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重生的徕卡Ⅲ b旁轴相机

  • 来源:照相机
  • 关键字:徕卡相机,设计,上海
  • 发布时间:2015-09-29 09:19

  上海,还真是个“海”,平静靓丽。但是,从1966年至1976年9月的这10年中,它却成了恶浪滔天的苦海。1968年,我刚满18岁,幸运地被分配到一家颇有名气的国营大厂,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我的父亲是个普通的高级知识分子,却被戴上了“三名三高分子”的帽子。家被抄,就连父亲最钟爱的日本玛米亚6型相机也被造反派们充公了,我稚嫩的心像被插上一刀。

  1969年的一天,我最崇拜的洪伯叫人传话,要我赶紧去他家。洪伯最大的嗜好是把玩各种徕卡相机,共同的摄影爱好,使我们之间有了忘年之谊。还记得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踏进洪家大门,洪伯就紧紧拉住我的手:“侬晓得伐(你知道吗),最近上海各家旧货店突然冒出来交关好么事(东西),还有老相机,39mm螺口的徕卡相机顶多,有种附件连我也呒没(没有)看到过,价钿(价格)勿晓得要比我年轻辰光(时候)强忒(便宜)多少了,我估计在是(全是)抄家抄来格!侬勿要错过机会。”徕卡!我买得起它吗?洪伯一席话,使我方寸大乱。再没心思“干革命”了!每天一下班就跑旧货店,“淘徕卡”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协群、淮国旧、南国旧……为了实现徕卡之梦,我踏遍了上海所有旧货店的门坎。我是个进厂不久的学徒工,月薪17.84元,那些“抄来”的徕卡相机至少也要100来块。到哪里去弄这笔钱呢?父亲见我魂丢了,神也走了,塞给我200元:“去买吧!家里的日本机子被抄走,补上一台德国货也好。”真是知子莫如父。父亲的工资暂时还未被“割”,倘若在文革以前,他出手绝对不会如此大方!我混了一天病假,直奔协群旧货店,花了160元买下一台成色相当不错的徕卡Ⅲ b旁轴相机,附Summar 50mm F2标头(后来嫌镜头不够锐利而转手,仅留机身和原配皮袋)。可是,到手的徕卡却是个“死机”,快门不动,帘布开裂。我又直扑冠龙修理部,交了5元修理费,老师傅替徕卡Ⅲ b换上国产58-Ⅱ型相机的帘布,彻底清洗、加油,终于使它恢复了青春和活力。我的梦圆了,兴奋之余,内心却感到一丝凄惶。这台Ⅲ b相机,不知是从哪家抄来被押送旧货店的!我家的那台120折叠式玛米亚相机今安在?

  父亲见到劫后重生的徕卡Ⅲ b,比我还高兴,说是借我之手还了他年轻时候的愿。他又掏出一笔钱来:“徕卡相机还有不少好玩的附件,你再去选几样吧,成色一定要新!”在洪伯指导下,我花了240元买下Elmar 35mm F3.5未镀膜广角镜头,120元拿下Elmar 90mm F4镀膜人像镜头,40元购得徕兹反形万能取景器,100元淘得徕兹正型万能取景器,30元到手徕兹自拍器,50元偶获徕兹8件套翻拍装置,10元轻取徕兹快门线,8元擒得徕兹1号黄滤镜……徕卡Ⅲ b相机及其附件好看又好玩,仿佛给我苍白的灵魂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报出徕兹产品及其价格,是为了追溯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我和我的同时代的朋友们在苦中作乐中所度过的青春年华;也是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晓得,当年的“抄家物资”究竟意味着什么!

  1913年,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在公司老板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的策划下,发明了第一台Ur-Leica原型机,但在设计和使用上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只能算是样机而无法进入市场。1925年,徕兹公司首次正式向市场推出由巴纳克设计成功并批量生产的35mm徕卡Ⅰ型旁轴相机,风靡世界。现将早期徕卡相机的几个重要阶段简述如下:

  1930年:生产出多款可互换的定焦镜头;

  1932年:推出连动测距功能,始用于徕卡Ⅱ型相机;

  1933年:推出1秒慢门功能,始用于徕卡Ⅲ型相机;

  1935年:推出1/1000秒高速快门,始用于徕卡Ⅲ a型相机。

  从徕卡相机的机械结构上讲,巴纳克推崇简约主义,他的设计理念是“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同德国其他厂家如福伦达、蔡司伊康等公司所生产的同类相机相比,徕卡旁轴相机在外观、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显得更为简单、合理、耐用,在实际摄影时它的故障率极低。

  徕卡Ⅲ b是德国徕兹公司于1938~1946年生产的35mm旁轴相机,序号为240001~355000的Ⅲ b,总产量为32000台,原装镜头是Summar 50mm F2,机身由上下两个壳体拼装而成。据行家说,该机型的拼装机壳比后来的徕卡Ⅲ c整体机壳更为合理。但从使用功能上来讲,没有Ⅲ c相机方便。

  徕卡Ⅲ b相机长34mm,高68mm,厚30mm,重550克(附Elmar 35mm F3.5广角镜头)。该机采用双影重叠对焦,配置布帘焦平快门,快门速度为1~1/1000秒,设有Z门、T门,左右两侧呈圆弧形。

  从相机正面看,在机身的下壳体上,镜头左上方位置,装有慢门调速钮,调速钮通过螺钉同其底下刻有速度值的斜面圆盘组合成一体。慢速值范围为:1~1/20秒5档速度以及T(T门),设置慢门速度,只要转动调速钮,将圆盘上的慢速值对准最底下圆环上的黑色箭头标记即可。

  从相机背后看,上壳体的左端有两个视窗,左面的是对焦窗,右面的是取景窗。

  从机顶上方朝下看,下壳体的顶面左端是倒片钮,它的底下装有带手柄的视差调整片,扳动调整片即可调整视差。

  上壳体顶面上刻有四行黑色字母:Leica;D.R.P;Ernst Leitz;Wetzlar。最后两行字母的右侧是附件插座,插座上方刻有相机编号:No.242580。上壳体右端装有快门调速盘,调速盘的平面四周边缘刻有1/20~1/1000秒8档速度值以及Z(Z门)。

  设快速值时,只要拔起该调速盘并将它旋转到相应位置,将所需快速值对准左侧的黑色箭头标记即可。无论在下壳体上设置慢速值或在上壳体顶上设置快速值之前,必须先完成“卷片”。设置慢速值时,必须先将快速值置于1/20秒。反之,设置快速值时,必须先将慢速值置于1/20秒。若将快门速度设定为1/20秒,则必须将慢速值与快速值同时置于1/20秒,也就是将慢门和快门调速盘上的数值20都对准各自的黑色箭头标记,否则相机必出故障。

  下壳体的右端是卷片钮,卷片钮底下是过片计数盘。计数盘上有过片刻度和数字,可按需旋转计数盘,将相应刻度值对准下壳体面上的黑色箭头标记。卷片钮左下侧是快门释放钮,左上侧是倒片启动/复位切换手柄。拍完胶卷,倒片时应将该手柄按箭头方向推到R位置。倒片完成后,再将手柄复位。

  从相机底盖方向看,左端装有弧形的折迭式锁紧/解锁手柄。逆时针方向旋转该手柄可开启底盖,反之则锁紧底盖。打开底盖,机内装有涂黑漆的铜质片轴。装片时,先将片头插入片轴上的片夹,然后再将胶卷盒和片轴连同胶片一起插入相机片槽,片槽间隙很小,操作时应小心。徕卡M39螺口的“小开门”相机(例如Ⅲ b、Ⅲ c、Ⅲ f等旁轴相机)各部件的配合精度很高,尽可放心使用。徕卡Ⅲ b相机上的饰皮不是新式贴皮,而是压铸成形,因此在过于干燥的条件下易于爆裂而破相。

  1958年,仿造徕卡Ⅲ b的国产相机58-Ⅰ型上市,样子和结构几乎与Ⅲ b一模一样,后来再推出58-Ⅰ型的改进型58-Ⅱ型相机,将双视窗改为单视窗。国产机在材质、功能、工艺设计和加工精度等方面对照徕卡Ⅲ b,相去甚远。58-Ⅰ型、58-Ⅱ型以及同类国产相机的最大问题是“轧片”而导致“死机”,最后只得下马停产。而现在这类35mm国产徕卡竟然身价不菲,已被列入“收藏”之列。

  徕卡Ⅲ b相机确实好玩,因为它有五花八门的徕兹附件。当年淘来的那些徕兹附件中,最好玩的就数8件一套的徕兹翻拍装置了。该装置专用于Elma r 35mm F3.5广角镜头,它包括:翻拍倍率分别为1:1.5、1:2、1:3(底片面积与被摄面积之比)的接圈3件;定位支架5件套,其中有可按以上3档倍率要求来调整伸缩长度的4根定位撑脚以及圆周上刻有倍率数值,与数值相对应的底面上有安装撑脚的螺孔的套筒,套筒内孔用来安装和固定相机上的Elmar 35mm F3.5广角镜头。套筒底面上有12个安装撑脚的螺孔,每4个螺孔为1组。3组螺孔的角度与3个翻拍倍率相对应。操作时,可按倍率要求,将撑脚装在相应螺孔中。4根撑脚上分别有3档伸缩长度,可按倍率要求来调整撑脚上相应的伸缩长度,以确定翻拍范围。使用时,先将所需倍率的接圈拧到机身上,再将镜头拧到接圈上,最后将镜头固定在套筒内,用套筒上的锁紧螺钉锁定镜头。翻拍时,还应调整好机身与被摄面的平行度。用于Elmar标准镜头的各种翻拍装置,见过不少,而我淘来的这套专用于Elmar 35mmF3.5广角镜头的徕兹翻拍装置,至今还未见过第二套,可见它的稀缺性。它的做工、喷镀、材质超一流,设计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徕兹镀铬反形万能取景器适用于35~135mm范围内的6款定焦镜头。所谓“反形”,是指目镜里所见映像是左右相反的。镀铬和喷黑漆的徕兹正形万能取景器中所示映像是正形的。它的定焦范围同反形取景器相比,少了1档105mm;以85mm取代了反形取景器上的73mm,因此正形取景器共有5档定焦范围。

  徕兹自拍器小巧玲珑,做工考究。使用时,直接将它下端的螺纹套筒拧到相机快门按钮的外螺纹上,按黑色箭头方向旋转定时圆盘,而后朝上拔起顶部启动钮,即可按时滞要求释放快门。

  35mm徕卡Ⅲ b相机从1938年出生算起,至今已有77个年头。它从德国飘到上海,不知经过了多少双手。它历经坎坷,见证了上海苦难的10年。1969年,徕卡Ⅲ b相机归我所有。40多年来,它一直是我精神上的寄托,从未离开过我。

  图 文|蒋 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