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彬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李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0 09:23
有人说,学术随笔实在不是谁都能写的,能列入其位的无外乎大师、作家、诗人以及学者四类。事实上,身份之隔尽可睥睨,其说法隐隐指向的无非是此种学术言说方式所需的功力与格调。
深邃如山中幽潭,轻灵似空谷跫音,纵情旷达而有度,理喻谨饬而不羁,好的学术随笔往往广博而不松散,晓畅而不寡淡,庄谐并作,不拘格套,犹如挥墨者胸臆间岚气流转的凝萃,亦如有心人落英缤纷中掇拾纳敛的气象。诚如上,清华大学李彬教授所著的随笔文集《新闻与社会的交响》,便是这样一本奇巧浸蘸的佳作。
作为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李彬教授以淹博多学、才望高雅为人所敬识。其早年对传播学尤其是批判学派浸染较深,后于学术盛年之时转而专注新闻史学,并以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历史之变迁为其主要旨趣。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穷究义理的高头讲章,李彬的文字从无佶屈聱牙的生涩之感,反而每每予人含英咀华的酣畅愉悦,其文深入浅出,其势举重若轻,往往将学问轻松点化于诗意之间。此本被其自述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私人叙事”的著作,更是将他平生治学的诗意之境做了相当集中的呈现。
此书辑录了李彬在清华园读书、教书、著书之余的部分随笔,分别由游记、演说、序跋、书信、杂感等五种文类构成,汲作者素喜雅乐之兴将其命名为“屐履清音”、“演说奏鸣”、“著述心弦”、“飞鸿回旋”、“学堂余韵”、“学问八阙”共六个部分,故汇而有“交响”之谓。
李彬的学术情怀,在大的方向上着意于“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用他的话说;“我们缺的恰恰是对现实问题的严肃思考和认真应对,特别是将‘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识与创造。中国的问题还是需立足中国的实际,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真想为天下人谋福利,就得从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设法解决问题。”中国的立场、人民的感情、主流的意识,这是他贯彻始终的视角与思路,也让这本书奏起的都是黄钟大吕的浩然之音。而这一点,在几篇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的“演说奏鸣”(学术演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凭着学者的良心与自觉以及知识分子独有的批判和反思,李彬对当下中国的学术取向、文化意识与思想现状有着积极的观察与深刻的考量。正如他在其中一篇演说中所谈到的,“如何看待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包括新闻事业的变迁,既涉及事实判断,又关乎价值判断,既涉及学术取向,又关乎政治取向,既涉及宏大叙事,又关乎私人叙事”。而透过其流畅的文字与律动的思维,无论是宏观而论还是具体而微,作者那份恭持“温情与敬意”的历史心态与尊重“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家国情怀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大气之象。
与“演说奏鸣”所彰显的理性与批判相比,“著述心弦”则在作者发乎真情、娓娓而叙的文字中绘下了其学术追求的“光荣与梦想”。此间收录的文章均来自于李彬部分著述的前言或后记,虽则并非高谈阔论,但犹如嘈切错弹,玉盘珠落,无论是“天命幽幽,大道之行”的玄思,还是“正本清源”、“弘扬理想”的旨归,自成一体,文辞风雅,诗意油然,读来饶有趣味。
而李彬与学生、友人的信札集纳,则无疑是全书中最为精巧生动的部分,这一百三十八篇短章或谈学术,或品世事,或论书籍,及至人生、专业、逸兴、山河,天南地北囊括甚广。李彬的文字玲珑隽永、意味深长,甚至一则一段都似有耳畔叮咛抑或促膝谈心的对话感。而最为难得的是,其虽大多为即兴之作,却无一不落笔成趣,即成华章,涓涓细流汇致江河,俨然一派清通博雅之气。但举一例:
当年敝衣褴衫,生活清贫,于乡野天籁之间,偶然听到飘过的一段“音韵”,即使五音不全,断断续续,也每每使人长歌当哭,锥心刺骨。如今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于包间雅座,却昏昏然、木木然,心如古井,波澜不惊。……确实,社会越来越“发达”,技术越来越“先进”,音响越来越“高级”,但“音”乐和神“韵”也越来越远逝。这同所谈“古今之学”及其命运,岂不若何一契:研究经费越来越充裕,研究手段越来越现代,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可学问的“心音”和“神韵”越来越消散,似乎只见汹涌澎湃、此起彼伏、你争我夺的“学术话语”,所谓“一堆声音”——呕哑嘲哳,但为稻粱。
或再如:
人生的意义及美感,远不止于所谓开心,诸如悲伤、忧愁、伤感、寂寞、孤独、惆怅、哀怨、凄凉、幽怨等,都远比所谓开心更意味深长。至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以及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极少是为开心而作的。至于四渡赤水、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打败美帝野心狼等,也远不是所谓开心就能包容的,而其中的人生意味又是多么饱满,多么丰盈啊!
类似这样的意境及文字在书中尽可信手拈来,不一而足。这种翩跹而至的韵律与诗意,以及难以掩蔽的才情与理趣在其学术游记、学术杂感、学术讲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事实上,所谓学问,并非都得深沟高垒,所谓传道授业也并非只能正襟危坐,倘若我们能理解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那句“人诗意地栖居……”便也能谙达李彬通过文字将学问与诗意融通的真正意义。
当然,所谓诗意并非仅指语言或者表达的方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与使命。正如李彬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中所言:“语言绝不只涉及表达问题,也绝不只充当交流工具。极而言之,语言与生命同构,语言同存在同构,语言的状态实际上标志着生命和存在的状态。”换言之,诗意的学问是满含生命力与灵性的系统知识,而学问的诗意即是这种生命力与灵性的存在方式。
上品的学问一定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永远带着细腻的观感、灵敏的触觉、健康的张力、睿智的想象来认识与改造这个世界。而这种观感、触觉、张力与想象便是灵魂,便是诗意,便是与深邃、通达、博学、勤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治学之径。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李彬用另一种浪漫的方式所表达的学术生命、学术信仰与学术精神。
海德格尔曾说过,“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经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的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一个转折是否以及何以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诗意有如人性,我们接近它了,便也就接近了自己,而这种对于人性的关怀与探究,不正是古往今来天下学人追求的境界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简直、唯美,典雅、大气,这是灵魂的声音,也是学问的诗意。
(李彬:《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深邃如山中幽潭,轻灵似空谷跫音,纵情旷达而有度,理喻谨饬而不羁,好的学术随笔往往广博而不松散,晓畅而不寡淡,庄谐并作,不拘格套,犹如挥墨者胸臆间岚气流转的凝萃,亦如有心人落英缤纷中掇拾纳敛的气象。诚如上,清华大学李彬教授所著的随笔文集《新闻与社会的交响》,便是这样一本奇巧浸蘸的佳作。
作为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李彬教授以淹博多学、才望高雅为人所敬识。其早年对传播学尤其是批判学派浸染较深,后于学术盛年之时转而专注新闻史学,并以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历史之变迁为其主要旨趣。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穷究义理的高头讲章,李彬的文字从无佶屈聱牙的生涩之感,反而每每予人含英咀华的酣畅愉悦,其文深入浅出,其势举重若轻,往往将学问轻松点化于诗意之间。此本被其自述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私人叙事”的著作,更是将他平生治学的诗意之境做了相当集中的呈现。
此书辑录了李彬在清华园读书、教书、著书之余的部分随笔,分别由游记、演说、序跋、书信、杂感等五种文类构成,汲作者素喜雅乐之兴将其命名为“屐履清音”、“演说奏鸣”、“著述心弦”、“飞鸿回旋”、“学堂余韵”、“学问八阙”共六个部分,故汇而有“交响”之谓。
李彬的学术情怀,在大的方向上着意于“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用他的话说;“我们缺的恰恰是对现实问题的严肃思考和认真应对,特别是将‘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识与创造。中国的问题还是需立足中国的实际,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真想为天下人谋福利,就得从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设法解决问题。”中国的立场、人民的感情、主流的意识,这是他贯彻始终的视角与思路,也让这本书奏起的都是黄钟大吕的浩然之音。而这一点,在几篇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的“演说奏鸣”(学术演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凭着学者的良心与自觉以及知识分子独有的批判和反思,李彬对当下中国的学术取向、文化意识与思想现状有着积极的观察与深刻的考量。正如他在其中一篇演说中所谈到的,“如何看待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包括新闻事业的变迁,既涉及事实判断,又关乎价值判断,既涉及学术取向,又关乎政治取向,既涉及宏大叙事,又关乎私人叙事”。而透过其流畅的文字与律动的思维,无论是宏观而论还是具体而微,作者那份恭持“温情与敬意”的历史心态与尊重“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家国情怀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大气之象。
与“演说奏鸣”所彰显的理性与批判相比,“著述心弦”则在作者发乎真情、娓娓而叙的文字中绘下了其学术追求的“光荣与梦想”。此间收录的文章均来自于李彬部分著述的前言或后记,虽则并非高谈阔论,但犹如嘈切错弹,玉盘珠落,无论是“天命幽幽,大道之行”的玄思,还是“正本清源”、“弘扬理想”的旨归,自成一体,文辞风雅,诗意油然,读来饶有趣味。
而李彬与学生、友人的信札集纳,则无疑是全书中最为精巧生动的部分,这一百三十八篇短章或谈学术,或品世事,或论书籍,及至人生、专业、逸兴、山河,天南地北囊括甚广。李彬的文字玲珑隽永、意味深长,甚至一则一段都似有耳畔叮咛抑或促膝谈心的对话感。而最为难得的是,其虽大多为即兴之作,却无一不落笔成趣,即成华章,涓涓细流汇致江河,俨然一派清通博雅之气。但举一例:
当年敝衣褴衫,生活清贫,于乡野天籁之间,偶然听到飘过的一段“音韵”,即使五音不全,断断续续,也每每使人长歌当哭,锥心刺骨。如今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于包间雅座,却昏昏然、木木然,心如古井,波澜不惊。……确实,社会越来越“发达”,技术越来越“先进”,音响越来越“高级”,但“音”乐和神“韵”也越来越远逝。这同所谈“古今之学”及其命运,岂不若何一契:研究经费越来越充裕,研究手段越来越现代,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可学问的“心音”和“神韵”越来越消散,似乎只见汹涌澎湃、此起彼伏、你争我夺的“学术话语”,所谓“一堆声音”——呕哑嘲哳,但为稻粱。
或再如:
人生的意义及美感,远不止于所谓开心,诸如悲伤、忧愁、伤感、寂寞、孤独、惆怅、哀怨、凄凉、幽怨等,都远比所谓开心更意味深长。至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以及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极少是为开心而作的。至于四渡赤水、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打败美帝野心狼等,也远不是所谓开心就能包容的,而其中的人生意味又是多么饱满,多么丰盈啊!
类似这样的意境及文字在书中尽可信手拈来,不一而足。这种翩跹而至的韵律与诗意,以及难以掩蔽的才情与理趣在其学术游记、学术杂感、学术讲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事实上,所谓学问,并非都得深沟高垒,所谓传道授业也并非只能正襟危坐,倘若我们能理解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那句“人诗意地栖居……”便也能谙达李彬通过文字将学问与诗意融通的真正意义。
当然,所谓诗意并非仅指语言或者表达的方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与使命。正如李彬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中所言:“语言绝不只涉及表达问题,也绝不只充当交流工具。极而言之,语言与生命同构,语言同存在同构,语言的状态实际上标志着生命和存在的状态。”换言之,诗意的学问是满含生命力与灵性的系统知识,而学问的诗意即是这种生命力与灵性的存在方式。
上品的学问一定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永远带着细腻的观感、灵敏的触觉、健康的张力、睿智的想象来认识与改造这个世界。而这种观感、触觉、张力与想象便是灵魂,便是诗意,便是与深邃、通达、博学、勤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治学之径。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李彬用另一种浪漫的方式所表达的学术生命、学术信仰与学术精神。
海德格尔曾说过,“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经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的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一个转折是否以及何以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诗意有如人性,我们接近它了,便也就接近了自己,而这种对于人性的关怀与探究,不正是古往今来天下学人追求的境界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简直、唯美,典雅、大气,这是灵魂的声音,也是学问的诗意。
(李彬:《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