倾尽全力。从正式筹备算起,《狼图腾》足足进行了5年时间,可谓工程浩大。“先是在内蒙古看景,确定拍摄地点,就近建立大本营”。最终的拍摄地点选在锡林浩特以北,靠近蒙古边境的地区,“小说的故事差不多就发生在这附近。”相比以往,此次阿诺光选景就花了5个月,“你们国家实在太大了,我们在汽车上差不多就花了上千个小时。”

  训练拍摄所需的狼“演员”更是巨大挑战,这也是这部电影如此耗时的主要原因。阿诺介绍,为了训狼,剧组专门建了个动物基地,“养了35只狼”。从2011年开始,训练过程历经3年,“狼是很野性的,因此必须从小训练,才能既保持它们天生的野性,也能满足拍摄需求。”

  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是旷日持久,除了因为故事跨越四季之外,《狼图腾》还采用了3D技术,这也加大了拍摄难度,“我们这次大概有30%的镜头是3D实拍完成的,现场用了2台3D摄影机和5台2D摄影机。”仅暴风雪中狼群袭击马群一段,剧组就拍了5周。“一次要拍雪景,正好天降大雪。工作人员告诉我随后几天都会是零下10度,于是我回去美美睡了一觉。结果第二天起来一看,雪全没了,居然被一夜的大风全刮跑了!”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阿诺仍觉不可思议,“但拍摄时遇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狼图腾》于2012年7月开拍,2013年底才宣告关机。尽管其间困难重重,但阿诺仍然表示满意,“片方给了我很大自由度,我也非常享受这次拍片的过程。”阿诺用“坚强”一词形容自己的幕后团队,“真心地说:这支团队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初期肯定需要磨合,但后来的结果让我很满意”。中国的电影工作人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我们有30个灯光师、20个器械工,在法国可能也就3个人”,中国电影制作业的人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现场调度非常迅速有效。”

  作为一部地道的国际合拍大制作,《狼图腾》480多人的剧组中,“老外”只有8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影片的这些“外援”却都是国际顶尖的专业人士,例如负责训练动物的加拿大人安德鲁·辛普森(Andrew Simpson),“他和他的团队是世界上最好的”。为了《拍摄狼图腾》,辛普森等海外制作人员在中国也待了两三年,“其中甚至有人还学会了中文,他们也都爱上了中国”,阿诺说,“跟我一样。”

  “吉卜赛”电影家

  “对我来说,人生的一大激情就是不断发现新事物,并接受、理解自己的发现。”

  和时下中外很多电影新人一样,阿诺也曾是个电影文青。

  1964年,刚刚21岁的阿诺从巴黎的电影学校毕业,随后前往非洲从军,“还在喀麦隆教过电影”。回国后,他开始拍摄电视广告。1976年,他带着一支小剧组跑回非洲,拍摄了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作《高歌胜利》(Black and White in Colour)。这部电影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并在次年的奥斯卡奖上一举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处女作大捷让阿诺在此后的电影创作中彻底放开了手脚,几乎没有其不敢尝试的领域——意大利学术大腕恩贝托·艾柯(Umber to Eco)书卷气十足的《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Rose)被他改编成了一部富有哥特风格的商业冒险片。他甚至还拍过一部讲述远古人类故事的电影《火之战》La Guerre du Feu),“那是因为当时我的女朋友是研究人类学的。”

  虽然习惯在题材上剑走偏锋,但阿诺对于市场的规则却非常尊重,这是他能够持续取得成功的基础。毕竟,在通俗电影的世界里,“好看”就是王道,也是对抗媒体批评和取得商业成功的不二法门,“我的电影只有一部赔钱的”。在中国,阿诺的电影同样极有人缘。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通过音像渠道在内地广为传播的《情人》(The Lover),还是2001年成功进入国内影院市场的《兵临城下》,都在中国观众中颇有口碑。

  在国际影坛,让-雅克.阿诺电影总以冒险题材和异域风情而闻名,这使得其作品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国电影。不过,面对笔者关于其电影“不够法国”的提问,阿诺立即表示,“我其实拍过一部纯法国电影”,并以他的第二部长片《轻举妄动》(Coupdetête)作为反例。“很有意思,这部电影在法国成了部Cult片,对行业很有启发,却是我唯一一部在国际上全无反应的电影”,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太法国味了。”

  提及这部作品时,阿诺是用开玩笑的口吻,但在家乡的“待遇”显然仍让他有点介意,“现在我唯一够法国的地方就是我也得给国家交很多税。”虽然其电影在法国一直广受欢迎,“但当提到法国导演时,大家却总是忘了我”。至于当地媒体的批评,“那可实在太多了。他们什么都批评我,批评我的电影对白用英语,批评我用帅哥演主角,甚至批评我用立体声、70mm胶片……”

  影片在祖国叫座不叫好,很大程度上也跟阿诺对异域文化痴迷有关。他承认自己身上国际的成分多于法国的,“我骨子里的天性是所谓的海外法国人,对异国他乡的兴趣确实更浓”,因此,“我也总是很喜欢让观众在影院里看到平时很难到达的地方。”

  这样的偏好决定了阿诺“吉卜赛”式的拍电影方式,“为了拍一部片,我会首先去故事发生地待几年,深入了解那里,再用摄影机拍摄出来。”阿诺说他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和激情”,“从年轻时干广告起我就习惯和外国人合作”,如今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仅在亚洲,在来中国之前阿诺就已在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地拍过电影。“对我来说,人生的一大激情就是不断发现新事物,并接受、理解自己的发现。”《狼图腾》即是如此,“我以片中角色的眼睛发现、了解这片土地,并感受到了小说中的人物,现在我要把这些美妙的经历传递给观众。”

  未来:依然相信电影

  “到底什么是商业电影?终究还得是能取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即便叫嚣着再商业,卖不出去的话能叫什么商业电影?就像卖不出去的书能叫畅销书吗?”

  拍片足迹遍布全世界的阿诺无疑是一位异常自信的导演,“每当我拿到一个项目时,我总是直接告诉老板我对电影的构想。如果他喜欢,就按我的来;如果不喜欢,我立马打包走人。”

  中国知名编剧芦苇也参与了《狼图腾》的剧本写作,虽然其最近对国内的不少大牌影人多有批评,但他对阿诺却是心服口服,“开始有点担心,怕剧本的一些场景难以在拍摄中实现,但导演说只要你写得出来,我就拍得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诺是典型的老派电影人,他依然坚守着传统电影的一些价值观。例如“我坚信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追求真实”。实际上,除了现场条件和故事本身,《狼图腾》的拍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阿诺的电影审美——相比时下特效日益吃重的各类中外大片,同为大制作的《狼图腾》电脑成分却相当之少,“全片2500多个镜头中,大概只有5个是全CG制作的,还有一些镜头用到了绿幕和CG合成。”对于CG等现代电影技术,阿诺态度谨慎,“只有无法保证人和动物安全的拍摄情况下,我才会考虑用CG。”

  当然,这并不是说阿诺反对新技术。恰恰相反,在技术领域,他往往敢于尝鲜,“1970年代我刚开始拍电影时就是干特效的,我是欧洲第一个使用数字摄影机的导演,第一个用环绕立体声的导演,1995年我和索尼影业合作的《勇气之翼》(Wings of Courage)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IMAX 3D拍摄的电影。”阿诺说作为导演的自己就像个音乐家,“看到了一种新乐器就会本能地想用一下。”他对胶片等传统电影技术也没有所谓的怀旧情结,“大多数情况下,数字摄影机几乎和胶片摄影机一样好,而且简单、快速、便利得多,后期的空间也更大,那我干嘛费劲用老技术呢?”

  但是,具体条件也要具体分析,阿诺的上一部电影《黑金》Black Gold)拍摄时用的就是35mm胶片,“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部片是在沙漠里拍,风沙很多,这对噪点较多的数字摄影来说是个死穴。”说到底,对于技术的使用,阿诺的态度是纯粹实用主义的。在他看来,所有的技术手段都可以为导演所用,“前提是要有充足理由”。”

  然而不管怎样,“世界变了,因此电影也变了”。实际上,阿诺拿手的以异域冒险为核心的历史传奇电影,近年来在各地市场上的反响不及从前。不过,他仍然坚持有所不为,“我觉得人不应该成为浮华的牺牲品。”对于电影的未来,他依然抱有希望,“电影的一个伟大之处是能够表现缤纷内容,就好像以往的老式书店,未来我也希望观众在影院中能够被内容多元的电影所惊讶所感动。”

  阿诺对电影新人们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身为长者和前辈的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后辈:电影是非常现实的行业。阿诺常以他跟《情人》原著作者杜拉斯的故事举例,“她让我拍她的小说,但拍摄期间却一直大肆批评”,最终电影全球热卖,“然后有一天我接到杜拉斯的电话,约我在一个酒吧见面。我到了之后发现周围都是提前收到消息的记者”。在媒体和闪光灯的注视下,两人拥抱言欢,尽释前嫌。阿诺说他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很多,“这个圈子就是这样”。

  但阿诺也对年轻人说:做电影“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管最后的结果好坏”。在他看来,坚持自我和接受现实之间并不矛盾。“到底什么是商业电影?终究还得是能取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即便叫嚣着再商业,卖不出去的话能叫什么商业电影?就像卖不出去的书能叫畅销书吗?”

  在阿诺看来,要真正征服观众,导演就得“坚持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电影”。他喜欢把拍电影比作谈恋爱,“二者都需要真正的激情”,“如果你是假装的,那么这段关系不会成功;但如果你相信你要拍的东西,那你就能说服投资人,最终也能说服观众。”

  回首过去四十多年的电影生涯,阿诺对自己的评价是有得有失,“我拍过一些电影,也错过了很多电影”,“我还挺喜欢看自己错过的那些影片,有时也会后悔,看了之后说些‘早知道就该拍这部’之类的话。”

  相比电影表面上的繁华风光,阿诺更看重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自己多年前拍的电影现在仍然被很多观众所观看和欣赏”,“我的朋友、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曾经在看了《情人》之后给我送了个手条,上面就写着一句话:‘你让我感觉很嫉妒’”,阿诺说这是自己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得到的最美好的称赞。

  对话阿诺 “中国的好故事真的太多了”

  和让-雅克.阿诺聊电影堪称一件乐事——这位入行超过四十年的老江湖阅历丰富,故人往事如数家珍,且言谈尽兴毫无掖藏之感。不过,阿诺虽然喜恶分明,率直中也深见圆熟练达,这或许也是这位法国影人能够纵横国际影坛的原因之一。

  《综艺》:《狼图腾》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最初接触时,项目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

  阿诺:原著最打动我的还是保护环境、人类与大自然的平衡这些主题,这也是我自己深信的理念。此外小说里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场景,阅读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狂风暴雪中狼群出动袭击马群那段。

  《综艺》:但这段恐怕也极难拍成电影吧?

  阿诺:是的。过去几年里,我无数次从睡梦中惊醒,自问到底怎样才能拍出小说中的这些画面。实际上,《狼图腾》的拍摄工作就是从雪暴这段开始的。外景地是个叫做红山的山区,开车需要10个小时,开拍前先得将造雪机等一大堆设备运过去。拍摄时很冷,摄影机、镜头常常都被冻住了,连调焦都不行。在大雪中拍摄激烈运动的动物也非常困难——既要让画面拍得真实可信,又要让人、马和狼都不受伤,因此之前的训练花了大量时间。

  《综艺》: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你想尽可能真实地拍到这些画面,而非通过绿幕或是CG特效来处理?

  阿诺:是的,质感绝对不一样。原著小说想让人们了解狼是一种多么聪明的生灵,但如果是用电脑特效手段呈现,是绝对体现不出这一点的。因为说到底你给观众看的只是动画师画的画,而不是真正的狼。所以在体现聪明的狼这一点时我坚持用真正的动物出演,我觉得自己的电影是忠实于原著小说的。

  《综艺》:如今的观众严重依赖电脑特效制作的好莱坞大片,对此你怎么看,CG让电影越来越像“动画片”了吗?

  阿诺:或许是这样。但CG只是工具,虽然有时很有用,比如一些虚构的大全景或是极为短促的近景镜头。有的电影,比如《少年派》(Lifeof Pi),就是完全围绕特效来建立整个故事和拍摄的。其实在李安接手前,这个项目也找过我,但我已经拍过一部以老虎为主角的电影了。李安对《少年派》的处理还是合适的,虽然老虎几乎全由CG制作,但影片还是显得很完整。我们这次则是尽量用真实的动物来拍,方式刚好相反。其实做CG特效也是很贵的,《少年派》后期花了两年,电影拍完特效公司都倒闭了。

  《综艺》:《少年派》的数码味道似乎还是重了一点。同年还有一部题材类似的《孤筏重洋》Kon-Tiki,视觉上是写实风格,艺术效果反而震撼得多。

  阿诺:是的,但我觉得李安肯定有他的难处,《少年派》至少全片风格统一。哈哈,很有意思,你提到的《孤筏重洋》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之前也找过我,杰瑞米·托马斯(JeremyThomas)是我的老朋友,我甚至都参与了前期剧本的创作,因为我对海洋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感兴趣。

  《综艺》: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

  阿诺:《孤筏重洋》由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这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意味着你必须遵守很多规则,不能完全放开手脚去编故事。另外,我看到的‘故事’感觉还是缺少令人意外的东西,要知道“火车按时进站”这样的消息是很难上头条的,“按时进站的火车不见了”才是属于电影的故事。

  《综艺》:为了拍摄《狼图腾》,你最近几年基本都待在中国。你拍电影都是这样的吗,提前好几年一直待在拍片的地方?

  阿诺:是,这就是我拍电影的方式。如果我想要自己的电影拍出某种独特的韵味,那我首先得抓住并理解这种韵味。拍电影时,你每天要面临成百上千的具体问题。作为导演,你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了《狼图腾》,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中国真的是太有魅力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再拍一部电影,中国的好故事真的太多了。我之前和喇培康先生、张强先生他们签了一份合作协议,现在也在接触新项目。

  《综艺》:国际合拍越来越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模仿好莱坞模式,对此你怎么看?

  阿诺:好莱坞现在频繁做改编和续集,创意水平其实在下降,这一点他们自己心里也有数。至于合拍大片,如你所说,感觉都像是些昂贵的B级片。原因很简单:因为好莱坞想要中国的钱。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喜欢到中国来取个景,再找个长腿的中国美女演个角色,大家觉得这就是合拍了,但这种电影根本没有艺术价值,只是更易在中美两边找投资而已。但问题是,电影最终还是得卖座才能把钱挣回来,明星当然有价值,但合拍不能只限于这一点,要不然就成了所谓的“国际口味”菜,其实啥都不是。我自己反正是更喜欢去真正的外国餐厅,吃点自己压根不知道是啥的玩意儿。

  中国的电影产业是有机会的,现在世界上很多卖座片是爆米花类型,其中有些确实不错。但所谓成功的电影,更多的还是有创意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这些导演一直在努力拍摄与众不同的影片。中国电影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而对于国际电影界来说,从中国汲取灵感也非常重要。在很多欧美国家,电影潜力其实已消耗殆尽,但中国还有很多可待挖掘的内容。所以说,现在对中国电影有益的也就是对电影本身有益的。

  文/马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