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来——邓丽君十四周年祭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6-02 13:38
  编辑/郭蔷

  主持人:胡一虎特邀嘉宾:邓长禧连线嘉宾:师永刚

  中国的流行音乐已经走过了不短的道路,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20世纪的歌坛灿烂星光,几乎被她一人独占。2009年5月8日,是邓丽君的十四周年祭,让我们共同来重温那永远的天籁……

  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

  回顾她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10亿个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歌坛上的“亚洲公主”

  如果说荣誉和喜爱,邓丽君,大概是那个时代的歌手中所获最多的了。只有当我们深入她的世界才会发现,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被歌迷们叫做“亚洲公主”的邓丽君,一生都在流浪中度过

  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台湾流行音乐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入大陆,40岁左右的一代人,几乎都是邓丽君的歌迷。

  然而在今天看来,她的歌声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为一代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密码。她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这种寄情于月的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所特有;她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缱绻柔曼、余音绕梁,把汉语的韵律美表达到极至,也让大家熟记了这首诗词。她的歌声传递着乡情,也传递着亲情,而且是那样甜美、自然、简单、纯粹,可以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不可复制的传奇

  贾樟柯的电影《站台》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场景———年轻人用录音机听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一代人在邓丽君的甜美歌声中挨过寂寞的日子。

  她一世短暂的芳华,极富传奇色彩。少女时代即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从“娃娃天后”直到“国际巨星”;从日本出道、轰动香江到走向世界,她走出了一条无比璀璨的星光大道;她的唱片发行量已不可计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人们回报给她“十亿个掌声”,十亿人深情地怀念着她!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于旅行中因支气管哮喘病突然发作,又没有携带常用的药物,未及送院即香消玉殒,逝于泰国清迈,时年42岁。

  邓丽君在42年短暂的人生历程中,获得了三十载舞台、十亿个掌声、三百余张唱片、五百多首经典作品、近两千首包括国、粤、闽南、日、英、马来等语言的传世歌曲的辉煌成就。

  在20世纪最后一年,香港电台综合专业推介与民意选出的“20世纪十大中文歌曲”,邓丽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选。而在当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纷纷举行的20世纪不朽名曲选举活动中,邓丽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获选的歌者。

  不一样的影响

  “在中国台湾,邓丽君只是星河中芸芸歌手之一。真正的巨星地位,是在她的歌进入中国大陆之后才奠立的。”台湾音乐制作人张培仁说。

  她的歌曲在70年代的中国大陆曾一度被称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止。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着录音机进入百姓家中,邓丽君的歌曲很快被传唱。优美抒情的歌风,解冻了刚经历文革冰封的人民,并风靡大江南北。

  1980年代,她成为流行音乐的标志,她的一曲曲柔和的佳音拉近了两岸人民的心,因此邓丽君在海峡两岸齐名。

  不能忘却的纪念

  邓丽君的甜美歌声陪伴着许多人成长,《在水一方》、《船歌》、《甜蜜蜜》,这些歌曲在80年代初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温柔的力量。

  邓丽君浓缩了历史,一个人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好几代人才能做完的历史问卷。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于中国台湾云林县,自小就显露其唱歌天份。虽然她出身于贫寒家庭,但却拥有惊人的艺术天份。为了歌唱事业她被迫辍学,16岁就成为当时红遍台湾的青春女星。

  此后,小小年纪的邓丽君转向香港和东南亚发展。她曾在香港做了七场个人演唱会,因反应热烈加演两场,门票两小时内抢购一空,创下当时全港个人演唱会场数最多的歌手纪录,同时创下历届金唱片最高纪录,连续获得五张白金唱片。

  1973年赴日发展。日语唱片《空港》(1974年7月1日发行)不到一个月即挤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总销量突破70万张。直到1977年短短的4年间,邓丽君在日本推出8张大碟及12张个人单曲唱片,每张唱片都挤入流行榜前30名。

  再见了我的爱人

  1995年5月8日,泰国清迈,邓丽君客死异乡。当年的美国《Billboard》音乐杂志详细报道了邓丽君的故事,形容邓丽君“使海峡两岸在70至80年代即做到了文化的统一”。

  这一年,王菲出版了个人最成功的专辑之一《菲靡靡之音》,全部翻唱邓丽君的歌曲。郑钧、臧天朔、黑豹乐队、轮回乐队等一批大陆摇滚歌手集体录制了《告别的摇滚》,纪念邓丽君对他们的音乐道路的影响。

  一年之后,陈可辛电影《甜蜜蜜》杀青。《甜蜜蜜》是一部与邓丽君融为一体的电影,代表了整个华人世界对邓丽君的挚爱。影片结尾,黎小军和李翘分别走在美国街头,商店橱窗里的电视机播出了邓丽君去世的消息。他们停下脚步,新闻播报结束,两人不经意地转过头,恍然之间,以为再也无缘相见的恋人就在面前。和邓丽君告别,但“总有一天能再见”。

  何日君再来

  若论华人歌者,邓丽君当之无愧站在20世纪歌坛之巅,她以甜美柔情的声线,唱出首首委婉动人的乐曲,以小调式中国旋律。《凤凰大视野》节目组在制作这辑怀念邓丽君的专题时,主持人胡一虎和嘉宾共同怀念这位亚洲公主时,背景音乐一直响起《何日君再来》。这首歌确实可作为邓丽君一生的微雕,对爱情的向往,对时光的悲叹,做平凡人的梦想,和做歌女的哀伤,都蕴涵在这短短的三分钟里。

  胡一虎:她像一朵水莲,点缀了那个时代

  14年前的今天,邓丽君猝然离世,我作为最早赶到泰国清迈的台湾记者,那一幕更是令我终生难忘。

  我和邓丽君一样,父辈都从大陆去台湾,我们都在眷村长大,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她的许多不计报酬的义演让我第一次为艺人的慈善真诚而感动;她的温文的形象和婉约的声音,成为我父母教育子女学习的楷模。

  经由她的人生起伏、歌声丽影,我们就能轻易回到她和我们一起走过的20世纪,那个并不久远却令人感慨的时代。也许正因为她点缀了那个时代,所以才被人们永远的怀念……

  如果把邓丽君形容为一朵水莲,那么这朵水莲的特别之处,就是永远不会凋谢。她离开人间已经14年,但她的音容笑貌、歌声舞姿依然活在亿万人脑海里,回荡在心灵的最柔软处。当我们用聆听怀念她,用共鸣回应她时,才发现她已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师永刚:她的歌抚慰了中国人的灵魂

  邓丽君的歌声在20世纪80年代初抚慰了中国人紧张又木然的灵魂,开启了中国人情感的大门:80年代初,中国人单一的生活方式被邓丽君的声音打破。在邓丽君去世十多年之后,人们对邓丽君的纪念,其实更是在探寻属于自己的过往的记忆。当你在黑夜里重温她的音乐,那种安慰种安慰与甜美总是静静地温存在你心灵的角落。”(师永刚:《凤凰周刊》主编)

  邓长禧:姐姐是个质朴的人

  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受宠成为了一种必然。小时候,姐姐就喜欢哼哼唱唱。那时候,她常去邻居家玩,没有其它的爱好,就围着收音机转,凭着不错的记性,但凡听过的歌曲总能过耳不忘,“她喜欢在家人面前表演,以此换来掌声。

  印象里,小时候,她唱黄梅戏比较多。因为母亲喜欢看电影,当时黄梅调的‘梁祝电影’盛行一时,妈妈带着她去看了好多次,耳濡目染下,她的黄梅调开始唱得有模有样。渐渐地,四方街邻都传开了,‘邓家有一个会唱歌的女儿’。

  在唱歌方面的天赋逐渐显现,爸爸对这个小女儿自是格外看重,每天清晨,他都用脚踏车载着小姐姐到离家不远处的小河边练声,迎着朝阳一遍又一遍地唱。

  姐姐是个质朴之人,传统到认为只有会包饺子的女人才能嫁得出。虽然姐姐有时候会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但她很喜欢下厨做菜,也喜欢去逛菜市场。有一段时间,去姐姐香港的家做客,当时贵为红歌星的她亲自到房间帮我铺床,收洗脏衣服,然后一边话家常,一边干家务活。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女主人在料理家事。所以她如果结婚,会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相信她会做得很好。因为我跟她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都会照顾我。(邓长禧:邓丽君的胞弟)

  邓丽君的甜美歌声陪伴着许多人成长,她的匆匆离去令亿万人怀念至今。不管多少年过去,她甜美的歌声和笑容,仍将穿越时空,回荡在我们的心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