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国如何扶持社企
- 来源:中国财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大学,基金,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2 15:17
在以东方文化为主的亚洲,社会企业相对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定义、界限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正因如此,亚洲各国在社会企业领域的探索或许对中国更有借鉴价值。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看来,亚洲各地区对于社会企业的支持的共同点是:“通过法规提出相关的理念,建立相关的机构,投资相关的基金,帮助促进一些平台的发展。”
韩国:立法走在前面
在立法层面,“就亚洲地区而言,韩国政府走在了前面”,袁瑞军表示,韩国是坚持要社会企业立法的。2007年,韩国政府通过《社会企业促进法》,并且推出社会企业认证制度及相关支持政策。相关评论称,“自此绝大部分社会企业都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截至2015年6月,韩国社会企业达1300多家,相较于2007年的55家,增长了20多倍。
为什么韩国政府会如此支持社会企业?一个大背景是,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失业、贫困问题非常突出,引起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社会企业逐渐获得政府和市民社会的认可。“社会企业开创阶段风险比较大,所以由政府来支持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相信政府投入会促使社会企业发育更好。”隶属于韩国劳动部门社会企业振兴委员会的崔先生解释道。
日本:民间推力最大
但在日本,首先关注并积极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2000年前后,社会企业的概念进入日本,此后,民间纷纷设立有关社会企业的研究会、支持机构等;但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新动向也持续投以关注。在日本同志社大学助理研究员俞祖成看来,日本政府将社会企业视为新兴产业,并从产业政策的高度实施支援性政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日本社会企业附加产值高达16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3.3%。国内著名公益人徐永光惊呼,“占GDP的规模超过了英国!”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并没有出台有关社会企业的法例和认证制度。对此,俞祖成分析称,日本现有法律框架中,制定新法并非易事,需要多方论证和各方协调,成本非常高。
平衡:好好干活就行
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社会企业本身的政策倡导和支持无疑有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活跃度。支持者认为,政府认证社会企业并给予人员最低工资、基础服务费用、办公场地及专家辅导等方面支持的做法,总体上“推动有功”。但民间担忧的是,如果政府从法律政策层面对社会企业做出相关规定,比如设定社会企业认证标准,会不会反而有所限制?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胡哲生颇有担忧,社会企业是人性的问题,不是法律规范的问题,“请政府千万不要认证!”
对此,袁瑞军也有类似观点,“认证不是采取强制,我们现在比较主张民间认证。”
双方难以达成共识。唯一的平衡点,或许如徐永光所言,“不要考虑社会企业认证了,不要去想拿到什么政策,免不免税?分不分利润?这些都不重要,好好干活就行了。”
文-本刊实习记者 罗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