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将西宁市打造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山水花园旅游名城

  • 来源:旅游会展
  • 关键字:西宁,旅游,品牌
  • 发布时间:2015-02-05 08:56

  ——访西宁市旅游局副局长 张洪涛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地处在湟水及三条支流的交汇处。呈东西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西宁,字义“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山水花园旅游名城。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大气磅礴、雄伟恢宏的青藏高原无不被人们歌唱、赞美,而作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西宁也因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和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而成为中国避暑圣地之一,并享誉“中国夏都”之称。近年来西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西宁的夏季旅游更是受人青睐。那么,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给西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契机?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西宁市旅游局副局长张洪涛。

  记者:近年来,随着“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日益加深,西宁旅游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西宁的旅游资源。

  张洪涛:西宁是一座迄今有21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汉藏文化、农业区与牧业区的接合部,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2002年,依托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打造了“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形象品牌;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西宁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2007年荣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优越的区位、独特的气候、多彩的民俗和厚重的文化,赋予“中国夏都”——西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西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招徕力。西宁有着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世居有藏、回、土、撒拉等少数民族,享有“高原古城”的美誉。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是夏季气候凉爽,日照长,具有较好的人体舒适度,是理想的避暑休闲胜地。

  西宁市景观资源丰富,既有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历史遗迹等人文资源,又有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所特有的地貌的自然生态景观。西宁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展观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避暑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方式,并且作为青海省和环西宁旅游的大本营,能够为旅人提供完善全面的旅游服务。

  记者: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支柱型产业,请问西宁市是如何打造自己的旅游产业的?

  张洪涛:西宁市旅游产业市场规模小,服务水平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旅游产业处于低层次和弱小产业阶段,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小;产业的综合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旅游消费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对经济社会带动效益不明显。作为青藏高原的门户城市,深入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度,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拓展西宁文化旅游市场空间,发挥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是促进西宁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省情市情所定。

  今后,西宁市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为主。一是走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立足文化资源和区域优势,明确区县功能定位,突显地域特色,实现区域功能划分,以项目带动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有机融合,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最后以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为抓手,重点扶持3-5个龙头产业和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利用园林、文化、体育、农业资源,结合自然秉赋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产业。

  二是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是突出西宁地域、气候、人文、产业特点,以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合、特色产业为基础,扶持文化旅游精品,打造产业高地。其次是引进媒体效应强、传播范围广、文化推广力强、参与面广的品牌文化活动、品牌体育赛事,传播夏都旅游品牌,扩大西宁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走差异营销之路。依据资源、地域、文化的差异,面向东部沿海、东南亚、欧美市场推广夏都品牌,实现错位营销。

  三是走精品化发展之路。通过规划精品项目、提升精品线路、策划精品活动、开发精品工艺品、打造精品剧目,逐步培育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依托文化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依托文化做精做细旅游项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单个项目的文化旅游融合推进资源整合,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旅游作为调整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力引擎,开通国际航班,发展热点航线,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结合城市规划,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和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赛事、品牌活动、品牌产品提升城市品牌效益。通过创新工艺,挖掘传统产业内涵,开发新产品,提高特色旅游消费品的价值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加盟国际知名品牌店,发展家庭旅馆,引进专业化服务团队,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

  记者:西宁有“中国夏都”之美誉,夏季旅游已经成为了品牌效应。那么西宁冬季旅游有那些特点?据了解,西宁市正在开展“感悟西宁·冬之韵”为主题的“冬游西宁”系列活动,请您谈一下“冬游西宁”系列活动对西宁市旅游市场的影响?

  张洪涛:目前,西宁市的旅游产品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季特别是冬季特色突出、吸引力强的产品少。西宁市自然壮美、生态独特、文化丰厚、民俗多彩,自然、生态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西宁旅游资源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发展冬季旅游潜力大、前景广阔。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度挖掘,完全能够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适应游客消费心理、吸引力强的冬季特色旅游产品和活动,扩大冬季旅游有效供给,提升西宁市旅游的竞争力。

  发展西宁冬季旅游,一方面是增加西宁旅游收入。西宁市大力推出冬季特色旅游产品和活动,让西宁旅游燃起冬日里的一把火,催热冬季旅游市场,打造旅游“暖冬”,改变西宁冬季旅游过淡的现状,延长旅游消费季节,调整旅游消费结构,推动西宁市四季旅游均衡协调发展。随着西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旅游局坚持对冬季活动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冬季旅游产品,通过主推冰雪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运动休闲旅游等产品线路,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逐年递增。另一方面是均衡了四季旅游。为了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质,推动西宁旅游四季均衡发展,近年来,西宁市把冬季旅游作为高原特色旅游的重要内容不断精心打造,通过举办各类形式多样,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冬季旅游活动日趋成熟,逐步推动了旅游业均衡发展,也有力提升了西宁旅游的影响力。在成功举办了多届“冬游西宁”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精心谋划,拓宽了“冬游西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推动冬季旅游向纵深发展。还有就是实现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西宁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后,我们结合西宁市冬季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着手打造符合冬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项目,深度挖掘了旅游资源,充分与文化、设施农业、体育等元素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高水平的开发建设,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吸引力强的冬季旅游系列产品,使冬季旅游不仅仅是作为夏季旅游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全年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西宁旅游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

  张洪涛: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区域范围之内。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当今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建设将对于沿途区域和国家是重大的战略机遇。

  古丝绸之路途经青海西宁,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青海道”分三路,北路出西宁向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甘肃;中路出西宁经青海湖北岸,沿柴达木盆地北缘至大柴旦,北上经当金口至敦煌;南路自西宁过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柴达木盆地南缘,经都兰、格尔木,西出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中路和南路均横穿青海省全境,出境后与经河西走廊、新疆的丝绸之路合并。“青海道”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到了北宋就更加繁忙。

  青海西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连接着兰州、乌鲁木齐、拉萨、成都,是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通道和东西南北的枢纽,是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乃至南亚的大多数国家更便捷的通道。

  西宁市地处青海省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有众多名胜古迹,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悬空寺土楼观,西部地位最高的东关清真大寺,文成公主摔碎宝镜的日月山,隋炀帝西征安葬爱妃的娘娘山,藏道72福地之一南佛山,南凉国的阅兵虎台,唐蕃双方战死10万将士的石堡城,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民歌海洋六月花儿会以及宋代城墙,汉代古墓等。环西宁200公里范围内的“中国夏都”旅游圈,更是青海旅游资源的“富矿区”,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文化内涵丰富,许多旅游资源为“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旅游开发新的增长点。

  本刊记者/周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