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诗玲:英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蓝诗玲,鸦片战争
  • 发布时间:2015-09-23 09:23

  今天,大多数英国人对自己国家过去的殖民行径感到非常尴尬,有太多令人震惊的帝国扩张活动令我们感到羞耻,但是,与其他那些殖民罪行相比,英国帝国主义有一件不可告人的丑事易于被视而不见,这就是鸦片。

  在我看来,英国一直竭尽全力忘记它与中国打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事实,在英国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上碰不到鸦片战争的内容是十分可能的。英国对于这两次战争的健忘症早就开始了,英国从事毒品贸易的那些历史痕迹在伦敦也被有意忽视了。

  ——蓝诗玲

  2011年,蓝诗玲的《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的涅槃》(一下简称《鸦片战争》)在香港首发,她说:“我写这本书有两个目的。其一,我希望将英国读者从他们对自己国家充满鸦片的历史的健忘症中唤醒。其二,我还想描述这场战争纷繁复杂的某些方面。我使用的很多英文原始资料是由维多利亚时代参与这场战争的英国军人撰写的,他们是把它纯粹当成一场军事行动来记述的。

  与中文的美丽邂逅

  蓝诗玲生于197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获现当代中国文学博士,曾在剑桥大学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学,现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她是西方汉学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与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一起,可谓英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双子星座”。

  她曾成功地将鲁迅、张爱玲等中国作家送入西方文艺界门槛甚高的“企鹅经典”。除了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之外,蓝诗玲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史、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出版《文化资本的政治: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求》和《长城:中国与世界关系3000年》等专著。

  蓝诗玲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她在英国乡村长大,父母是高中老师。读高中时,她学的都是欧洲语言,在读大学之前,对于中国完全没有印象。她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的大学里大部分学生学的东方语言是日语。

  爱上中文,用她的话说,是个美丽的偶然。那时她还是剑桥中文系本科的女生。大一那年圣诞前夕,她在家看电影《007》,有一集讲詹姆斯·邦德到了日本,当被问到他是怎么学习日语这些东方语言的,邦德回答说:“我在剑桥就学了!”这使蓝诗玲大受震动。她和神奇的007邦德终于有共同点了,那就是在剑桥学东方语言!这种偶像的力量使她对中文的兴趣大增。之后,她的中文课老师给她起了个很有诗意的中文名字“蓝诗玲”。1998年本科毕业后,蓝诗玲到了南京大学交换学习一学期,从此就与中国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中国作家的作品,每个作家的作品都能满足我对文学的不同需求:鲁迅爱国的焦虑,对知识分子尖锐的批判,对生活的强烈干预;张爱玲笔下动人的爱情故事;韩少功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谈论严肃的生活话题……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的丰富性介绍给英语读者,通过文字背后的故事体验另外一个民族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趣。”

  蓝诗玲说,尽管近来西方媒体对中国多有关注,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但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不易接受,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她说,“你若到剑桥这个大学城浏览其最好的学术书店,就会发现中国文学古今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而已,其长度不足一米。”

  在蓝诗玲看来,虽然中国文学要在英语出版中取得一席之地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只是一个时间和投资问题。

  她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西方特别想了解当代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企鹅出版社等西方一些大的出版集团纷纷瞄准中国,出版发行了一系列中国文学方面的图书,这些出版社或许能够将中国文学作品推向母语为英语的文学界的主流。

  与鸦片战争之间的渊源

  1997年,香港回归不久,22岁的蓝诗玲到南京大学做一学期的交换生。

  在这期间,她去过几次中山陵。莽莽青山,一级级的台阶,通往高处孙中山的灵柩。回国后她看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书,让他对中山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回首起来最意味深长的一件事是:在南京,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的地方,蓝诗玲观看了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

  这个片子为配合香港回归而拍、“号称有史以来中国制作最昂贵”。影片里全是脸谱化的形象--残忍阴险好色的帝国主义者,以及正义的、英勇抗战的中国人,把近代中国的屈辱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在南京大学的课堂上,她的历史教授执意提醒这位英国公民--她的祖国曾在中国为毒品而打仗,这是一段极不道德的过去。

  她还参观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一件件展品,一个个标题,使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的委屈和愤怒。

  然而过去这么些年,这一切,仍使她震惊。“中国因战争承受了巨大创伤”,而此前,她对此一无所知。她说:“那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当代中国与其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前,她仅仅是在英国选择学习中文后,上过一节论及鸦片战争的课,在整个小学到大学,她对此一无所知。对她的国家而言,在帝国向全球狂飚突进的背景下,一百多年前与东方古国的这场冲突,相对于英国对印度或非洲的剥削,只是一个小插曲。

  从那时起,蓝诗玲就决定探寻与还原一个尽量真实全面的鸦片战争,她开始重新整理卷帙浩繁的中英文史料。

  蓝诗玲精通英汉双语,可自如研究双方档案及两国史家的过往著作,这使她独具旁人少有的天然优势,能够同时从中英各自的视角出发,重审此战。《鸦片战争》的写作始自2007年,止于2010年。她先在中国钻研,甚至在北京旁听了一场高中历史课,记下同学们对中国落后挨打的激昂评论,而后回国,在多家英国图书馆内进行更多研究。

  2011年7月,距离她在中国的震动过去14年后,她的新书《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在香港首发,她说这是最适合的首发地点。她强调:“我并不想为英国翻案。”“有的英国人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以文明和自由贸易为目的,我不同意,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鸦片。在研究中,我经常为我的前辈感到羞耻,我不认可他们的行为。”

  中国是个矛盾的国家

  在为写作《鸦片战争》做调查采访时,蓝诗玲发现中国人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对我来讲,中国是非常矛盾的地方,这里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比英国国内多得多,同时,中国在很多方面对外来世界的态度又比英国更加开放。

  在中国的大学里,能讲一口熟练英文的人并不少见,但在英国,即使是牛津、剑桥这样的一流学校,绝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完全不会中文,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翻译的外文书籍在英国每年的出版物中只占2%,这一数据包括所有语种,而中国市场每年翻译的外文书则不计其数。”

  同时,很多“愤青”会在星巴克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跟她大骂万恶的帝国主义。有一次,甚至有人扬言要带着军队打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把原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抢回来,而采访一结束,对方又开始向她咨询如何申请去伦敦留学。

  “中国人很国际化,很实用主义。”她把这种现象称为“Oddhybrid”(奇怪的混血儿)。她援引一项美国的政治科学的研究结果,从心理学上看,中国人接受矛盾的能力要比美国人强,因此也更灵活。

  与以往的学者不同,蓝诗玲不希望给“鸦片战争”附上太多政治色彩,而试图从历史本身的面貌来还原人物和背景。她曾说,在中国课本中,“鸦片战争”被反复提及,而英国中学教科书却往往对这一历史事件“只字不提”。甚至英国人经常把“鸦片战争(TheOpiumWar)”称为“英中战争(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而蓝诗玲认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驻华商务总督查理·义律向英国鸦片商人承诺英国政府会补偿他们的损失,促使英国发动战争。事实上,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大原因还是英国担心清政府打击鸦片走私。众所周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中英条约迫使清政府令鸦片贸易合法化。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鸦片都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因此,“鸦片战争”这个称呼最为准确。

  也有人怀疑身为英国人,蓝诗玲能否客观描写这场战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她说,“虽然身为一个英国人,但我并没有感到任何利益冲突,去为我的祖先辩护。现在没有人会尝试为维多利亚王朝咄咄逼人的不公正辩护。此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宽恕帝国主义施加给东亚的种族主义。”

  此外,鸦片战争在中国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也产生了许多相关著作,那蓝诗玲的书除了其本身是一个英国人以外,还能带来哪些亮点呢?

  “如果说我为现有研究“补充”了什么,那就是我用英文重新整理了中英文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我从中、英两国视角对鸦片战争进行历史叙事,并强调两国对此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我也想重点研究鸦片战争对后世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因为历史记忆的偏差已对175年的中英关系产生影响。”

  以史观今

  蓝诗玲认为,鸦片战争爆发前,双方本有许多机会避免事态升级,却一再做出错误决定,终令战争爆发,人民涂炭。更重要的是,蓝诗玲希望通过还原这场冲突,让大家能重新去理解东方大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也借此再次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直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的“文明冲突”。

  “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你会发现,非常明显的,大不列颠不愿意或者说是没有能够做到去了解中国这个地方,才导致敌意。战前50年时间里,英国人,美国人以及欧洲人对中国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西方国家希望中国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以及新近制定的国际准则行事。然而,中国却有着自己的安全考量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规则。正是西方这种日益增长不愿向其他世界规则妥协的态度,导致了鸦片战争以及接下来一系列战争的爆发。

  你看,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西方人仍然用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尽管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国际化,但它仍然拥有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蓝诗玲说。

  如今英国衰落,中国崛起,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得到的香港也亦重归中国。但她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摩擦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导致紧张局势与冲突。“我认为许多人对鸦片战争并无足够了解。”她说,“我认为,如果你现在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对鸦片战争和其他类似事件刻骨铭心,那就很难理解中国和欧洲、美国之间一次又一次爆发的紧张态势。”

  因此,要理解今天中国与西方麻烦不断的关系——这是当今地缘政治中最为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西方读者就必须要明白中国是怎样记忆鸦片战争的,以及英国在双方冲突中的表现。

  文/青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