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的草鞋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打草鞋、穿草鞋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却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延续千年的草鞋

  草鞋的起源恐怕是在“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上古时期,可算得上是我们祖先的一项重要发明。从文献资料和先后在河南信阳,四川奉节、新都等地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穿草鞋的画像等显示,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打草鞋,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又叫“推草鞋”。几根麻绳,一束稻草,麻绳为经,稻草为纬,搓拧交织,推紧挤压,便能制成鞋底厚实瓷密的草鞋。清代有一首《竹枝词》就写到了推草鞋:“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着草鞋人脚趾冻。贫民一样父母生,受苦这般堪一恸。”

  的确,“一双只卖几文钱”的草鞋说是鞋,其实就是一副草编的脚垫而已。穷人穿上,也就算是不打赤脚了,让脚底板少受些罪。但到冬天,草鞋岂能保暖,脚跟脚趾难免会冻得生疮流脓。同样,推草鞋的人也都指裂肉绽,鲜血淋漓。在《竹枝词》中,作者对推草鞋和穿草鞋的贫民的苦楚给予了深深同情。

  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人穿草鞋相当普遍。《诗经·魏风》有首《葛屦》,开篇就是“纠纠葛屦”。葛是一种麻类的草,用这种草做成的鞋穿在脚下,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一副很神气的样子。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据北宋文学家吴坰《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据史料记载,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只是到了两汉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布鞋、革履等中高档鞋子开始大行其道,而草鞋的境地每况愈下,不管打草鞋的还是穿草鞋的都沦为穷人的标志。

  打草鞋的行当虽然并不显眼,但它和织席的行当一样,祖师爷却是赫赫有名的三国刘备刘玄德。这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章里面说刘备“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家境贫寒,在与关羽、张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前,就曾干着卖草鞋这一行。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商会社团组织,为的是有个依靠,遇到困难时,同行之间多少有个关照。每一行也都要供奉一位体面的、能给本行业增加分量的祖师爷。以求“祖师爷赏饭吃,事事平安”。因此,乞丐供奉的祖师爷是朱元璋,因为他小时要过饭;唱曲的供奉唐明皇,因为他创始了梨园;由此推之,刘备当了草鞋的祖师爷,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关草鞋的传说

  尽管在温州,似乎并没有哪一位文人为草鞋和打草鞋写过竹枝词,但在民间俗语中,却有“大猫(老虎)赶来,草鞋帮断爻”,来比喻关键时刻或紧急时刻偏出问题的情形。和打草鞋相关的,还有五马街的美丽传说。

  五马街是温州城区著名的一条老商业街,得名于东晋王羲之。据史书记载:“晋守王羲之庭列五马,出则鞭之,自州前街过此,故名,有五马巷。”除王羲之驾马过街的典故外,还有一个美丽传说:很久以前,五马街还不叫五马街,那时这条街上住着一个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块石头,每日打草鞋时,他就把草放在这块石头上慢慢捶软。石头是青色的,因为捶得长久了,光溜溜,也蛮好看。那块石头上隐藏着五匹宝马,马吃了露水和老汉所供的草料后,深夜会出来在街上“得得得”地奔跑。采宝客发现了这块捶草石,打算要用好些银子来买,老汉舍不得,把它搬进了屋里。结果五匹马没有露水喝都渴死了。老人去世后,大家便叫老人住的这条街为“五马街”。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但从中也可知打草鞋这项手艺在温州流传之久了。

  在现永嘉县境内,种植着许多木芙蓉。市区的街头巷尾、楠溪江边的村里村外、路边的茶亭檐下,乃至寺庙墙外,到处可见木芙蓉。木芙蓉的花红白相间,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朵花呈现桃红。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叶丛中,欣然有生机。为什么永嘉会种那么多木芙蓉呢?据说最初就是为了方便打草鞋。木芙蓉的树皮非常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损。现在穿树皮编制的草鞋的人几乎看不到了,但是那里种植木芙蓉已相沿成习,于是木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制作草鞋并不难

  草鞋是一件非常容易耗损的物品,勤快的农人一年下来都要穿几十双。因此在过去的农家,一般都有祖传的打草鞋工具。即便有些人家没有添置此具,用的时候在左邻右舍也都借得到。

  工具打草鞋的整套工具包括草鞋耙、草鞋齿、草鞋拗、草鞋腰、草鞋槌五件木制家什和一把剪刀。此外,草鞋腰上还要系上一条布带,以便扎缚固定在腰部。

  备料首先要搓好打草鞋所用的经条(俗名叫草鞋“筋”)。先用双手搓好筷子那么粗细的络麻绳索,再视脚板长短制成一个作为草鞋经条的四茎绳网。然后用草鞋槌反复捶打预先备足的打草鞋所用的优质稻草,直到变软,以此作为草鞋的纬条。草鞋所用的纬条除了稻草外,讲究点的人还会掺杂络麻和旧布条等,增加牢固程度或达到美观目的。不过主要原料还是稻草,这也是“草鞋”之名的由来。等经纬料都准备齐整了,打草鞋的人先把草鞋耙架在四尺条凳的一头,将稻草秆斜倚在草鞋耙前,以便抽取。再将草鞋齿放在草鞋耙后面靠近人的部位,人则横骑,坐在条凳的另一端。制作开始打草鞋前,要先把草鞋“筋”前头系在草鞋腰上的木钩上,将四茎绳网扣入草鞋耙的小齿里,再用蘸有生桐子油的布条反复擦拭草鞋“筋”,待润滑后,就可以开始打制:先打鞋草鼻,再打草鞋身,最后打草鞋跟。打到适当的位置,还要用络麻绳索添上草鞋眼和草鞋耳以代替鞋帮。

  打草鞋时,抽取几根作为纬条的稻草,用双手交错搓拧成束,然后从左向右、又从右向左,如织布穿梭一般,一束一束地打上去。每当打到2寸光景,就用草鞋拗插在草鞋齿的齿中,左右用力拗动,将已打好的草鞋身部分夹紧束密,以达到鞋底厚实瓷密的效果。

  不过拗草鞋的力度要均匀而恰到好处,不可用力过大。不然,拗动的力气大于绳索承受量,作为经条的草鞋“筋”断掉后,那就麻烦了。

  关于紧密鞋身的这一步骤,笔者查过许多资料,发现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南的很多地方,将草鞋身打紧密都只是用拇指推紧挤压,就好像前文所说的“推草鞋”,并没有发明运用草鞋齿和草鞋拗这种简易的工具。如果单凭拇指之力推挤,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使拇指受伤,从中可见古代温州先民之聪明智慧。

  一双草鞋打好后,取下来放在石头上用草鞋槌捶软,最后用剪刀修整一下即告完工。只要有工具,打制草鞋程序还是很简单的,并不难学,不过要想打得又快又好,却需要一番真功夫。据现场为笔者演示打草鞋的平阳县凤卧镇内塘村91岁高龄的廖上庭老人说,他十几岁就跟着他父亲学打草鞋了,年轻时打一双草鞋只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年纪大了,也多年没有摸过草鞋家什,所以没那么快了。

  草鞋是一种很容易损耗的物品,走远路的人,如果没有多备一双草鞋,往往走到半路,鞋的两面都已磨损见底,那是一件很懊恼的事情。在过去温州城乡的许多路亭里,除了夏天有免费供应的伏茶外,一年四季还都挂着一些草鞋,供人免费换穿。提供这些草鞋的都是地方上热心公益事业的善心老人,他们闲来无事,就打些草鞋放在路亭,以备行人不时之需。用他们的话来说,“反正不用花钱,自己也有的是工夫,出门人不容易,打双草鞋给他们救救急也算是做‘功德’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打草鞋、穿草鞋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却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 朱晓婷)

  ■文 唐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