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米深的地下植物王国——探险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 关键字:植物,大石围天坑
  • 发布时间:2015-02-07 16:05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天坑地貌,并组织进行了十余次的中外联合天坑探险科考活动。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天坑有94处,超过半数在中国。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近100平方千米内发育有28个天坑,而全球包含3个和3个以上天坑的区域共有17处,数量均不超过10个。因此地质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第一天坑群。

  大石围天坑群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坑底有茂盛的植被。大石围天坑是乐业天坑群里最大的天坑,东西长为600米,南北宽为420米。最大深度613米,容积7500万立方米,坑底森林面积达10.5万平方米。那么在600米深的天坑底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植物世界呢?喜欢自然和摄影的我十分神往!

  终于,在一次乐业天坑中外联合科考活动中,作为当地的飞猫探险队员,我有幸被安排配合植物专家下坑底进行植物考察。

  探险开始

  险象环生

  大石围天坑外围由三座山峰和三个垭口组成,植物丰富多样。坑外多为蕨类植物所覆盖,天坑四周绝壁上分布着针阔常绿落叶混交林植物群落,主要有短叶黄杉、大明松、福建柏、细叶云南松、鹅耳枥、苦丁茶、青冈、细叶青冈、酸枣等乔木树种。大明松生长在东峰与东垭口之间的坑边石壁上,树形雄伟挺拔、极具观赏价值。在海拔1468米的西峰顶部一带的植物多为细叶青冈和小叶杜鹃,林下遍布苔藓,生长着兰花和真菌。

  南垭口是大石围天坑进入坑底最近的下降点。我与一名队友正在坑边做下降准备,突然狂风大作,整个天坑从上到下,由外至里如热锅炒菜般的哗哗作响,那声音令人不寒而栗。我们在坑边几乎站不住,大风似乎想要把我们吹到坑底去。我们赶紧蹲下来,十分担心正在下降中的队友的安全。好在十多分钟后风渐渐停了下来,天上下起了小雨。

  等一切重归平静后,我将静力绳在下降器的手柄上缠好,脚一蹬,离开原来站着的石坎,身子挂在绳子上摇摆着悬空起来。一厘米直径的法国产尼龙绳被两根岩钉固定在我头上方的石壁上,身后是几百米深的绝壁深坑。身体悬空的一刹那,依然有几秒钟的心惊肉跳。

  持续下降

  进入原始森林奇境

  虽然大石围天坑由圈闭的绝壁围成,但植物都会利用岩层的台阶和缝隙顽强地生长着,如福建柏、酸枣树。利用SRT技术装备垂直下降大石围天坑,在绝壁上不时会看到棕树、岩黄莲以及在坑外很难见到的小叶兜兰。

  下降器在我的控制下顺着静力绳匀速下降,先后过了几个锚点。四十来分钟后,我安全下降到坑底并与专家和英国队员会合。这条线路,以往的考察队队员徒手攀岩要花几个小时,而且其过程十分的危险。冬季的大石围坑底的原始森林除少量的树种落叶外,大部分树木仍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我们的营地定在坑底西北角的地下河溶洞里。由于坑底形如漏斗,我们下降的落脚点离最底部的地下河洞口尚有六百米左右的大斜坡。这是天坑塌陷形成时由碎石堆成的陡坡,没有泥土,树木都是从石头缝中长出来的,一些草本植物则是靠须根带的一点点泥生长在石头上。若不是亲临实地,谁会想得到那么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植被是生长在碎石坡上的。

  我们眼前的这片原始森林分为三个层落,草本植物为底层,中层为灌木,上层为乔木。由于坑底由大小不一的坍塌石块组成,泥土极少,地下河的水汽利用石块间的缝隙渗透至坑底森林,湿度相对较大,林下阴生草本植物几乎全部发育为阴生肉质草本形态,如鸟巢蕨、冷蕨、短肠蕨、马兰花、楼梯草、雾水葛等,其中短肠蕨类植物是比世界上与恐龙时代同期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要古老的蕨类植物。

  坑底森林的中层由以棕竹为主的灌木层组成。大石围天坑森林中的棕竹,一般高度为4~6米,十分罕见。阳光下,参差交叉绿色透亮的棕竹叶韵味十足、十分美丽。

  坑底原始森林的上层乔木主要以香木莲为主,香木莲树木粗壮、直立高耸,粗大的板根深入石缝,牢牢地挺立在坑底植被之上,多达40多棵,高度多在30米左右,胸径在1.4~2米之间,除在大石围坑底成片生长外,在坑外就环境中几乎难寻踪影。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木莲花绽放的时候,坑边可以看到坑底树上的点点白花。坑底还有好多酸枣树,其中一棵胸径达2.2米,有三人合抱那么粗。

  到达坑底

  探寻地球的“心脏之门”

  经验丰富的英国探险队队员告诉我们,因为大石围周边的坑顶的东峰、北峰和北垭口一带绝壁风化严重,岩石不稳定。以天坑的周长来计算的话,平均每两分钟会掉一颗石头。为了保证安全,每天最多只能允许四个人下到坑底考察。我们本来的计划是飞猫探险队的五名队友都能下到坑底,现在只好改变计划。虽然不免有些遗憾,但毕竟还是保证安全最重要。

  半小时后,四人来到了坑底西北面的地下河溶洞口。在这里回望天坑,它形如巨大的扁形石桶,险峻异常,置身坑底,若无专业的探险装备那真是插翅难飞。此时,天坑口的雾气逐渐散开,阳光斜照在石壁上,坑底水汽在森林间慢慢升腾,曼妙无比。我惊叹着架好相机,激动地拍摄着坑底的世界。

  进入地下河溶洞,哗哗作响的河流声不绝于耳,通过头灯和手电可以看到地下河洞穴高约30米,宽约40米。我们的脚下是满是松动碎石块的大陡坡,行走的每一步必须很小心,否则会摔倒或造成石头下滑而弄伤自己和队友。陡坡向下延伸约50米后就到了地下河滩,我们选择了避开洞口的一处相对平坦的河滩做营地,铺开塑料布,打开睡袋,就可以休息了。

  营地离地下河只有6米,地下河面约10米宽。河水清澈,在河边取水都能看到水里的溪蟹和游动的鲶鱼。

  这次针对大石围天坑包括地质、植物等方面的科考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星期,两组专家考察时都遇到了落石擦肩而过的惊险事件,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安全返回坑边大本营。在协助专家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大石围坑底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大部分迥异于天坑外的植物,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准原始林,群落层次分明。

  由于天坑的特殊形态,原始森林生境独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也是难得的自然遗产,宣传保护好这一地下绿色宝库极其重要。

  撰文/李晋 摄影/李晋、黄招然、龚汉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