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中,“观棠”之象
- 来源:精品家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萨特,建筑设计,零建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9 09:57
面对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喜好做大做强的趋势,设计者试图回归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态度,即“零建筑”,通过建筑“无”的消解来达到场所精神的圆满和“有”的状态。
东方文化之溯源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是由于存在才去寻找自我的本质”。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人就如同一粒尘埃,我们的祖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以中国质朴而宏观的宇宙观和哲学观来指导建筑营造和规划,并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筑低调地去烘托环境本身的优美,而建筑本体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状态幻化出的“画外之意”也就促进了意境诞生。我们的祖先在此之中,寻找到自身存在的态度和意义,这也就是东方哲学的本质。
“观棠”这个社区的名字让我们想起佛祖在灵鹫山说法时对大梵天王的拈花微笑,佛祖对摩诃迦叶的秘传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而观棠这个名字的妙处就如佛祖拈花一般,让我们体验到这种心境,这是一个颇具东方魅力的名字,因此在设计初始,优雅的命名就指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去寻找现代东方主义的表现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自空无物,何处惹尘埃”。中国现代的建筑,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推出的城市形象无不以高大宏伟、张扬外显为目标,以突出国富民强、国运蒸蒸日上的象征意义。于是乎,从上到下影响到全体国民的审美艺术导向,却不知在这种激进的照搬与抄袭之后,往往留下的是无奈、空洞与困乏。在“有”与“无”的争夺中,急功近利地去抢夺“有”而忽略掉东方美感里“无”的深邃内涵。
作为专业设计工作者,我们发现在实践中有许多中式现代风格的案例,但大多数现代中式的呈现集中在材料、型制以及符号等表象的堆砌之中,过于执着于形而上的“有”,并无法体验含蓄的优雅与哲学思想上的“无”,如何能够抛弃传统的制约,而纯粹从意境上去让人们体验东方文化的深刻呢?
“观棠”之成形
“观棠观棠”,我们在草图纸上反复地写着这两个字。按中国象形文字偏旁拆分开来看,就是“观心内省坐在‘’下发呆”,大笑原来这个建筑不是建筑,而是一个精神场所。
观棠小区的出入口由于地块转折形成了一个三角区域,业主希望在此建立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兼展示与艺术品鉴的会所。但这块三角形区域是小区内不多的集中绿地,1000多平方米的会所会将这块本来就不大的空地占满。出于基地自身的原因和哲学层面上的考虑,我们自然而然做出了合理的选择:将主空间放在地下,地面上只做一个电梯厅和茶室。我们希望以一种“无”的姿态去创造如同国画留白的庭院空间,整体的空间以一个序列去展示“院”的围合,而不突出建筑的体量形态。整个设计以四个序列空间展开:前院、内院(下沉庭院)、廊道与水面构成的中院和后院(茶室与泳池组成),而贯彻始终的是一个“无”的概念。
在前院的设计中,作为小区的对景,希望看不到建筑,以水作为前景,绿树为背景,让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汪水池和一片绿色。大堂入口放在一侧,供人们小憩以及等候电梯。考虑下车时遮风避雨的需要,这里设置了一个大悬挑的雨篷,伸出前院的一侧,形成下车区。以实墙体构成一个门洞后的大堂则是全玻璃的,有意形成实墙与玻璃的脱离,使人们觉得身处环境与绿荫之中,建筑本身在此不予强调。我们希望这里的场所是自然亲切的。
经过电梯厅来到下沉庭院,这里是活动中心,是主要的功能场所,同样也是一个安静的空间。周围安静的深色石材围合着这个院子,钢镂空的旋转门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主旋律,类似枯山水的内院以一种简洁的姿态烘托出一定的精神层面,将主空间与主环境以“无”的姿态低调展示出东方哲学的内敛与含蓄,但功能的“有”并不让这一切产生匮乏。人们在这里品酒,清谈,观画,鉴宝……既不会影响到周围,又能够感受到雅集之乐,这里的记忆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再上电梯经过长廊,路旁的水声潺潺而过,不远处的茶室成为整个社区的联结点,以一个灯笼的形体立在水中央,人们坐在这里可以环顾一圈的景观,安静、宜人。可以静思但不失风情,夏日里,游泳的人们在喧闹,面对的一片树林倒映在长廊的静水面上,形成了“家”的独特概念。家不仅是为人提供遮风挡雨的遮蔽物,更多的是在时间的跨度上让人们产生联想生发安全感并伴其一生让人们回忆的地方。
谈到建造本身,观棠社区中心的建造本身是一个精雕细刻的过程。表面深绿色的石材严丝合缝,转角的每一块石材均以错拼方式接合,为了减少胶缝的无序与粗糙感,整面外墙均用无胶系统干挂。而大悬挑的屋檐如传统的屋盖一样,投下深深阴影的同时并无一根柱子去支撑。表面铜板的肌理滋生斑驳的质感,而长廊的磨砂玻璃将一抹阳光揉碎后均匀地消融在人们的周围。钢镂空的花格门在中式的传统元素中让人体验到一段变异的坚强与细腻,透空的玻璃茶室为方便人们环顾四周,只用了一根独立支撑的柱子。
亚历山大在他的《永恒之道》中叙述过一个吃草莓的故事:“我有生最激动的时刻之一,也是最平常的时刻之一。我同一个朋友在丹麦,我们在准备喝茶的草莓,我注意到她切的草莓非常之薄,几乎像纸一样。当然比通常花的时间要长。我问她何以如此,她说‘当你吃草莓时,草莓的味儿来自你接触的暴露的表面,表面越多,味道越好。我切草莓越薄,表面越多。’”所以说,营造一个“有”味道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切草莓的过程。你做得越细,味道越多,体验也越多。这也就是所说的相对于“无”的“有”吧。
“画使人喜不如使人惊,使人惊不如使人思”,建筑如同画一样。建筑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和思的过程,有与无的相对性始终萦绕在实践者的内心并贯彻到时间的全过程。以“无”的价值体系去创造一个包容含蓄的空间,去界定“有”的存在,以“有”的细节和滋味去烘托“无”的意念与秩序,最终去感受一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空灵。而建筑的性格也就在此之中彰显出来。所以意在其中,境随心生。
本案摘要
项目:苏州“仁恒观棠社区交流中心”
面积:241平方米(地上)1328平方米(地下)
设计团队:宋照青、杨佩、古佳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