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微光之城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探索,地下城,拍摄
  • 发布时间:2015-06-17 12:34

  别样地下走一遭

  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地面风景也许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个我们从未关注过的城市地下,却因其复杂的结构,幽暗的光线,甚至与周边城市的联系而充满神秘。Steve Duncan这位疯狂从事地下摄影的历史学家,为我们打开了这扇地下之门。

  发现地下奇妙世界

  其实在摄影之前,我就开始了地下城的探索。当我第一次来到纽约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城市,并且非常想看看这个城市的地底下到底是什么景象。于是我就召集了几个学习摄影的大学同学跟我一起去探险,希望他们能将地下城市的样貌展现出来。但是最终拍摄的照片并不理想,于是我就自己去买了台相机学习摄影,并非常痴迷于此。

  除却这些个人兴趣使然的因素,另一个令我痴迷地下城摄影的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在制造照片,甚至是世界。地下黑暗的环境下,我可以任意地去曝光,甚至是使用照明系统去打光,它没有任何的限制,你也不需要长期的等待只为几秒的风景,这里唯一需要的就是去不断的探索。当我将拍摄的照片展现给大家之时,他们脸上所露出的吃惊的表情也令我满足。我就像是行走在与大家平行的世界中,而我的照片将两个世界交错。

  危险与惊喜并存

  走在城市的底下,才发现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了解有多么的“表面”。我们不知道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是如何运行的,不知道厕所的污水最终会排向哪里,也不知道这个城市是如何排水防涝,更不知道其实地底下隐匿着很多电力系统。而地下城的探索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城市。但是在城市穿行的时候,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的。有一次,当我进入排水隧道拍摄时,水突然向我涌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水已经没过了我的脖子,我几乎窒息过去。但其实我是那种不知生死的人,这种感觉很陌生,却又让我着迷。当然,经历过这些后,我学会了怎么去面对此类突发状况。

  探险中不仅是有惊险,还交错着惊喜,因为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纽约的西城隧道中,我发现了“摩尔人”的足迹,这个废弃隧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摩尔人的家,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就像是发现了一段历史,令我兴奋不已。

  其实我现在所做的就像100多年前的摄影师所做的差不多。他们去到那些别人去不了的地方,把那里的风景、动物和人物用照片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让人们更了解这个世界。而现在旅行已经变得非常普及,图片不再是人们看世界的唯一方式。但是对于地下城市的拍摄也是想让大家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

  防水、照明不可少

  地底下光线微弱甚至是无光,所以需要带上手电筒、LED等照明工具。去照亮美好的部分,隐去丑陋的一面。拍摄时三脚架、快门线、无线遥控器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地底下会比较潮湿,甚至有的地方会有水流倾泻,所以要做好防水措施,防水靴、手套、防水服等都是必要,另外还要带上铲子等工具,方便前进探索。

  森林中的光学反应

  森林,看起来只是单调的颜色,但是深入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Nelleke Pieters,独爱弱光下的森林,因为她觉得这是最接近大自然灵魂的时刻,或是薄雾朦胧,或是微光闪现,这是来自自然的一种恩赐,是不可复制的。

  森林万千变化的惊喜

  有次,我在森林的河边拍摄,当时薄雾笼罩着整个森林,当我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一束华丽的光线让我怔住了。阳光在薄雾中不断地穿行,时有时无,在经过几分钟的往复之后,就彻底地消失了。这就是森林,有茂密的树林、雾、阳光,仅仅是这三种元素,就会映射出千万种景象,你永远也不知道你会看到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未知让我乐此不疲。每一次去到一个森林,我都像发疯了一样地穿行其中,试图能看清这里的一切。你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景象,因为也许奇迹就发生在你身后。这样的惊喜总是会在出其不意间出现,拍摄森林,你永远也做不了计划,因为一切都依赖于自然本身,而每张照片就犹如天赐一般,只要你足够耐心,足够细心,它总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清晨或者傍晚是拍摄的最佳时期,那时的光线柔软微弱,补充了森林的亮度却又不会使其显得太分散、生硬。反之光线太亮就会在树枝上形成黑影,使得画面太乱。拍摄时三脚架也是个得力的助手。

  森林中拥有着丰富的线条曲线:林间小路、树枝的形状,或是它们之间的开放组合,都会增加画面的意境。雾气能增添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几乎每一片森林都是绝佳的拍摄地。

  森林选择小技巧

  在寻找森林拍摄的时候,要选择一些树枝比较茂密,树龄比较大的地方。稀疏的树林不太容易有层次感。中国的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是非常好的拍摄选择。

  点亮老建筑,穿越旧时光

  夜晚降临,荒废的老建筑开始散发出更加强烈的冷光,令人望而却步,但是它神秘的气质却又吸引着人去探索。杨潇,一个人痴迷于废墟美学与探险的夜间摄影狂人,她的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只是为了再次照亮老建筑,穿过历史的印迹,在微光中窥探历史一隅。

  令人触动的废墟“永恒”

  几年前的一次东欧旅行,最后一站走访了保加利亚的废弃共产主义纪念碑,夏末的黑夜里,雾气蒙蒙,一片黑暗中我只知道它在我眼前,却什么都看不见,我能感受到它所散发出来的不朽的气息,而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永恒”。从此我对于废墟老建筑摄影的爱就一发不可收拾。

  废墟老建筑,这个集合建筑美学、摄影猎奇与神秘的地方,对于我这爱探险的人来说,好像是逃脱不了的宿命。这是纯美学感官上的触发。

  夜间的拍摄,长曝光和自带灯源打光,可以对建筑主体进行二次取舍与再创作。加在光源前的不同色片,可以控制光的颜色,也可为建筑渲染上不同的气氛。

  很多老建筑安全情况堪忧,所以在去拍摄之前,都要提前进行探点。有些废弃老建筑有部分塌陷,特别是楼梯容易踏空,一定要小心。必要时也要戴头盔,防止建筑物顶部塌落。有些建筑内部尘土很大,需要戴口罩。

  微光地点推荐:

  保加利亚 Buzludzha

  一座建于苏联时期的废弃共产主义纪念碑。探寻其中就像是一次“潜入UFO”之旅。

  朝内81号

  北京著名鬼楼。屋内旧式西洋家具、装饰一派井然,加之本身所带有的恐怖气氛,非常适合探险拍摄。

  英国Grand Shaft

  建于1806年的英军驻军所, 为了当年抵御德军和法军的攻击,井深4米。石质深井结构,十分奇妙,如同异次元。

  百分百地心历险记

  存于地球表面的风光不计其数,于是有了风光摄影师,但是关于地底下的风景,却没有多少人可以欣赏到,于是有了摄影师Robbie Shone。十几年来,他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将黑暗或是微光的地下风景呈现给世人。这是一个探险者与摄影师的结合而成的作品。

  基因驱动地心探索

  当我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因为朋友的缘故,我爱上了洞穴探险。也为我以后的洞穴探索摄影埋下了种子。

  这之后的几年,我开始了一个旅程,而这个旅程也让探索的种子发芽,决定了我一生的关注点——地心探索。对于一个生活于因斯布鲁克的人来说,探险就像是随手扔起一个小石子一样。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探险的血液,驱使着我们不断冒险。

  而摄影为我的探险又增加了一个理由,摄影与洞穴探索的相遇看似偶然,其实是基因的怂恿。那是一次对于世界上未被发开发的边疆地之一的探索。它隐藏在自然光无法触及的深处,所有的光源都需要运送到洞中,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所有的光源都需要被精准地定位,才能将这地底之美呈现给世界。

  地心摄影是种探险与分享

  我环游世界,走过很多令人兴奋的地方,去拍摄世界上“最深”、“ 最大”、“ 最长”甚至是“ 最小”的洞穴。

  我曾经在洞底200米之上,悬挂在一根细绳上,拍摄世界上最深的自然轴洞穴;在189公里的洞穴中不间断探索;也曾经在保持世界最深纪录的洞穴中持续作业94小时。每一次的探险都是一次洗礼,探险了15年,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可以去探索的地方,也许我的一生都将奉献给这项刺激、惊险又惊喜不断的事业吧。

  洞穴中黑暗、恶劣的环境为摄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创作空间。在黑暗的洞穴中探索,去照亮它们,为世人呈现出从来都不会到达,甚至是看不到的脚下的风景,这是一种探索,一种发现,同时也是一种分享。这也是让我为之痴迷的原因。

  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世界上没有一样的洞穴,所以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有很多未知的危险,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经验去做初步判断。我们会为每一次的探洞做好完善的避险措施。在下洞之前,专门的人员进行测试,在确保安全之后才能进入。但是我相信探洞的危险远远没有在摩托车道上行驶跑车来的危险。

  当然,进入洞穴之后,会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这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有时需要进入洞穴好几天,里面的空间非常狭小,还有水滴不断地滴落在睡袋上,紧张的空气,让人根本无法入眠,而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探索结束。密闭的空间、极差的睡眠质量,将人的身体耐力推向极限。

  另外,狭小的空间,使得搬运勘测机器、拍摄器材变得非常艰难,而拍摄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不同照明设备挑战

  洞底拍摄

  洞壁的拍摄灯光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洞壁会反光,而有些又不会。这些都取决于经验和仔细观察洞壁,最后决定用多少盏灯去照亮它。在拍摄有流水、水滴、瀑布等流动的物体的时候,我会使用一种非常老式的一次性镁光闪光灯,相比现在的电子闪光灯,它要更强大,在慢门拍摄时可以制造出一种模糊的效果。探洞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安全带、头盔等,所有的灯光设备、器材都要放在一个防水的塑料包裹中,每一个包裹都内衬软质的泡沫垫,使器材免受冲击所带来的损害。

  文:Steve Duncan、Nelleke Pieters、Robbie Shone、杨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