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黑哨?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CBA,裁判,黑哨
  • 发布时间:2015-04-08 14:21

  CBA季后赛进入后半程以来,随着比赛的日趋激烈,球馆内总会响起球迷山呼海啸般的“黑哨”声。不满的不仅有球迷,还有双方球员、教练以及各路媒体记者。CBA裁判能做到令所有人不满,想想也是醉了。作为球场上的执法者,他们为何屡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一个巴掌拍不响

  薛原 《人民日报》体育部副主任

  CBA的裁判问题纠结有年,每个赛季总有那么几次要成为媒体和大众焦点,一些关键场次甚至成为比赛的主题。对于裁判来说,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这种状况频出,无疑对联赛的成长有着致命的影响。

  这个赛季,中国篮协对裁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选调裁判的职能由俱乐部代表组成的裁判办公室承担。中国篮协从中抽身,扮演更加中立的角色。同时,还推行了半职业裁判制,将自愿报名和选拔结合,确定了近20人的名单。整个赛季期间,这些裁判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裁判不再处于本职工作和临场执裁的不停切换中,有助于更加心无旁骛地投身比赛。

  这些做法有效果,但并非治本之策。目前看,裁判的吹罚仍然不时激起争议。一方面,这与多年来形成的恶性循环有关,球队输球抱怨裁判,对不利自己的判罚大发雷霆,球迷也习惯了鼓噪。置身此种环境,裁判们自然也感觉压力山大。另一方面,近些年来,裁判界自身的新老交替、业务学习等也有缺失。笔者曾多次听一些资深裁判说起现在的门生弟子、小圈子文化等风气,颇为摇头。

  作为联赛运转至关重要的环节,关于裁判的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应当提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裁判委员会真正有所担当。同时,也应将裁判体系改革放在联赛改革的大环境中协调推进,使之与联赛的职业化进程相匹配。对裁判的监督机制要不断完善,打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的渠道。

  无声的裁判

  朱彦硕 新传体育评论员

  CBA比赛每逢出现重大争议,裁判往往都会成为焦点。球迷不满裁判,球员、教练也不满,裁判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出问题的只是裁判吗?

  显然不是。

  裁判现在已成CBA这个圈子里的弱势群体。篮协对他们提出的保护仅仅是“禁止球员或教练对裁判提出公开的批评”,而这使得裁判一直难以得到理解。裁判在面对许多争议判罚的时候,也无法对其吹判提出说明。篮球比赛的节奏很快,场上人也很多,没有人可以担保绝不会出现漏判或误判。于是,漏判与误判就成了球迷口中的“黑哨”,每一年每一回,都变成割裂地域、甚至制造仇恨的缘由。每每看到网上双方球迷的骂战,很难理解他们为何会有如此深的仇恨。

  裁判不可能避免漏判、误判,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出现可以理解,篮协能做的就是需要技术上的支持。比方说,更严格要求转播单位的机位,放宽裁判看回放的权限,而不是死抱国际篮联的规定。如果还只是用一种大家长式官僚本位的父权管理模式,“老子说了,你们听就对了”,这种思维将使裁判问题像水中捞月一样,不可能被根本解决。

  与此同时,裁判似乎也应该发点声。对于一些球迷一直误解的问题,该厘清权责的就厘清权责;该说明规则的就说明规则。因为很多球迷或球队、教练的愤怒,往往来自于他们对规则的误解,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裁判压力大如山

  朱俊 《新闻晨报》记者

  终场哨响,乔龙升、阎军和宋晓竞三名当值裁判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长出了一口气。这一场战罢,北京队本赛季的所有主场比赛都已结束,对于裁判们而言,也再不用在18000名观众的重压之下执法了。

  其实,接下来到辽宁本溪的执法也不会令他们轻松多少。

  CBA裁判执法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外界对裁判员失去信任是这一现象被迅速扩大化的根本。有时比赛中一个并无争议的判罚,仅仅是因为教练或球员的夸张做秀,以达到给裁判施压目的的行为,马上会激起全场观众整齐划一的辱骂声,轻则“黑哨”声响彻球馆,重则“问候”裁判员的家人。

  CBA的执法环境对裁判员的心理素质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几名年轻的国际级裁判甚至私下对记者表示,若非那些执法过奥运会、亚锦赛和亚运会的老裁判经验丰富,很多比赛根本无法坚持到最后,哨声稍有差池,场面便会彻底失去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篮协并不“护犊”的大环境下,乔龙升能够顶住近两万人嘘声,在总决赛第四场吹罚马布里上腿,成了CBA裁判员的一个成功典范。“裁判这三场的表现比较争气,虽然现状是裁判水平跟不上联赛发展的步伐,但只要他们精神上顶得住,就不会让场面失控”,CBA裁判办公室裁判员调研和选派的负责人陈梦熊表示。

  CBA联赛中一些俱乐部做裁判工作并不是什么秘密。在俱乐部、体育局甚至其他力量的干预下,裁判员想要做到完全公正执法,本就压力重重,一旦出现了赛场乱象,篮协就会“丢车保帅”。作为主管部门,篮协无法树立裁判的权威、维护执法者的形象和权益,又怎么可能再去苛求俱乐部和球迷呢?

  判罚为何争议多?

  郑磊 国际级裁判

  对于本赛季CBA裁判备受争议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裁判员自身执裁确实存在不足。比如,在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视野被球员遮挡或者没有转移到适当位置的情况,一瞬间看不清到底有没有犯规。为避免漏判,有时候裁判会根据经验来吹罚,经验是裁判员的财富,但有时也是犯错误的原因。摄像镜头捕捉了画面,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不断重放和慢放,若证明裁判错了,那裁判就陷入了两难,这类失误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一场比赛下来,十几次判罚中有一两个失误出现,在这方面,中国裁判和国际裁判确实存在差距。

  其次,存在许多不理解规则的人。2014年12月,国际篮联修改了篮球规则,比如技术犯规的罚则由两罚一掷改为一罚一掷,但很多人对新规一知半解,包括球迷和部分媒体人,这使他们误以为裁判判罚有错误,实则不然。

  最后,错判漏判的情况备受争议,是因为关注中国篮球的人越来越多,加之视频回放技术日益先进,比赛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呈现,放大了裁判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目前中国篮球裁判水平参差不齐备受争议的情况,我觉得一方面要靠裁判员自身不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累执裁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监督。毕竟大家的共同目的是保证联赛公正公平地进行,为CBA提供一个优质的竞争平台。

  裁判形象积重难返

  陶莽 本刊记者

  本赛季的CBA裁判问题依旧处在风口浪尖上,成为媒体与球迷关注的焦点,尤其到了季后赛后半段,球馆内动辄响起震耳欲聋的“黑哨”声,甚至球迷“问候”裁判的家人也不罕见。CBA裁判真的都是黑哨吗?在我看来,起码在季后赛阶段,故意吹偏哨、甚至是黑哨的裁判没有了,完全倾向于某支球队的判罚也消失了。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裁判在场上出现错漏判,是否等同于吹黑哨?我想其中的区别应该是是否存在主观故意。那么,如何辨别主观故意,就要看错漏判是否存在明显的失误,以及错漏判出现的时机是否影响到比赛的结果。从以上两点来看,CBA裁判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起码他们的判罚没有太大的倾向性,也不会对比赛结果造成干扰。

  那么,为何球迷和媒体不买账,仍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裁判?

  这和中国裁判长期积累的形象有关。从中超到CBA,早些年裁判带有倾向性执法的问题确实存在,“金哨”陆俊的落网更是让裁判的形象毁于一旦。往远说,这和国人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办事不讲规则讲关系,习惯于通过走后门让己方不当得利。然而,一旦形势不利于自己,立刻想到的就是黑幕。这种思维惯性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CBA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CBA裁判在努力地扭转形象,这是好的趋势,球迷不理解,不要太在意。其中原因很多,除了球迷自带的主队倾向性,裁判业务水平不高,以及形象的积重难返都是客观存在的。裁判形象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裁判委员会要有耐心,更要有决心,把裁判的形象彻底扭转过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