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经荣:一位90后艺术生的“透光蜡画”之梦
- 来源:青春期健康医学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阿波罗广场,蜡画,画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9
听说海沧的阿波罗广场有个特殊的画展,透光蜡画。据说这个画展很特别,跟平常的画展非常不一样。那这个画展特殊在哪里?画面用蜡烛和蜡笔造就,赏画还需灯光陪伴,才能窥见其中的意味深长。创作者林经荣是个90后的闽籍艺术家,透光蜡画是他的独创。林经荣最早和透光蜡画结缘是2005年,经过十年打磨,蜡画已成为林经荣的事业,他也琢磨出了几种作画方式:用几个烧杯熔好彩色烛水,再用自制蚕丝毛笔蘸着在纸上作画;或将纸铺在铁皮上,一手持酒精灯在铁皮下移动着加热,一手拿蜡烛在纸上绘图。2011年11月,林经荣的蜡烛画首次在南昌展出,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受到业内关注,多幅作品被个人或画室收藏。
寻常的蜡烛熔化成泪,则成了作画的颜料,可以在纸上“挥毫泼墨”。或画纸铺在自制的铁板上,将各种颜色的蜡烛末,泼撒在画纸上,一手持酒精灯在铁皮下移动、加热,蜡末逐渐融化;或用几个烧杯熔好彩色蜡烛,泼蜡填色,或用自制蚕丝笔醮着蜡烛在纸上勾勒,或拿蜡烛直接在纸上绘图。烛泪流过的轮廓透出浓淡不同的光线色彩,最后在LED灯光的映衬下,国画、沙画、漆画、3D画,融会于一幅透光蜡烛画之中,晶莹剔透,跃然纸上。
林经荣是个典型的90后,2005年至今,他在过去的10年间,首先发现以蜡烛作颜料,以茧丝作画笔,不仅独创了透光蜡画艺术,还办起了个人画展,终走出漫长的大胆创新和执着探索的独创之路,并将他的画作不断推向更加广阔天地。一如他其中的一幅名为《敞开的门》的蜡烛画:“一扇门半开着,门后投出微光。纸面上,门内外截然两个世界。”
“透光蜡画”最大的奥秘便是来自作画使用的材料,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的演绎。他以这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方式,被称为透光蜡画的创始人和第一人,其蜡烛画作品纷纷被个人或画室收藏。
蜡烛作画,点亮人生梦想
林经荣1990年出生在福建省安溪县一个叫龙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喜欢画画,更喜欢幻想,自小对蜡烛葆有特别的情感。蜡烛既是他的把玩工具,也是他的忠实陪伴。
2005年的一天晚上,读初三的林经荣第一次发现蜡烛泪的魔力。蜡烛熔化成泪后,不小心滴在了画纸上,不仅没有把纸张弄脏的感觉,还格外地发现被烛泪浸过的纸,呈现着晶莹剔透的透光效果,感觉非常新奇。当天晚上,他便产生用蜡烛作画的想法。
林经荣第一次用蜡烛作画,是一幅他所创作的荷花图。由于是全新的作画方式,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他先用铅笔勾勒出荷花的轮廓,再用勺子把红白两色的蜡烛烧熔,尝试着将烛泪分别泼上去填色,这才初步有了红白相间的荷花效果。
第二天,林经荣欣喜地将荷花图带到学校,竟意外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许,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点燃了他用蜡烛作画的创作激情,自此走上了一条从自我探索到演变开发的蜡烛画之路。
蜡烛画不仅是全新的艺术创作,更是在创作技法和创作工具上的发掘之旅。近10年来,林经荣经历了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的求学生涯,但他面对家人的不解与反对,创作上的艰辛与痛苦,生活上的简朴与困窘,始终坚持关于蜡烛画的初衷和梦想矢志不渝,最终练就一片天,成功开拓出一种新绘画艺术——透光蜡画。
透光蜡画,探索创新之路
2006年林经荣考上高中后,红白两色的蜡烛画已满足不了他的创作欲望。最初阶段,由于蜡烛画没有任何可供学习的模板,作画工具也是自己在不断“发掘”中得到恰当应用。
为得到丰富的色彩颜料,林经荣首先想到将各种颜色的蜡烛熔在一起,之后才想到使用色彩较为鲜艳夺目的蜡笔和蜡烛相熔在一起。因为蜡笔色彩更丰富,画在纸上没有渗透性,缺点是不能通过反复叠加求得复合色,蜡笔和蜡烛熔合后,则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满足复合色彩的需求,又能产生透光效果。
高中时代,林经荣尝试过很多作画方法,除了使用蜡烛和白纸,还购买了酒精灯、烧杯和铁板。酒精灯和烧杯用来熔化蜡烛,铁板用作铺画纸。但在前期各种尝试中,蜡烛熔化温度比较高,也曾采用过木板和铁皮铺纸,均不合适,最后才采用坚硬而光滑的铁板。最大的难题是,毛笔不可用,却还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画笔。
此时,林经荣对蜡烛画的痴迷达到走火入魔程度。有一次,他在对蜡烛加热时没有掌握好温度,“腾”地一下,燃烧起来,整个房间浓烟滚滚。父母的呵斥和反对之声传来,他才如梦初醒,及时扑救,险些在家中酿成火灾。高中三年,父亲因为担心他因此荒废学业,没少跟他红过脸,瞪过眼。
2009年,林经荣第一次参加高考以失利而告终,这更加剧了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知子莫如父,父亲一气之下,甚至向他发出最后通牒:“一是,拿上我预备给你上大学用的全部学费远走高飞,不再回头;二是你先放下画画,全心投入复读,参加复考。”
2010年,林经荣经过一年的奋发苦读如愿考上了南昌工程学院动漫专业。父亲本以为他喜欢画画才选择了跟美术有关的专业。没想到林经荣已经给自己树立了更长远的规划:“学动画,只是为了将来可以运用动画专业的视频技术,为我的蜡烛画巡回展做视频资料。”
入读大学后,林经荣更加坚定对蜡烛画的执着探索和追求。学习之余,他一方面挤出更多时间到各处写生或创作,一方面加紧寻找能够让他得心应手的“神奇画笔”。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出外写生,抬头间突然看到一棵柳树的枝条上,挂着一枚虫子做的茧,即刻引起他的注意:“这不就是我要苦苦寻找的‘画笔’吗?”他很快联想到用蚕茧作画笔。
林经荣得意地表示:“蚕茧既耐高温,又能吸收蜡烛泪,还有柔软性。我随后专门找来蚕茧,自制蚕丝画笔,果然屡试不爽,从此解决了最大难题,打破了作画瓶颈,也打通了蜡烛画的所有的创作环节和方法。”
2011年下半年,林经荣还是大二的一名学生,在校方的支持下,林经荣专门开设了一间房作为蜡烛画工作室,助其继续专心研究蜡烛画。在这间工作室里,他就是透光蜡画的首创者。所谓透光蜡画,就是为了让画面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林经荣又自行研制一种超薄的LED灯箱装置,以获取最佳灯光效果,蜡烛画则装裱在灯箱装置上,在画面背后的灯光映衬下,透光蜡画显现出尤为神奇的光影和色彩。
11月中旬,林经荣在学校成功举办“烛光画韵”个人艺术作品展,展示高中以来所创作的100多幅蜡烛画作品。一幅幅充盈着生活气息和艺术灵感的蜡烛画,通过饱满丰富的色彩和脉络清晰的肌理,绽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他的透光蜡画以“尊重自然、取材自然、表达自然”的创作思维、艺术形式及作画技法,让人惊叹不已。透光蜡画由此得名,他也因此成为学校首个办画展的在校生。
2012年暑假,中央电视台展播《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节目。林经荣看过后深受启发,有感于“照亮他人,燃烧自己”的蜡烛品格以及淳朴的师生情感,自大三上半学期,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以《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为主题,从以往国画泼墨式的写意画转向原生态的写实画,创作出20多幅乡村教师题材的蜡烛画。
至2013年底,林经荣已先后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厦门图书城成功举办个人透光蜡画展。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引起很多知名画家的注意,其透光蜡画作品在画界崭露头角,作品《舞》《茧》《里里外外》《天机》《暮》等纷纷被个人或画室收藏。
继续追梦,推向广阔天地
大四下半学期学校里没课,林经荣开始了一段到处“游荡”的日子,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他推着自己组装的手推车,带上移动电源和画作,走上南昌街头,四处摆摊现场做画。幸运地林经荣接到厦门一家名为“林后艺术公社”的绘画团体盛情邀请,接纳他为暂住会员,并成功举办了“回光反照——林经荣个人透光蜡画作品展”,展期为一个月。
至此,林经荣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从摸索、研究和探索蜡烛画到演变成透光蜡烛画过程中,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下。2014年上半年,林经荣在厦门的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到达林后艺术公社,每天都在创作,思索着如何布景、勾勒,如何构图、表现,如何能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并期待在大学毕业前多举办几次个人画展。
林经荣在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出满意和舒适心态时,却不愿别人评价他如何辛苦或者失意。他表示:“创作过程孤独而艰苦,最大的支持是朋友和老师的赏识。”且已在大学毕业后,赶在2014年9月10日的教师节前夕回到了乡下的高中母校,举办了以乡村教师题材为主题的个人作品展,终于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灵感点亮人生,蜡画放飞梦想。2014年10月至今,林经荣被厦门“BEE当代艺术沙龙”画室聘请为助理画师,可以边工作边做自己的蜡烛画创作了。针对蜡烛画及自己的未来规划,林经荣坦言:“希望通过努力在全国高校巡回办展,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果能赚钱,当然更好,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对于蜡烛画的未来,主要还在画法上趋于更成熟,自己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白:
1990年我像一颗种子,从泥土里钻出头来,第一次亲切地感受到光。从此生活在泉州的一个简单朴素的山村家庭。山村的夜,漫天繁星伴着点点烛光,我总是望着天默默呼唤着小星儿来到我身边,直到05年的一个夜,我点着烛火举着画纸,奇迹般的,她应邀来到我屋里,从此住进我的画纸。
2010年我上了大学,离开家到了江西,那儿没有漫天繁星,思念便牵动我的手,将各种各样的光收进我的画纸;在2011年11月,她带着我的感情于南昌以展览的形式绽放她的光彩。2012—2013年我将内心深处的“师生情怀”一针一线缝进她的心脏,于2013年11月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再次绽放。
而2014年我顺着光来到厦门找寻下一次绽放,正如一颗平凡的种子,我顺着光,希望像藤蔓植物一样生长,带着她一次一次绽放光彩。
文/李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