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如何搭上“中国制造2025”快车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纺织业,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
  • 发布时间:2015-06-18 15:16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已经达到1/5,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人瞄准制造业强国,开启了“中国制造2025”的征程。

  5月19日,由工信部牵头,联合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印发。作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其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力图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这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工业革命已然来临,纺织业当仁不让地要搭上这趟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交织融合的快车。

  趋势策略

  纺织业具有先期迈进强国的优势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的重要载体,这是我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地位的最新解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用三个十年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看来,“纺织工业具有先期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50%,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约37%,是世界上纺织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纺织业是制造业的重要门类,并且是我国优势制造业之一。

  当前形势下,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内经济减速换挡呈现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纺织工业既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又要面对各项成本压力持续攀升、劳动力资源紧缺以及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问题,结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孙瑞哲提出,纺织工业要抓住机遇,搭上“中国制造2025”这趟快车。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纺织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即通过两化融合为抓手来实现纺织业由大变强。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吴迪看来,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任务中,智能制造被定义为主攻方向,也是政府部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突破口。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解读智能化的时候表示,智能制造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智能制造不仅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而且将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并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转变,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或革命。

  具体到纺织工业,智能制造不仅指装备智能化,还包括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产品。孙瑞哲解释说,智能化装备主要包括各种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实时在线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的关键装备。智能化运营包括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是纺织业分步骤建设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管理是整合供应链、设计、生产、销售相关的全部环节,建立云工厂与实现电子商务。而智能化纺织产品是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终端产品上的直接应用。

  对于智能制造的好处,李东认为,实施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是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是指研制周期的大幅度缩短,运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产品不良品率的大幅度下降。具体到企业,实施智能制造以后,劳动力数量会大幅度削减,同时,带来了劳动力结构性的根本改变,劳动力由加工制造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

  基础能力建设不可或缺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中国制造2025》为此提出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对此解读说,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企业为主体,但同时还有一些市场做不好、做不了或者目前还不能做的工作,就要在国家层面体现国家意志,凝聚各方资源来推动,引导示范企业加大创新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就是要整合、凝聚目前国家的一些创新资源,利用比如产业联盟这种形式,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有的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有的是跨行业、跨领域。针对纺织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孙瑞哲提出,针对受制约程度严重、对行业发展影响面广、提高生产效率明显、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效果显著的纺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要分阶段突破,并搭建合理的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及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技术基础建设。

  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方向,这也为纺织业转型升级树立了目标。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纺织工业预计将较好地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2025》适时出台,对提振行业发展信心、为行业指明发展方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正在进展过程中,《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为行业利用良好的产业基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奠定了基础。搭上“中国制造2025”这趟快车,借助“ 互联网+”的翅膀,纺织业有理由先期迈进制造业强国的阵列。

  专家解读

  《中国制造2025》九大任务对纺织业升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与纺织强国建设高度吻合,本刊记者寻访了相关领域的多位领导、专家,请他们从纺织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出发一一解读各项任务,以飨读者。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 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多方面提升纺织业创新能力

  具体到纺织行业来说,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思维创新方面,首先是工业服务化;其次是工业资本化;最后是工业绿色化。

  模式创新方面,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趋势。

  在技术创新方面,呈现出企业网络化、生产智能化、营销数字化、路径多样化特点。

  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被列为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的首项,强调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对整个经济体持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纺织行业来说,在新常态下,需要在认清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形势的基础上,从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四个维度入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从具体路径来说,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多管齐下,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带来产业发展新面貌。

  思维创新方面,首先是工业服务化。目前制造业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断从硬件、设备、生产资源等有形资产向软件、服务、解决方案等无形资产转移,服务化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是工业资本化。纺织企业需要转变单纯重视产品商品属性的传统思维,通过结合政策、金融工具、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自身的金融属性,努力找到产业的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平衡点。最后是工业绿色化。除传统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外,循环利用是工业绿色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绿色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是工业绿色化的关键。

  在模式创新方面,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从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趋势。大规模定制模式推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由需求驱动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产业供应链开始回归“客户拉动”的本质,促进供应链柔性的不断增强。

  在技术创新方面,呈现出企业网络化、生产智能化、营销数字化、路径多样化特点。其中,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未来,中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向:首先,劳动生产力提升是纺织工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标志;第二,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根本;第三,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是纺织工业赢得社会和政策认同、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第四,支撑产业发展的纺织基础研究要软硬兼顾;第五,研发满足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的纺织服装技术。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2025》对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指明未来发展方向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纺织行业应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打造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建设纺织科技强国;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建设纺织品牌强国;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以及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建设纺织人才强国,多方面、全方位提升纺织业创新能力。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二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 吴迪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任务中,智能制造被定义为主攻方向,深化互联网的应用是重要支撑。对于纺织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握行业自身的特点,针对企业的行业化需求。

  《中国制造2025》开宗明义,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明确了两化融合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纺织行业两化融合起步早,应用面宽,有广泛基础,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对行业的长期平稳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网络化等多个领域。

  在“十二五”期间,纺织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信息系统集成建设,而中小纺织企业则更多地依托社会化服务平台。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并与企业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营销系统和电子商务,提升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装备企业则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但是由于我国纺织业存在地域、行业、企业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从而决定了两化融合目标需求的多样性、推进步骤的渐进性和实施过程的艰巨性。

  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任务中,智能制造被定义为主攻方向,也是政府部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抓手和突破口。工信部行动迅速,近日将下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在各行各业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关于智能制造的专项规划也正在酝酿中。

  纺织工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目标就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绿色生产水平,使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纺织智能制造包括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等领域,其中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基础,必不可少;生产过程智能化是核心,承上启下,投入最大,最受关注。其目标是建设智能化纺纱示范生产线,从纺丝到产品包装的智能化长丝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监控的印染示范生产线,智能化服装和家纺示范生产线;而制造方式智能化则是发展方向,引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典型的就是服装的个性化定制。

  我认为,要成功实现智能制造,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握纺织行业的特点,针对企业的行业化需求。既要学习先走一步的其他行业的经验,深入应用各项共性关键技术,也要分析行业应用的共性与差异,不能盲目照搬其他行业的实施方案;既要统筹全局,考虑方方面面的需求,从全方位推进,也要坚持智能制造的科学定义,不能将其过于泛化,把什么内容都往这个大筐里装;既要瞄准国内外制造业高水平,长远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本行业两化融合的现实基础,分出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不宜直接套用德国工业4.0的一揽子模式。

  引入互联网的创新性概念和思维,给纺织行业的传统产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关键是怎样让这些新思维在纺织行业落地。这就需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中国制造2025》在智能制造之后,紧接着是“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涉及了这方面的实际问题。如下几方面: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装、家纺、印花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实现委托外包,远程控制,协同生产;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的渠道和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针对个体的精准营销,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做支撑;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普及在线实时监控、仓储物流动态管理、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纺织云服务平台,实现各项资源的共享,如开展分散设计、外包设计、个性化设计和互动式设计,如开展行业化软件租用(SAAS)与服务,如实现关键技术标准的开放共享等。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三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规划部副主任 华珊

  强化基础能力 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

  总体来看,我国纺织行业基础能力薄弱是目前制约我国纺织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针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纺织业应该从纺织基础零部件、纺织先进基础工艺、纺织关键基础材料和纺织产业技术基础四个方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工信部目前推进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工业基础能力是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为四基工程。纺织工业与之相适应,基础能力也是指这四个方面,即纺织基础零部件、纺织先进基础工艺、纺织关键基础材料和纺织产业技术基础。

  我国纺织行业基础能力薄弱是目前制约我国纺织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在纺织基础零部件方面,专用基础件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产品寿命与质量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利润薄。在纺织基础材料方面,我国化纤产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差距,高新纤维的号型系列化和品质有待提升,常规纤维的差别化及功能化有待丰富,技术和工艺的稳定性有待改善,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与技术升级方面有待加强,生产线的清洁生产水平还较低,高性能纤维的高品质低成本化水平亟待提升。在纺织基础工艺方面,长期以来纺织行业的先进工艺技术主要由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发和控制,我国以追随和模仿为主、原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技术数量较少。随着我国产业规模的扩大,靠追随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已经不能支撑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在产业技术基础方面,纺织产业虽在化纤、产业用、机械装备等某些细分领域的共性技术取得进展,但总体来看,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依然缺乏,协同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制造2025》提出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对纺织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纺织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纺织基础零部件是行业发展提升的根基,要研发新型多功能高速、长寿命锭子,通过精细化制造技术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质量。纺纱工业正朝着高速、高支、高密、自动化、集聚纺方向发展,研发蓝宝石钢丝圈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自动穿经机用高性能钢片综成型工艺颠覆了钢片综传统的制造工艺,可用于1000r/min的高速织机。随着纺织机械向高速高产方向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对梳理器材产品的寿命、可靠性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长寿命与高可靠性是纺织梳理器材产品主要的发展方向。差别化纤维纺纱用牵伸胶辊、胶圈可提高纺纱胶圈运转状态下的抗压、抗拉、耐磨、耐油能力。还要加快研发孔径更小的微孔喷丝板和异型孔喷丝板。

  针对纺织基础材料,重点要关注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生物基原料产业化,生物基合成纤维产业化,新型再生纤维素生物基纤维产业化等。

  在纺织基础工艺方面,主要是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连续聚合直接纺丝工艺、新一代锦纶(PA6)连续聚合纺丝工艺、工业高温烟尘精细过滤用纺织品加工等技术。

  在产业技术基础方面,要在纺织产业集聚区,布局和培育与产业链技术相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战略性新兴领域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链、研究链、产业链融合,建设国家层面的“关键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先期有工作基础的联盟,优化联盟成员、完善联盟章程和合作机制,提高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四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莉

  质量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关键

  在《中国制造2025》20字的指导方针中,“质量为先、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双轮驱动战略。

  纺织企业的品牌建设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品牌意识尚待加强,二是缺少品牌建设方法。

  对纺织行业来说,既要增强纺织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又要扎实做好构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更多依靠中国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这一提法,对于正在大力推进的质量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在形势分析中明确指出“质量水平不高,世界知名品牌匮乏”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表现,也是制造强国必须突破的瓶颈,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路径措施提供了实证基础。

  二是将质量品牌建设作为建设“制造强国”几大战略任务之一,从而从国家层面确立了“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无疑将极大调动全社会的质量品牌创建热情,推动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为指导思想的品牌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向纵深发展。三是作为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品牌建设等方面对质量品牌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质量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着力点,为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提供了具体、可靠、操作性强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在《中国制造2025》20字的指导方针中,“质量为先、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双轮驱动战略。“质量为先”具有深刻内涵,从广义讲,这是与我国经济转型,从追求速度规模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促进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目标高度一致的,质量是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为先”战略对于建成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特定的含义上讲,“质量为先”就是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特别是突出了品牌建设的内涵,质量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关键。从产品到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先”实现质的转变。

  当前形势下,贯彻“质量为先”的方针,首先要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二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扎实做好构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打造区域品牌,建立品牌文化,树立品牌消费理念,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加大品牌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使质量品牌建设落到实处。

  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在制造业中起步很早,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三名战略”,也涌现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牌及品牌企业。但总体看,品牌发展还很不平衡,还缺少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强势品牌,企业的品牌建设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品牌意识尚待加强,特别是上游企业普遍认为品牌建设是终端企业的事儿,对创建品牌重视不够;企业的品牌创建也往往局限在少数部门,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配合协调,尚没有形成全员品牌意识。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品牌建设方法。

  按照《中国制造2025》“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总体要求,中纺联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在继续巩固、完善已开展的品牌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行业品牌建设:一是深入继续开展《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的宣贯实施,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培育试点,深入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企业品牌创建能力;二是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深入合作,继续完善2015纺织行业品牌价值评价与发布;三是在不断完善品牌数据库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发布《2015 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四是根据中纺联部署,做好“十三五”规划品牌部分研究工作;五是以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为依托,开设“品牌故事”专栏,联合知名媒体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六是配合区域品牌试点地区,共同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五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环资委副主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纺织工作委员会主任 孙淮滨

  纺织业须坚持绿色制造

  纺织行业处在深度调整的新常态时期,发展绿色制造有利于纺织行业向中高端发展,包括产品的绿色制造、产业链的绿色制造在内,整体都要走绿色制造之路,这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行业义不容辞。

  《中国制造2025》中倡导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一个文明国家经济、产业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线,而绿色制造也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政治层面来说,提出绿色制造是承担一个文明大国、制造大国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是大势所趋。

  当前,中国制造业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产能过剩、市场下行压力、要素成本提升等问题的存在,所以迫切需要绿色制造来推动整个经济建设,推动中国制造业走上新的台阶,这也是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门类,属于民生产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现在行业也处在深度调整的新常态时期,发展绿色制造有利于纺织行业向中高端发展,包括产品的绿色制造、产业链的绿色制造在内,整体都要走绿色制造之路,担当起国家民生产业实施绿色制造的责任,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行业义不容辞。

  近年来,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升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一直积极推动行业企业绿色制造之路,从《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包括现在正在研究的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都包涵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制造方面的内容。“十二五”规划中更明确指出了纺织行业绿色制造的任务、重点和方向。

  其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环资委和生态文明纺织工作委员会,这些平台主要职责都是推动行业的生态文明、绿色制造。除此之外,在标准化工作上,节能减排、节水、生态文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都在逐步完善中,助力行业企业发展都能符合标准规范。与此同时,还为企业提供目录、指南和技术咨询信息。并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中,不断推出一些先进示范企业,为全行业塑造典型样板,让广大企业有学习的榜样,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制造。行业博览会上也越来越关注绿色制造的设备、工艺、产品、管理和先进成果的展示,借展会之力再次推动行业的绿色制造。

  总而言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推动行业绿色制造上做了许多工作。未来,我们还要继续遵循《中国制造2025》中的战略目标,按照我们的既定方针,按照国家发展中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绿色制造和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把工作做深做透,有效推动行业绿色制造。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六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解读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肖长发

  纺织业在新材料领域 潜力无穷

  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新材料中,大部分与纺织行业相关,比如高性能膜材料、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等共性基础材料,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纺织产业的发展,从原材料制备、加工到应用,将会更加突出“跨界”发展特性,即多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延伸与拓展。

  《中国制造2025》在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时,特别提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这与纺织材料息息相关。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的新材料中,大部分与纺织行业相关,比如高性能膜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这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成果显著,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中国纺织工业以规模优势、科技进步、产业链完整、市场潜在需求充沛四个维度构成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标志性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关键技术研发进展相对缓慢,新产品自主开发和设计能力仍有不足,应用于电子、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由于行业规模大,集中度低,企业间技术装备水平差异较大,大量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也仍有差距。

  我国纺织新材料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基础研究亟待加强。行业对高性能及新型纤维材料、智能纺织品、新型环保加工技术、新型纺织机械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活动的开展程度和水平仍然不足。其次,高性能、新型纤维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展相对滞后。除耐高温芳纶1313、高强高模聚乙烯、竹浆等纤维品种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外,多数重点纤维品种关键技术仍处于技术攻关或中试研发阶段。第三,先进工艺技术在全行业的推广力度不足,覆盖面仍然偏小。行业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具有较好资金条件的骨干企业,由于缺少行业性的技术推广机制和平台,先进工艺技术在广大小企业中的推广应用面仍急需继续扩大。第四,装备制造研发与生产工艺创新结合不够紧密,产品先进性与制造水平仍有差距。我国高端装备自主研发仍需加快突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成套生产线在国内尚属空白,粗细联合、细络联合系统尚未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最后,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纺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结合不紧的问题仍然存在,各类创新主体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制约了行业创新水平的提升。

  今后纺织产业的发展,从原材料制备、加工到应用,将会更加突出“跨界”发展特性,即多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延伸与拓展。其次要开发专用纤维及高新技术纤维开发技术。开发高性能有机化学合成纤维工程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超仿真及各种功能性纤维、生物基纤维,提高纺织循环经济水平;面向污水资源化和大气污染治理,高性能中空纤维膜材料、纤维非织造过滤材料等。在纺织复合材料生产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方面,要研究RTM、RFI成型和真空吸注成型等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大尺寸异形结构的近净编织成形工艺技术和工艺理论,突破立体编织关键技术装备自动化技术、可控编织技术、均匀变换编织技术等;突破多层开口技术、多层引纬技术、经纱张力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七 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高勇

  抓住相关政策 优化行业结构

  纺织行业迈向中高端方向主要分为产业、区域以及产品三方面。

  产业方面,重点向智能化、机器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

  区域方面,考虑国内国外的布局,并要注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上的机遇。

  产品方面,要向差别化、个性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要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对行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在迈向中高端方向,主要分为三类,产业、区域以及产品。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行业应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重点向智能化、机器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逐渐改变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从区域的角度来说,应该要考虑国内国外的布局,考虑应该要更加全面,并要注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上的机遇。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产品走中高端道路不是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而是要制造出更多符合市场的差别化、个性化、安全化的产品,特别是在服装产品上更多地注重其服饰文化方面的发展,提升传统产品的附加值。

  行业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也要看到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过剩产能问题。尽管当前行业确实存在有部分产能过剩现象,但是这也仅仅只是结构性和阶段性过剩。行业这些年产能快速发展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所以增加得很快,而过剩的产能主要是集中于过去没有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因此行业没有必要去限制产能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市场调整的手段去解决,并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

  除了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实上,这些年国家和行业协会一直在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这些年来中小企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有的也发展得很快。纺织行业今后大规模发展的还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应该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在专、精、特方面要继续努力。在行业中,中小型企业具有很大的潜力,一些特殊性、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还是需要靠中小型企业来完成,所以中小型企业要找到自己正确的方向。

  但是在行业的这些企业中,大型企业也不能忽视,他们是行业的主力军,无论是在产品研发方面还是品牌和文化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随着行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相关战略的调整,这些年,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布局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是产能向中西部进行转移,一方面则向国外的一些地区投资建厂。目前向国内中西部转移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优势正在丧失,另一方面中西部的基础设施与东部相比确实还是要差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国纺织产业一定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一方面打通西出通道,使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纺织产业向国外转移提供了便利,像一些国家本身也很支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再加上与“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结合,那么这将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在国外的发展。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八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夏令敏

  利用信息化 推动行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纺织行业要利用好“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来推动行业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创新,并在生产制造中向服务型方向转变。

  信息化技术应用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在生产方面的应用,更多是要考虑到整个商业模式和业态模式的改变,要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技术。

  《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要利用好“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来推动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创新,并在生产制造中向服务型方向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纺织行业在生产制造中已经逐步向服务型方面发展,无论是产品还是设计研发都紧跟市场消费需求,积极向服务型方面努力。现在我们的一些产品也十分契合这一点,比如在终端的家纺、服装等产品上都是紧跟消费者的需求,行业已经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个性化定制以及整体服务方向发展。

  纺织行业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等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非常重要,它贯穿了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流程设计、销售网络、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等等,都要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改造和提升。

  信息化技术应用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在生产方面的应用,更多是要考虑到整个商业模式和业态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从头到尾,我们要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让它们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利用“互联网+”来提高行业整体发展,需要多方的努力。各级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构建一个利用信息化服务的良好环境,同时要给予以时尚和民生为主的纺织行业更多的支持。

  作为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多的作用,组织更多的资源为行业信息化提供服务。比如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以及科研院所,要进行资源整合,积聚力量,为行业信息化提供服务。

  企业是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力量。纺织企业无论是在生产制造环节还是在流通环节,需要更加主动和自觉的意识,如果不更加重视“互联网+”等方面应用,那么就只能被市场所淘汰。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会为行业的未来提供重要的支撑,为纺织强国的建设带来新的推动力,同时它也将更好地促进和提升行业向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方向转变。

  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九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解读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 徐迎新

  全球布局 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纺织行业要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展望2025,纺织业在跨国布局阶段应该重点抓好两条主线的工作:一是打造“中国+周边国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二是产业资本通过积极主动的海外直接投资、并购,对产业链两端的资源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延伸和掌控。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包括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纺织工业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已经具备通过全球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项配套举措将给纺织企业境外投资布局创造良好时机和机遇。

  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已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探索,行业境外投资呈现多区域、多行业和多形式加速推进的态势。纺织业对外投资几乎涵盖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从上游的棉花、浆粕、麻等原材料,到棉纺、毛纺、化纤等中间产品制造,再到终端的服装、家纺产品和纺织机械等都有所涉及,地域也几乎覆盖全世界。

  当前,棉纺和针织行业是境外绿地投资的热点。天虹、百隆、华孚等中国企业在越南的棉纺投资合计已接近200万锭。雅戈尔、申洲、鲁泰、东渡和即发等骨干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国家扩大绿地投资。在原料、品牌、研发和市场资源掌控方面,如意收购澳大利亚卡比棉田农场和日本瑞纳、富丽达并购加拿大纽西尔溶解浆公司、雅戈尔收购SMART和XINMA股份以及金集团收购欧瑞康部分资产等,都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的较好战略选择。此外,以江南布衣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也在积极进行海外市场布局。

  展望2025,纺织业在跨国布局阶段应该重点抓好两条主线的工作:一是以我国产业资本为主导,通过绿地投资、合作进行生产力跨国布局,打造“中国+周边国家”(重点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维持和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国际领先优势;二是产业资本通过积极主动的海外直接投资、并购,对产业链两端的原料资源、设计研发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延伸和掌控,带动行业整体上朝世界纺织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渗透。

  面对国内综合成本上升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积极主动的全球布局,巩固产业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中优势的同时提升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上的地位,是纺织人建设纺织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本刊记者_李晓慧 郝杰 欧阳潇 郭春花 赖松 牛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