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也有冒牌货

  壁虎因擅长攀墙走壁而得名。它们体形不大,头却很大,有一对适合夜间外出的大眼睛。

  壁虎的爬墙技术在蜥蜴王国中堪称一绝。多少年来,人们根据壁虎趾端膨大所形成的足垫,以及脚趾腹面具有1至2排横形的趾下鳞,推测这些就是保证它们能贴在墙面爬行的吸盘和工具。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动物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壁虎的脚掌进行观察,终于解开了它们擅长爬墙的谜底。原来,壁虎趾端膨大的足垫并非具有吸力的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趾下鳞上密布着的一排一排成束的微绒毛(并非真正的毛),每根微绒毛只有90微米长、10微米粗,就像一只只弯形的小钩。

  凭着脚掌和趾下成千上万只小弯钩,壁虎便能轻而易举地抓住物体上任何细小的突起,毫不费劲地爬动。近期,还有人在微绒毛的顶端找到了腺体,它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壁虎爬墙时的附着力。

  冒牌货

  有趣的是,不是所有壁虎都有攀墙走壁的本领。壁虎中也存在着冒牌货,那就是在我国西藏的荒漠以及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和蒙新高原中,生存着的既无附生微绒毛的脚掌和足垫,又无爬墙攀柱本领的“壁虎”。

  不会爬墙的壁虎在我国约有3属8种,由于它们全部穴居在沙漠和戈壁滩等严酷环境中,所以分别被称为沙虎、漠虎和裸趾虎。沙虎有两种,其中以西域沙虎较常见,在敦煌地区的土名叫“石龙儿”,新疆维吾尔族人称它为“库莱伦”,意为“有手之蛇”。

  它的外貌艳丽,周身玉色,晶莹洁亮,背饰棕黑横纹,体鳞六角形,尾上有一行覆瓦状排列的大鳞片。每个脚趾的两侧边缘都长有密密麻麻刷子般的小刺,这些小刺虽然缺乏微绒毛那样的抓物作用,但能增大整个脚掌接触地表的面积,使它在沙面爬行时不致陷身流沙之内。

  沙虎栖身的地下洞穴结构十分复杂,最长的地道超过2米,还包括4至5个分支岔道,不过离地深度却只有40厘米左右。爬行时匍匐前进,姿势很像壁虎,受惊后头部往前伸,四肢挺立,神情紧张,呼吸急促,尾巴后伸而作波浪形摆动。

  虽然它在白天犹如“睁眼瞎”,但听觉特别灵敏,能对任何方向传来的响声迅速做出反应,并会伴着“啾啾”的低吼声,冲着声源盲目地张嘴狠咬。

  沙虎是药用蜥蜴,捕获后放在瓦上用火焙焦,捣研成末,用水冲服或加在食品内煮食,能治疮节和痈疽,也是补肾和胃的营养品。

  漠虎产自蒙新高原的沙漠中,有隐耳漠虎和新疆漠虎两种。它们的头像骆驼,蒙古名叫“脱梅尔·格鲁鲍利”,翻译过来为“驼首蜥”,是我国壁虎科中个头最小的种类,全长不足6厘米。漠虎四肢细短,行动笨拙而迟钝,气衰力弱,每次在急速蹿行几步后,一定要暂停片刻稍作歇息,然后再爬进灌木丛或钻入石块底下。

  裸趾虎是又一类穴居型壁虎,我国动物学家不但在海拔4160米的西藏曲水县抓到了世界上分布地区最高的壁虎科动物———西藏裸趾虎,还在西藏东部发现了一种当时尚无人知晓的墨脱裸趾虎。

  另外两种裸趾虎的发现过程也饶有趣味:1977年,有人在从乌鲁木齐去伊宁的途中,不经意在野外上厕所时于芦苇丛里捉到一尾灰裸趾虎,这是该类壁虎首次在我国被捕获。

  长裸趾虎的数量非常稀少,仅分布在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有人曾在敦煌莫高窟王道士(王园箓,本世纪初将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经卷文书卖给英、法、俄、日等国探险者的道士)的土坟上发现过。它是尾巴最长的壁虎,四条腿又细又长,不但能快步疾走,还可蹬腿跳起捕食低飞的小虫。

  “夜游神”

  与所有爬墙类壁虎一样,这些不会爬墙的沙虎、裸趾虎和漠虎都是“夜游神”。白天躲在洞里深居简出,晚上才蹑足外出捕食昆虫和蚁类。

  它们的眼睛最怕强光刺激,所以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瞳孔能扩大4倍,而此时进入眼中的光量可增加16倍,保证它们在黑夜中能对飞爬的蚊、蚋、蛾、蚁尽收眼底。它们的舌头灵巧,常伸出口外,舔掉偶尔落在眼睛表面的灰尘沙屑。

  受到敌害追击时,它们常忍痛把自己的尾巴弄断,将断尾留在原地跳动,实施“金蝉脱壳”之计,迷惑对方,自己则趁机拖着半截残尾逃走。

  这种主动弃尾保身的行为叫“自残”,对于抗敌能力很差的壁虎科动物来说,在复杂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自残是使它们幸免于难的一种有效的适应行为。

  自残行为的奥秘在于,壁虎科动物每个尾椎骨中都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将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这里就是它断尾时的自残面。与自残面连接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弛,所以当尾巴被敌害按住时,壁虎科动物便剧烈地扭摆身躯,通过尾肌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自残面上发生断裂,于是一根连骨带肉的尾巴便离体脱落了。

  被遗弃的尾巴断而不死,还能扭曲跳动,这是因为蜥尾主要以糖原的形式而并非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糖原转化为脂肪时更易释放能量,因此能维持断尾一段时间的蹦跳。

  当然,自残断尾是壁虎科动物生活中的惨重损失,不仅失去了贮存在尾内的养料,还会使它在同类间丧失原有的地位,给生存和觅偶带来很大困难。若非出于无奈,它们绝不愿意采取这一下策。

  断尾再生是壁虎类动物的又一项特殊功能。通常断尾处自残面的伤口会很快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成一条崭新的再生尾。

  与原来的尾巴相比,尽管再生尾并不悦目顺眼,可为了重建这条尾巴,已经动用了壁虎全身积蓄的营养物质,因此断尾对它们来说,无异于患了一场重病。

  从这些共同特性和行为不难看出,在壁虎科动物中,不论是有爬墙技术的壁虎,还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沙虎、裸趾虎和漠虎,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同源同宗的亲缘关系。只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朝着各个方向发展,并在不同生活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才逐渐分化和演变成为今日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种类繁纷的壁虎世家。

  崔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