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梦想家的北缅甸之旅——探寻梦中的吉罗鱼
- 来源:路亚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钓鱼,北缅甸,吉罗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3:38
同为钓鱼人的你,是否设想过在一片没有电话信号,没有网络,也没有电源的蛮荒之地上尽情挥舞钓竿呢?
你们也许会认为我的想法很荒谬,也可能称我为“钓鱼疯子”,但我认为自己的每一次探钓之旅都是在向梦想前进。只要心中怀着对未知钓场的憧憬和对新鲜对象鱼的期待,从你迈出第一步的那天开始,你同样也会成为一名钓鱼梦想家。
当我真正离开缅甸北部那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之后,我在朋友圈中发布的第一条讯息便是:“我活着回来啦!”
Malikha River中的吉罗鱼
我曾于2011年初次到访缅甸北部的Malikha River。那时由于我的随行摄影师董志豪家中有事,我们的行程只能推迟到4月底。当时恰逢缅甸北部的雨季,细细绵绵的小雨下个不停,山河的水位也是起起伏伏。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河水比较浑浊,河中的鱼也不大爱咬钩,但我那年的收成还说得过去,也钓到了大鱼。然而,钓鱼人那颗悸动的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初探Malikha River留下些许遗憾之后,我便开始计划起第二次行程。
由于我第一次探钓Malikha River时正好是雨季来临之际,再探Malikha River,我将时间定在当地的旱季,也就是今年的3月份。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每条河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都会展现出不一样的环境,带给我不一样的收获。如果想要找到心底的答案,邂逅梦中的对象鱼种,不妨在不同的季节多去探钓几次。
我将此行的目标鱼种锁定为喜马拉雅金吉罗鱼及其他吉罗鱼种。吉罗鱼(Tor tambroides)广泛分布于湄公河流域的中国南部(云南)、老挝及湄南河流域的泰国、爪哇、婆罗洲、苏门答腊岛、文莱、马来半岛、越南等地,而金吉罗则只分布于阿富汗、尼泊尔、缅甸、印度、不丹以及龙川江等地。我所说的喜马拉雅金吉罗鱼是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流域中的吉罗鱼,很多钓客在尼泊尔和印度钓获过这个品种的吉罗鱼,但我并未听说有人在缅甸钓获过。也就是说,我将成为在北缅甸探钓吉罗鱼的第一人。
临行前的变故
我们此行本来计划有6位成员,但在临出发的一个月前,我们都读到了一条标题为《缅甸北部战火重燃,大量民众逃入云南避难》的新闻。经我多方打听,才知道缅甸北部有一些地方民族武装因为宝石矿权等问题长期与缅甸政府国防军对抗,这次战火重燃不仅迫使大量缅甸民众逃往中国云南避难,还将一些中国宝石商人卷入其中,造成了人员的伤亡。由于种种不利的消息在我们这个小团队中传播开来,导致三位队友直接放弃了本次行程。发生这种变故也情有可原,毕竟谁都不想在纷飞的弹片下方用生命去钓鱼。眼看出钓在即,我只好肩负起打探情报的重任。
我将缅甸的朋友联系个遍,才得到确切消息称Malikha River一带并未发生战乱。打仗的地方靠近中国边境,而我们要去钓鱼的地方更靠近印度,那里几乎是缅甸的最北部,距离战火有800多公里远。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之后,我们就不再担心安全问题了,而且之前离队的队友已经预付了旅费,无形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补给。这样一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满怀欣喜地等待启程之日的到来啦!
缅甸的世外桃源
不知不觉中,启程的日子到了。我背上行囊从马来西亚吉隆坡直飞缅甸仰光,而另外两位北京的朋友则要经香港转机再飞往仰光。我比北京朋友提前四五个小时抵达仰光,下机之后,我先安排人来机场接我到酒店,待北京的朋友下机之后,我们相约在酒店见面。安放好行李之后,我们直接杀向仰光的唐人街,美美地吃上一顿烧烤大餐。
我们在仰光市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第二天一早刚睡醒,就有人来酒店接我们了。我们今天的行程是从仰光的另外一个机场搭乘内陆飞机飞往缅甸北部的葡萄镇。
搭乘缅甸的内陆飞机就像坐巴士一样方便。我们从仰光起飞之后先抵达曼德勒,有要前往曼德勒的乘客在这里下机,然后又有新的乘客陆续登机。半小时后,飞机再次起飞,但在密支那还会经停一站,最后的终点才是葡萄。从仰光到葡萄的整个航程大概需要4个小时。
我们在飞行的时候透过机窗俯视缅甸大地,才知道上天赐予缅甸那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的海滩,美丽的湖泊,海中仙山一样的小岛,茂密的森林,高高的山脉以及数不清的动物种群。当我们抵达葡萄之后,才发现这里更是一处震撼人类心灵的地方。这里是缅甸克钦邦最北边的一个小镇,也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葡萄镇的土地面积非常广阔:西邻印度,北连中国西藏,东接中国云南。这里远离现代世界的喧嚣,也没有任何污染,充满了宁静与古朴。这里曾是二战期间著名的驼峰航线所经过的地方,整天会有大型运输机飞过,只有在那时葡萄镇才热闹了一阵儿。
我们下机之后,在葡萄当地办理了特别通行证。工作人员将我们每个人的护照各复印四份,派发给不同的部门。看来要想在这里钓鱼,需要办理的手续也是相当繁琐的。
最好的交通工具
我们在葡萄镇的机场稍事休息,过了不一会儿,事先联系好的当地导游就来接我们了。我们被接到当地的民宿住下,经过一晚的调整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显得精力充沛。当然,这种动力更多来自那片未知钓场的神秘召唤。
借鉴四年前来此探钓的经验,我这次刻意安排了一种更好的远征交通工具——摩托车。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因为恰好是雨季,道路都很泥泞。我尝试过搭乘马车和三轮车,但都无法到达我预计的目的地,要想去更远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在这样泥泞的路面上,我想连越野车都有可能会打滑。
而我们这次选择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就和四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骑摩托车直奔Malikha River河段最远端的汊口,那里是我之前乘三轮车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从葡萄镇出发,经过3小时的车程才抵达目的地。为了集合更多的当地村民来帮我们背行李,我们暂时在河汊口处露营,等到第二天村民都到齐之后再向更远的地方进发。
我们总共花费了4天时间,上上下下走了3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边走,一边向Malikha River的上游(靠近缅甸北部雪山的地方)探钓。
如此看来,最适合这次行程的交通工具正是摩托车和我们的双腿。
水至清也有鱼
这次故地重游,跟我上次来时的风景截然不同。因为当地是旱季,所有植物的叶子都显得有些枯黄,而且路边的稻田也没有人种。我上次来的时候路边的稻田是绿油油的,而现在的稻田却是枯黄的,在稻田的上方还飞舞着很多小虫子。我觉得这里的旱季也不错,至少我可以在河水里洗澡。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河水十分清凉,不像雨季时那般寒冷。当然,这也可能是天气变热了的缘故。
我们顺着河道一路向上游探钓,沿途一直有苍蝇围着我们飞。这种苍蝇和果蝇类似,但是它们会咬人吸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苍蝇只咬人的手和脚,就算我们把面部皮肤裸露在外,它们也不会去咬。我在雨季来这里时还没发现这么多苍蝇,而在旱季这种苍蝇却特别猖獗。因为有上次的经验,我这次特意带了电苍蝇拍来对付它们。可是我们拍着拍着发现苍蝇还是那么多,尽管我们脚下堆积的苍蝇尸体已经像蚂蚁窝一样壮观了。
听当地人讲,这种苍蝇是没有毒性的,但是被咬到的部位还是会肿。被这种苍蝇咬后3天千万不能挠,不然会越挠越痒,而且是钻心地痒。
我在探钓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河道中的水位很低,而且水质特别清澈,能见度相当高。我们依稀能看到河中游动的鱼影,但就是找不到喜马拉雅金吉罗鱼的踪迹。我上次来这里的时候河水很浑浊,能见度并不高,我站在河边就能轻松地钓获一些对象鱼。但这次水质变清了,鱼儿却不咬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经我们分析,很可能是鱼儿在水中看见人的倒影就不肯开口了。我们试着蹲下身子,躲在远离水面的大石头后方抛投亮片和小型拟饵,果然迎来了咬口。
在山河作钓,水位较深的地方和水下有大石的地方比较容易藏鱼,我们在探钓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急流冲击而下形成的缓流区及深潭。我们在实战中发现鱼群基本都藏在那里,只要我们将自己隐蔽好,鱼儿便会放心大胆地追咬拟饵。我们在这样的标点中钓获了很多鱼,其中0.5千克左右的小鱼多到数不清。当然,我们也钓到了大鱼,最大的有五六千克重,稍小一些的也有三四千克。
徒手捉鹿
我们在探钓期间走了许多河段,最终在Malikha River最上游的河汊口处安营扎寨,并将这里定为最终的营地。如果有人想去更远的地方探钓,只能自己带上一些食物向上游步行。我一向有游钓山河的习惯,所以脚力锻炼得特别好,就算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或者在山区爬上爬下好几天也没有问题;而与我同行的北京朋友在年龄上要小我一轮,但他们只走了几天就吵嚷着说腿特别疼。无奈之下,我只好独自一人向更远处进发。
我带了三名当地的村民帮我背行李、拿鱼竿,我们沿着河道继续向上游行进。走着走着,一条瀑布出现在我们眼前。在瀑布下方的潭子里,我惊喜地发现有一只动物在游动。因为它的头部被大石头遮住,所以我看得不是很清楚。我起初以为是水獭之类的动物正在潭子里找鱼吃,但当它从石头后面走出来时,我发现它竟然是一头小鹿。我们看到小鹿之后非常紧张,而这头小鹿发现我们之后似乎更加紧张,它直接扭头跳入水中并向上游游去。但是,由于上游的水流太急,它根本游不过去。就这样,小鹿在水里兜了两个圈子,最后爬到了岸边的陡坡上。
岸边陡坡上的阶梯状大石可供小鹿站稳脚跟,但由于地势十分陡峭,它无法再往上爬。陡坡的旁边是一片鹅卵石滩,那里是小鹿的唯一出路。正当它想逃往那里时,与我同行的三名村民早已放下手中的行李,直接飞奔过去围住了这头小鹿。
这三名村民走在山路上如履平地,其中一位胆大的小伙子还沿着陡坡爬到了小鹿上方。他顺手抓起一块大石头直接丢向小鹿,只听得一声闷响,石块正中鹿头。小鹿被砸晕之后一头坠入水中,落水之后仍然在拼命挣扎。那位勇敢的小伙子紧随其后跃入深潭,他抓住小鹿之后使劲儿把鹿头往水里按。可能是这头小鹿太疲惫了,它的头被淹在水中几秒钟就没了动静。
收获了战利品当然是好事,小伙子将这头鹿拖上岸之后,我再无心思作钓,直接和村民们一起将小鹿背回了营地。这是一头野生的小公鹿,体重在50千克左右。一位北京的朋友此行特地带来了烧烤调料,这下终于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将小鹿拆解开来,每人分得一条鹿全腿。篝火生起后,我们在这处世外桃源畅享了一顿烧烤盛宴。
在缅甸北部,有很多村民都是靠打猎或捕鱼为生,但是徒手捉鹿的情景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见到。
友善的民族
因为之前有三位朋友已经预付了旅费,但是没能与我们同行,所以我们的资金还是很充足的。我们进山的时候带了很多活的土鸡,这些鸡全部装在篮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吃上一两只。
在山区露营,食物的问题倒还好解决,但如果想酣畅淋漓地畅饮一番,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露营期间,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喝酒,只好拿钱找当地的村民帮忙去城里购买。那位村民一早就出发,直到晚上才将一些酒水、鸡蛋和食品背了回来。这次购物之行可谓跋山涉水,我们不禁感叹这里的民风真的很淳朴。
在我们的营地附近主要生活有两个少数民族——万挠部落和傈僳族。其中傈僳族是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云南边境也有这个少数民族。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很热情,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相处得非常融洽。我平时经常请他们抽烟、吃槟郎,还送给他们一些当地没有的巧克力。而这些村民对我们也是有求必应,我们有事情需要帮忙,或是需要补给食物及生活用品时,他们总会向我们伸出援手。
每年旱季,缅甸北部的一些渔民和猎户会从很远的地方来到Malikha River流域,他们会带着渔网和电鱼设备来这里捕鱼。因为Malikha River在雨季时水位很高,不大适合下网,所以他们只能赶在雨季之前来这里作业。我们当时很好奇,缅甸旱季的气温非常高,难道他们捕到的鱼就不会腐烂变质吗?后来经我们观察,他们会用当地特有的一种方法熏鱼,这样鱼获就不会变质了。他们往往在这里捕捞作业一星期,然后带着熏好的鱼干去城里卖掉。
虽然在旱季经常会有渔民到
Malikha River捕捞作业,但是这里的鱼类资源维护得还算不错。当地渔民在下游捕鱼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在上游钓到大鱼。凡是未经“电工”和“网民”骚扰过的深潭,我们只要将拟饵丢在其中,就会有鱼前来索饵。
我们此行一共遇见三个品种的吉罗鱼,但我现在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学名,因为这些鱼我都是第一次见到。还有一种鱼的外形十分有趣,它们和鳟鱼相类似,但是不咬亮片,我们也没有钓到,只有当地的渔民下网时才会捕捞到。这种鱼的鳞片比较细,当地人称呼它们为“雪鱼”,也就是在冰山雪水里生长的鱼类。这种鱼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我只知道它们的英文名字叫作Snow Trout。我现在已经把这些鱼类的照片全部发送到世界吉罗鱼研究团体的科学家手中,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缅甸北部的高原雪山山腰处生有很多冬虫夏草,当地人会把冬虫夏草泡到酒里饮用。与我同行的两位北京朋友十分喜欢这种药材,他们买了很多带回中国。听当地人讲,每年五六月份雨水来临之际,很多村民都会进到雪山里面采摘冬虫夏草。他们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进山,是因为降雨之后冰雪开始消融,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冬虫夏草的踪迹。冬虫夏草在当地的售价并不是很高,也算是当地的一种土特产吧。
据我了解,缅甸北部的葡萄镇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仅有400人左右。要想到这里旅游,必须拿到当地政府及军队的批文,否则是不允许入境的。因此,来葡萄镇旅游的外国人少之又少。我听说很多外国的背包客在仰光等上一两个月都拿不到批文,不禁暗自庆幸。
葡萄镇当地的导游对我的两位北京朋友讲,他们二位的到来是当地第一次有中国人到访。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中国人到缅甸的最北部钓鱼呢!如此看来,我的北京朋友有幸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口述、照片/马来西亚·梁伟龙 整理/辽宁·王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