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的青春是一摞摞试卷高压下的苍白,比起影视作品中水深火热的花样作死,我想,大部分人的青春一定都是平淡却深刻的。大荧幕总爱捕捉特例,虽然你从中感受不到曾经真实的青春时光,却也能唤起那份专属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来回顾下,那些年,陪伴我们成长的青春之路。
《毕业生》
当悠扬舒缓的《斯卡布罗集市》响起时,又带我们回到了经典电影《毕业生》里,青春可能正在被你肆意挥霍,青春可能离你渐行渐远,但那青涩鲁莽和肆意张狂永远都是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每个人都有过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对生活的拘谨,我们曾经热爱一切但是却又无所适从,除了未来不可预料之外,更为致命的是青春时节对于异性的好奇和无力抵抗,电影《毕业生》给了这些最好的诠释。
《美国派》
《美国派》作为校园性喜剧的鼻祖,在国内外都有着一大票粉丝。从第一部到第七部,无论拿哪个溢美之词来歌颂这部一代经典都不为过:青少年题材影片的巅峰之作、青春性喜剧的代名词、群戏电影的杰出代表、性启蒙的活教材、青春+爱情+性最水乳交融的协奏曲、阳光笑料的至尊宝典、激活并捧红诸多演艺新星的强大平台、好莱坞宣扬美国校园文化的形象大使、学生宿舍集体看片的头号选择……若还有人反感本片的“恶俗”,那只能说他的思想还活在19世纪,还在为自己对幽默阳春白雪的狭隘认知寻找自我开脱的借口。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的横空出世彻底终结了韩国电影颓靡、郁闷的尴尬局面,恣意延伸了“性喜剧”的内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青春魅力和校园真情征服了心怀青春梦想、笃信真爱无敌的年轻粉丝。如果影片仅仅是以“性”取乐,那我们就低估编导的智商和功力了。编导总能在最热闹处添加少许煸情之笔,借之加深影片的社会意义,以达到让观众笑中有泪、泪中有思的目的。青春的代价是沉重的且无法挽回的,但其间衍生出对爱的懵懂与宣言却是弥足珍贵的、值得穷尽一生去捍卫、去追忆、去体味……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年仅16岁的主演夏雨凭借影片中的马小军一角获得当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称号。马小军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头来上岸时,都被朋友们用脚蹬回了水中。经历过这些后,孤独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谊,可是他却被永久的疏离,他无法再融入曾经的团体,孤独无助,无所适从。总会有一天,现在的生活也会变成曾经,浓缩成记忆在脑海中发酵,透出别样的气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实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在路上,我们曾经疯狂。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台湾电影人终于在保留文艺小清新的同时,花低成本拍商业片了,这是件绝对值得开香槟庆祝的大事。每一个观众或许都能在《那些年》里找到自己(尤其男孩子们),就好像电影里男主角的独白“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我们这一代,都到了奔三的年龄,青春早已散场。我们忙碌的工作,偶尔,抽空会回想一下晚自习讲鬼故事被吓得够呛不敢回家的那些日子。看过《那些年》以后,会有多少人,想要拿起电话,拨通某个已经多年都不曾想起的电话号码。
《小时代》
青春文学《小时代》,画面很唯美,演员演技中肯,导演的全场掌控能力也算适度得当,虽是第一次导戏,却并不逊色。当亲情,友情,爱情同时出现的时候,爱情往往是永恒的主题。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下,面对80后的真实处境,无论是否有观众认同“社会中依然有纯爱”的观点,因为《小时代》证实了,它通过大胆地幻想,为没有通读过原作的观影者创造出真爱的理想世界。每一个少男少女,都在憧憬这样一段纯粹的恋情,而每一个成熟的青年,也都在怀恋当时的错觉。
(本文部分整理自时光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