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拉力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细节 拉力
  • 发布时间:2010-07-22 14:21
  几乎每一位国产宝马的车主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您这车跟进口原装的到底有什么区别?而标准答案可能已经印在新车的《使用手册》里——宏观上说呢,华晨宝马与德国宝马基本上就是同一款车,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但是微观一看吧,在许多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嘛。没错,差的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从赛车的角度来看世界,WRC与CRC也是这样,冷眼看去大同小异,都是些不要命的豁爷在赛道上发飙,但是具体一看,差别全都在小细节上。套用一句中学作文常用熟语,叫做于细微处见精神。

  毫无疑问,CRC是从WRC学过来的,当各国车手已经把全世界的赛道都豁得差不多了之后,他们才想起来应该好好开发一下中国赛道,于是有了港京拉力赛,有了巴-莫-京等一系列发轫之作。也就是说,洋人们都已经读上赛车运动的博士硕士了,咱们才刚刚启蒙,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小心翼翼地念起赛车《三字经》来。所以说CRC比不了WRC、尚有差距是客观存在,否则才叫奇迹呢。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文无意批判CRC,而是想要通过近距离对WRC新西兰站的观察提供给当政者,以便找到提高CRC品牌价值的捷径,修正更规范更合理的CRC质量体系标准,把CRC真正打造成WRC的一个中国缩略版、直至原版。

  宣传至上,记者优先

  每一个前来新西兰观摩WRC比赛的记者都会发现,在路书上不但标有比赛线路和行驶路段,甚至还有最佳摄影点和进出路线(这一点尤其重要),这个人性化的设计可以让记者提前做好拍摄几个点的计划,算每个点1号赛车到达的大概时间,我怀疑这份贴心的路书是由一位退役摄影师做的。等你到达时,会发现不但有漫山遍野的观众可以当背景,而且还有一辆广播车,随时播报下面即将过来的车手和车型,上一赛段的成绩,让你什么都清楚,简直是太周到了!这个观摩点旁边往往还有一辆卖热狗和啤酒的货车,价格与市内完全一样,绝不搞非法暴利,你会觉得这WRC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会。

  而在CRC赛道里,我们最常做的就是提前好几个小时起床,摸黑进赛道,然后在里面几乎得封闭一整天,好不容易见到几个赛道边的村民可以做图片背景,还得哄着说着生怕他们在赛车到来之前跑了。一旦有赛车出事,例如邵武站撞了高压线,就得音信皆无地在里面呆坐上几个小时,跟监狱里的犯人差不多,同样都是没有人身自由还什么都不知道。吃喝得自己带足,哪段赛道好看、能出好图片得自己找,谁快谁慢得自己猜……

  所以人们在电视转播画面或者媒体图片上看到的WRC,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其实新西兰全国才400万人,奥克兰市100万人,假如百分之一喜欢赛车的话,也不过1万人在看,但是在媒体的传播中,宣传效果被充分放大了。WRC在尽可能为记者提供便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包装了自己。

  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在WRC新西兰站的开幕式之前,500米外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因为过发车台的不但有参加WRC的全部组别车手(PWRC和SWRC组也一个不缺),更有同时进行的新西兰NRC(这个名字是我猜着编的,尚未得到官方认可),谁家还没几个亲戚朋友啊?然而这么多人围着看,竟然完全不用警察,几个裁判足矣。因为所有的发车通道直至发车台,两边全是一米高的铁栅栏,里面只有几个穿马甲的记者,观众没法进去,也不好意思翻墙进去。为了方便拍摄车手的脸部,发车台上还有随着音乐变幻强弱亮度的射灯!这很奢侈吗?任何一个摄影记者都会告诉你说,那是必须的!难道你想把奥克兰站王睿/潘宏宇的脸拍得像江宁站的韩寒/孙强那么黑吗?

  在CRC的发车台和收车台前,所谓记者摄影区没有一次不是形同虚设,不但观众在里面乱挤,甚至警察、裁判和车队工作人员都高举着个破卡片机在里面添乱。为了避免踩死人,组委会严厉禁止车手往下扔帽子,否则场面一定会失控。如果遇到脾气不好的同行,记者之间为抢位置而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都不奇怪。

  要让CRC的发车和收车仪式成为盛典,组委会就必须在之前下功夫把台型扎好,不能匆匆上马,草草收场,每个人似乎都盼着赶紧结束吧,别出乱子就好,这样的心态,不如别办。

  服务厂商,多次曝光

  一场WRC比赛,里面竟然安排三次超级短道,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车队和车手感到开心,尤其是夜战的超级短道,连FCACA车队的维修也有所抱怨,连轴转了一天,确实很累很疲惫。但是厂商高兴啊,那些在赛车上贴广告的企业需要的不就这尽可能多的展示吗?如果一辆赛车在某个赛段里没能完赛,在第一名的成绩基础上加5分钟就是你的成绩,允许你修好车自动复活,这个规则让你在比赛成绩上已经没什么意义,但是在给赞助商一个交代上意义极为重要。颁奖时,不仅要给车手荣誉,而且要让冠军车队全体邓台亮相,人家厂商花了那么大的价钱、千辛万苦赢了分站,要的不就是这么一个瞬间吗?给它啊!

  CRC的规则要严厉得多,不能在赛段中复活,第二天允许参赛但是只能拿阶段成绩,如果你跑不进组别前三名就只能“以赛代练”了。这对于赞助商的热情毫无保护,尤其是小车队、小厂商,很可能一站不利,全年没戏,再也不来了!在现阶段的中国拉力圈里,确实有些财小气短的发烧友,甚至是以个人名义参赛的,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组委会的帮助,得到更多的展示平台并为自己招徕赞助商,比大车队更渴望上镜。

  车队与赛事是鱼水关系,赛事组织者如果不能保障水里的含氧量,鱼就活不下去。一旦鱼都死光了,光剩一潭死水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细节决定成败

  我相信CRC的组织者们主观上是想把它办得更精彩,更经典的,也会经常到WRC或者APRC的赛场上学习、观摩。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那些轰轰烈烈的超级大赛,其实跟我们的CRC一样,都是由一个个小细节组成的。四天的比赛与两天的比赛在构成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由每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的分分秒秒集结而来,我们要做的、要关注的,就是这些小细节。

  比如,直升机航拍是最受视频记者欢迎的方式,为什么漠河站经过努力可以争取到,其他赛区就不能做到?

  比如,CRC最优秀的赛区(姑且矬子里拔大个吧)龙游为什么不能签定长期协议,派人去WRC学习?每年来一场完成按照WRC模式运作的“山寨版WRC”?

  比如,颁奖仪式的香槟能否买几瓶真正带气儿的、能喷得出来的、可以事先开了盖,让车手拿到就能尽情庆祝胜利的?

  比如,每站邀请一名摄影师(可轮流)提前去赛区勘路,把几个最佳摄影点和观摩点及进出路线在路书上标出来,主动提供给全体记者及现场观众,把人气往一起聚,做给厂家商家看,有百利而无一弊,何乐而不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