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中职,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 发布时间:2015-02-04 09:3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方式上可以和企业合作,通过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达到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学校企业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互利共赢 经济效益

  一、中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和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就是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类型与相关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特定需要和岗位的技术要求,培养符合从事企业生产的人才,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做到了把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是学校和企业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负责招收培养学生。学生经过学校的一到二年的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学习,毕业后如果企业面试,双方达成了意向,学生就可以到企业工作。这样的模式能让学生较快进入角色。企业获得了生产和各个岗位所需的、有技能的生产一线工人,这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人员的保障和支持。

  2.“2+1”培养模式

  “2+1”模式意思是:头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第三年进入到企业实习。在企业的实习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参加技能鉴定获得中级工证书。这个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由于头两年的学习重点是文化知识,第三年,学生才到实习企业,导致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衔接。

  3.顶岗实习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学校教学规定课程,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专业课教师利用寒假、暑假或没有课程任务的时间,到企业对生产操作流程进行现场学习与观摩。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使老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更有利于学校教学。

  三、实现互利共赢

  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以上这几种模式。校企合作给学校和企业都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采用了“订单式”培养、“2+1”培养、顶岗实习等各种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使学校对企业概况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反过来将学生培养得更为符合企业的要求,为将来学生面对企业,进入社会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对企业来说,企业招收校企合作的中职毕业生,成为生产实践一线中的力量,给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企业免除了培训相关技能和技术的很多环节,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合作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收益,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节省的培训时间和费用、产品的高合格率、高产出率的效益。学校近几年的学生就业率提高,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取得双赢。

  四、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现阶段,虽然校企合作给校企双方带来了共赢的局面,但是还是存在着企业单位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担心的是和学校合作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机制。如企业和学校进行了合作后,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企业应该是愿意的。但是现实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受到许多条件制约,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等软硬件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企业对新员工的需要。

  另一方面,企业对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低级的原始积累期转向效益扩张期;工业化由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化阶段。企业在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的产品创新和产品性能提升的要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的人员素质和技能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相应的严格。职业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深化和精准,应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否则,毕业生与企业要求不相衔接,校企合作的问题就会凸显。作为对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强力支撑的校企合作,也需因时而变。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由于受到条件制约,许多方面有待提高和改革。如果校企之间固守当前的松散型的合作,而不进行深化改革,必将会影响到学校和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使职业学校培养出质量过关的人才,满足企业需要,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才能够让企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求之若渴。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之路才能够走出一条阳关大道,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机制,让校企在合作中充分地获得利益,促进各自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得与不断发展和深入的必备条件。

  文/杨长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