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粉丝效应”看展品炒作现象

  • 来源:中外会展
  • 关键字:盗墓笔记,李易峰,粉丝经济,炒作
  • 发布时间:2015-07-09 12:12

  第21届上海电视节开幕前夕,《盗墓笔记》率先召开发布会,主演李易峰和杨洋两家粉丝斗尽心思。李易峰的粉丝们几乎把发布会的地下停车场“攻陷”了;而杨洋的粉丝给记者送上带有杨洋照片和Logo的甜点,每发一份就拜托记者“多照顾我们家杨洋”。发布会场内,李易峰的粉丝为偶像摆起了“花篮阵”,鲜花一路从地下一层铺到三楼的发布会现场;而杨洋的粉丝也不甘示弱:红色的玫瑰花墙上用黄玫瑰拼出“杨洋”、“盗墓笔记”的字样。二位“小鲜肉”也非常尽责地全场卖萌。现场更有黄牛依葫芦画瓢,五分钟就制作出一个假入场证。工作人员没收了若干假证,而真证件则被炒到5000元一张起,价高者近万元!

  如此的狂热,说白了还是“粉丝效应”太强大!为力挺自己喜欢的网络作品和偶像,她们真肯掏钱!“组织性”、“专业性”让人乍舌!这种“粉丝效应”中蕴含着丰富的“眼球经济”之道——这种新时代催生的商业模式,上海电视节组委会正是利用粉丝的普遍心里特点“大炒票房”。在“粉丝经济”已成为常态的背景下,这种“审时度势”的炒作着实让上海电视节火了一把。

  炒作是什么?炒作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关注度学”,是商人眼中的“眼球经济”,又是老百姓无聊时打发时间的“无聊经济”,娱乐圈炒作的对象是粉丝,商业界炒作的对象则是消费者。但无论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关注、有市场,就能创造经济效益,不管是炒红了你,还是炒黑了他,总之炒作横行的时代就是有炒作的道理。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典言论这样说道:“在网络时代最值钱的不再是信息,而是关注度。”在人们的关注焦点中,必定隐藏着滚滚利润,这才是“炒作”受到人们热烈追捧的缘由。

  例如在一次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标价8000万元一套而实际订货价60万元一套的红木家具、标价600多万元/每公斤而实际订货价10多万元/每公斤的“茶王”……近年来,越来越多曾在一个又一个展会上创出天价的商品,被放大到实际价格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参加此类多年会展的一名参展商说:“前几年的天价商品全都快速缩水,而且成交量锐减,这都是炒作惹的货!但会展无疑是诞生天价商品的最佳之处。如果会展上炒作成功,完全可以确保3-5年甚至更久的收益。”

  他认为,会展中出现的天价商品100%的目标都不是销售,而是炒作,目的就是提升同类产品的价格,突破消费者的价格“心理底线”,从而推高整个行业行情。首先要判断商品大势,如果该类产品没有前期的价格狂飙,谁也不敢推出那么高的标价。其次要形成联动效应,就是收集所有同类型参展商资料,然后在行业内形成共识,统一将价格标高。价格飙升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能够带动人气指数上升。最后必须要确定商品监管尚处真空地带,这就为天价商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加上选择有行业标准没有具体监督部门的行业展会,就不会出现因为价格监管导致炒作打水漂的情况。

  据了解,天价家具、天价普洱茶都是最成功的炒作,尽管当年的天价商品没有卖出去,但实际上却抬升了其他同类产品的价格。

  诚然,炒作在很多活动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眼球经济时代,以舆论炒作来提升展品和活动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能否成为其宣传推广和商业盈利的长效机制?

  商业运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凡事应该审时度势,把握一个度,过分夸大其词、过度华而不实就有欺骗的嫌疑。现在,很多的会展举办者对于展品一味地追求品牌知名度而忽视会展品牌必要的定位,制造吸引人的噱头,对会展是毫无益处的,虽然提高了展品品牌知名度,但美誉度是否存在却无从关注。观众仅仅是知道这个会展,并不知道这个会展是什么主题?有什么特点?更别谈这个品牌在他们心目中有什么地位了。这对品牌的传播和形象的创立带来不利,不能给会展带来公众认同,没有形成长期的、稳定的顾客群,长此以往参展商也没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如果会展主办方不能按照会展实态传播,而只靠夸张的噱头吸引眼球,既不加强服务,也不完善管理,结果只能造成消费者感知形象和实际情况过于悬殊的差距,当真实情况暴露后,会展品牌的冰山也就融化了。

  总之,“粉丝效应”可以适度模拟,却不能一味地复制,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规律和人文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说白了,就是所树立的品牌观念和实际体验不能相差悬殊。否则,所谓的炒作就不是炒红,而是炒黑,甚至是彻底的炒糊。

  文|张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