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小城寂静废墟 Thomas Jorion 再走二战漩涡中心措森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世界大战,联盟,战争
  • 发布时间:2015-07-16 10:02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如今,那些带有战争性质的建筑尽皆败落。措森,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一座小城,自古是德意志皇家兵营,二战后这里成为苏军驻德集群司令部所在地。摄影师Thomas Jorion多次探秘废弃的兵营,试图通过照片去寻觅牢不可破的联盟的蛛丝马迹。

  “巴巴萨罗”计划签发地

  措森,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一座小城,位于柏林南部,自君主时期以来便一直是陆军训练营。德国国防军将其作为一个主要营地,1933年8月,措森被指定为战争爆发后的德国陆军总部。一旦战胜国进攻德国,陆军领导人及其司令部成员、运输司令部司令和军需部部长将转移至措森。1933年8月, 德国请求获取重整军备的权力,致使自 1932年2月2日首次召开的日内瓦裁军会议遭到破坏,德国入侵他国也再次成为可能。时间来到1940年12月18日,位于德军总参谋部大本营所在地——措森,“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召集高级将领们召开秘密会议,宣布自己已经签发第21号训令――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其主要意图是以“闪电战”方式进攻苏联,快速夺取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两个在政治和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城市,以及矿产丰富的高加索地区,进而全面征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这座小城陷入德苏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

  大半个世纪之后,措森小城依然被浓厚的“纳粹”气息所笼罩。2014年秋季举行的德国萨克森州地方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国家民主党以极微弱的差距没能获得5%的最低得票率,被逐出州议会。极右翼政党的成员看似不多,但它以及其支持的极右团伙造成的社会影响却不容低估。《世界报》等媒体进行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周都有人受到极右分子的暴力侵害。而且,数字并不足以反映极右势力带来的社会影响。正是在小城措森,一个极右的新纳粹团体在一个季度内就集中制造了如下事件:纵火烧毁一栋正在展出犹太人生活图片的房屋;破坏当地一个大屠杀纪念日活动;威胁反右翼活动人士……

  用寂静视角关注战争

  随着摄影术的出现和相关技术的日臻完善,我们可以以图片的形式来见证和记录战争和城市的影像,照相机的诞生正好赶上战争史上局势变化最快的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率先展开,相机及相关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殖民帝国的超大威力武器。照片的内容从直面战争和参战士兵,变得越来越关注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此同时,如《聚焦战争》所述,“战争成为日常新闻的主要话题,许多人投身于这项工作,为那些如饥似渴的新闻机构提供战争素材……为了记录战争,很多摄影师都献出了生命”。摄影师Thomas Jorion并不像前辈们那样怀着满腔热情直奔战场,他镜头一转,重返到战争故地,在广袤静谧的无人之境探寻曾风光一时的人类活动痕迹。

  这位法国摄影师1976年生于柏林,现居巴黎。他专注于城市景观,特别是年久失修的城市废墟及大型建筑摄影多年。残破的日本konbini便利店、托斯卡纳风格的老旧饭店大堂,以及被我们留在记忆角落里的美国戏院,这些经历人类社会建设而后遗弃的建筑,Thomas成功用4x5大画幅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仅采用自然光线,无任何辅助设施,也未经后期制作,捕捉蕴藏在其中的疏离感和诗意,引导人们反思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与人类记忆的关系,以及那些留在我们身后的人与事。

  Thomas后将拍摄过的废墟串联起来,汇集成画册《寂静》。这部作品通过图像在指涉时间流逝上的寓意性作用,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展现了当代废墟美学的新高度。它纵横捭阖,横跨绘画、建筑、摄影、电影等领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超凡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巫鸿认为,“墟”强调人类痕迹的消逝与隐藏,而“迹”则强调人类痕迹的存留和展示。《寂静》同时指向这两个维度,使人遐想。

  唤醒沉睡在这里的灵魂

  电影史上的著名影片《兵临城下》对于广大中国人民尤其年轻人而言并不陌生,影片中,著名英国男演员裘·德洛所饰演的主人公原型则是瓦西里·柴瑟夫——二战时期苏联最出名的狙击手。在约瀚·普拉斯特少校所著的《终极狙击手》 中,有这样的描述“1942年10月为止,德军已经占领了9/10的城市,这时的城市已几乎被炮火轰击成了碎片,就连第三帝国疲惫的士兵们都称之为“老鼠的战争”。双方的战斗人员都在隧道间不停地穿梭,隐蔽于巨大的工业设备和倒塌的公寓建筑的废墟楼板中”。透过Thomas Jorion的镜头,我们仿佛跟着狙击枪的视线摆动,德苏双方血雨腥风的枪林弹雨、苏联在东德营建的大型厂房、已人去楼空的废弃公寓等。

  第三帝国的超级狙击手—— 埃尔温·柯尼格少校, 是德国“ 措森狙击学校”的校长,奉命击杀苏军首席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在柴瑟夫头十天的战斗中,他就已经射杀了40名德军。当他的记录接近100名时,他作为苏联军队中的典范事迹而成为苏联宣传部门的重点。这就不可避免地被柏林方面予以反击。埃尔温·柯尼格少校被派到斯大林格勒来消灭瓦西里。“他们一直等到太阳转到他们后背以后,才又回到这个地方,因为这样狙击镜才不会有反光。柴瑟夫和他的观察员助手举起一个戴着钢盔的假人头。他突然发现在一块钢板之下有一道镜片的耀眼的反光。砰!德国狙击手击碎了假人的头。就在同一时刻,柴瑟夫的枪也响了,但是他击中的却不是假人。对决就这样结束了,德军柯尼格少校,倒地而亡。”

  如我们所知,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的势头每况愈下。终于,战火再次烧到措森,措森是德国国防军参谋部和陆军总参谋部所在地。前苏联资深的军事家、原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把参谋部比喻为军队的“大脑”,套用这一说法,那么德军的“大脑”就在措森了。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崩塌瓦解,在措森小城化作一个缩影。就像这几幅被收入《寂静》中“苏维埃的探求”一章的作品。凌乱的房间、损坏的窗户、岌岌可危的旧墙、斑驳的光影,让我们置身于这座废弃兵营的历史空间里,军官们、战士们的身影历历在目,重现了被人们遗忘的过去。自然光影下的残垣断壁,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时光穿越效果,仿佛是在唤醒沉睡在这空间里的魂灵。

  文:周星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