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全:输在当下,赢在未来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杨德全,改革开放
  • 发布时间:2015-10-23 17:20

  “人生就像漂流,有人顺流而下,就要有人逆流而上,但无论顺流逆流,山是山,水是水。”这是杨德全的人生感悟。

  杨德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也是较早与政府、国企合作的民营企业家之一。他的人生与其经营的红河谷漂流一样,经历了时代的跌宕起伏,险滩、激流、暗礁……

  他曾经商受骗一度自杀,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可他都活过来了。虽有惊无险,但那种惊心动魄,没有多少人能挺过来。

  遭“绑架”去“漂流”

  杨德全,1958年出生,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人,农民出身,当过兵。身上有着农民的倔强、军人的胆识、商人的机敏。改革开放后,创办过运输公司、木材加工厂,开过金矿,之后专营草炭土,生意遍布内地、香港以及日本、韩国。他最津津乐道的是,香港迪士尼也是自己的客户之一。

  在商界,他被称为“草炭土大王”,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辽宁十大经济人物。那段时光,是杨德全最轻松、最快乐的时期。

  杨德全的人生注定不会那么平淡。一次热心的帮忙牵线,竟让他戏剧性的参与了红河开发。实际上,他是被“绑架”的。

  2003年,红河谷漂流成为清原县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当时的杨德全名声在外,热心肠、好面子、讲义气,生意往来遍布全国。于是清原县政府主要领导找到杨德全,希望他说服中国铁路对外服务北京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公司”)投资500万元,以启动红河谷漂流项目。杨德全觉得能为自己家乡引进旅游投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也是造福于民的好事,当即就允诺下来。

  当杨德全利用自己的人脉促成这桩投资时,清原县政府却反悔了。县政府找到了出价更高的投资者,要把“北京公司”踢出局,这让杨德全无比愤懑。

  后来,当初承诺投资更高的企业单方毁约,不再参与红河谷漂流项目。面对尴尬的局面,县政府又找到杨德全,希望他再次说服“北京公司”投资。

  尽管当时杨德全对政府的做法颇为不满,但是碍于面子,杨德全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本来这个项目并不被对方看好,加之政府失信过一次,“北京公司”自然不可能马上与其“重修旧好”。对方第一句话就是:“老杨,500万的投资,你投多少钱?”对方的意思是:我们不相信当地政府,只信你老杨,你要是敢投资我们才敢做。

  想给政府争面子,也有自己爱面子的成分,一冲动,杨德全说:“你让我投多少,我就投多少。”

  从北京回来后,家人埋怨他不该拿钱“打水漂”,家里的钱这辈子够花了,不要冒险了。杨德全也有些后悔,可是当着县领导的面答应投资了,怎么好反悔?

  最终,“北京公司”投资155万元,杨德全投资345万元。两方与县政府签订了《清原红河峡谷旅游资源开发协议》,政府投建路、桥、水库等配套基础设施,并与景区税后利润五五分成。

  就这样,杨德全阴差阳错成为了红河谷漂流项目的股东。没想到的是,这情深义重的一投,让他踏上了与漂流一样的跌宕人生,劳心费力,疾病缠身,负债累累。

  红河火了,危机来了

  2003年底,杨德全结束了效益可观的草炭土生意,搁置下上千万的厂房、生产设备和半成品,一心扎进红河谷,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红河峡谷属长白山余脉、龙岗山支脉,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内,距清原县城23公里,距抚顺市区90公里。谷内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奇峰兀立,崖壁排空。

  那时,这里是少有人烟的“无人区”。项目开工时,正值寒冬腊月,清原零下32度,积雪半米深,冰比石头硬。经过5个月的艰苦施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河道清理,漫水桥修建,起点、尾点基本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工程,固定资产投资446万元。

  2004年7月8日,红河谷漂流景区终于如期剪彩。而开业当天,杨德全却瘫倒在尾点的休息室里。巨大的精力、体力透支,他突发脑血栓,医院诊断为后脑大面积血堵塞,病情严重。被转到北京天坛医院后,一位资深老教授说:“这人病得太重了,你们准备后事吧。”

  后来,杨德全竟然奇迹般恢复了。他说:“我不能走,我的使命没有完成。“辛苦没有白费。2004年红河谷漂流景区试运行77天,接待游客2.4万人,营业收入达234万元,与省内55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躺在病床上的杨德全欣慰地笑了。

  杨德全毕竟没有做过漂流,毫无经验可谈,经营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当他大病还未痊愈时,就接到了7个行政执法部门提出的37项整改意见。

  根据整改意见,结合景区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杨德全决定投资改扩建基础设施。这等于把当年的利润投入到下一年的工程上,其他股东当年无法拿到分红,于是拒绝改扩建工程。杨德全不能容忍景区内已经发现的安全隐患,与合作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维持现状,坐享股东收益;要么自己想办法加大投资,使景区有一个质的飞跃。

  杨德全选择了后者,他力排众议决定投入400万元进行二期建设。为此在董事会中他成为少数派,开始以各种理由削减他的股权,股份从59.33%,被削减到24.75%。更糟的是,这个时期县领导也对他产生了误解。夹缝中求生存,两头受夹板气,他内心苦闷到了极点。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2005年的”8·13“洪灾,致景区部分基础设施被冲毁,山体滑坡9处,河内淤沙4万立方米。在杨德全带领下,仅用9天时间完成自救、恢复营运,还向政府捐款10万元支授全县抗灾自救。

  即便这样,2005年当年接待游客6万人,综合收入580万元;2006年又翻一番,接待游客13万人,综合收入1400万元。

  红河谷漂流”火了“,杨德全的危机又来了。

  2007年4月,合作方代表再次召开股东会,又一次强行稀释他的股权、削弱他的权力。”3年过去了,红河谷火了,我却成了配角。“杨德全伤心地说。

  一想到景区的安全隐患,杨德全眼前就浮现出安全事故的恐怖场景,但他此时却无能为力,靠一支接一支的烟来排解苦闷。

  按照当时日接待3000人的设计能力,年收入3000万元,杨德全作为股东每年可以分到几百万。

  但是超出预期的客流也暴露出景区接待功能的不足,红河谷漂流要想安全运营,必须再次扩建,杨德全只好从家里又拿出166万元用于建设第二停车场和第二码头。

  然而,更多的麻烦还在等着他。

  由于矛盾没有化解,2007年6月15日晚,”北京公司“派驻的现金管理员迟迟未从北京回来,门票被锁在金柜里,没有门票,就必然耽误第二天营业。压抑了很久的杨德全终于愤怒了,由于情绪激动,突发脑出血,医院又一次下达病危通知,他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时值7月,正是红河谷漂流季,当时预计漂流人数比上年增加30%,躺在病床上的杨德全有一丝不祥的预感。

  果然,7月14日,因游客太多,加之指挥不力,致使7000多游客滞留景区码头无法下水漂流,愤怒的游客砸毁了景区办公室,并到省政府上访,这就是轰动辽宁省旅游界的”7·14事件“。

  7月15日早7点,大病未愈的杨德全被人抬到景区,紧急召开会议询问情况。40多分钟后,症结找到了,棘手的问题解决了。

  这场风波证明了杨德全的预见性和管理能力,股东基于项目运营的考虑,开始将公司管理权力向他倾斜。

  2008年春天,杨德全再次自筹资金690余万元,在起点购地并建设了旅行社服务区和中转站,解除了人流、车流拥挤不堪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当年,安全接待游客32万人。

  为了景区的发展和游客的安全,两年间,杨德个人又投入了856万元。

  铭心刻骨,命悬一线

  2009年,对杨德全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他着手实施的一系列营销计划和策略发挥了奇效,红河太”火了“,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

  同时,清原县也“火了”,酒店、宾馆爆满,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景区周边山庄、农家小院迅速兴起,红河漂流作为旅游产业特有的牵动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清原集聚,清原县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正当杨德全沉醉在功成名就的荣耀中时,辽宁一家省级媒体经过暗访,以内参形式刊发了《抚顺红河谷漂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报道。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抚顺市委书记均作出批示,要求清原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对漂流景区进行全面改造扩能,消除隐患,强化管理,搞好配套服务”。

  犹如一记重拳,杨德全被打醒了。“如果真的出现安全事故,我马上就从功臣变成罪人。”

  清原县政府到景区调查后提出解决办法:改造景区基础设施的费用由县政府支付,预算为5000万元,景区出资1亿元改造设施。但县政府没钱,允许他“以民间借贷筹集资金垫付政府的配套工程款”,以县里的景区分红偿付。

  政府的资金不能到位,工程建设又迫在眉睫。情急之下,杨德全个人以24%利息的民间借款形式先行垫付1067万元。

  自己借钱给政府垫资,这是明智之举吗?

  杨德全憨厚地一笑:“如果我当时不垫资扩建,怕是撑不起那一年的景区接待能力。”

  当年,红河谷接待游客63万人,日接待高峰2.4万人,实现收入6192.1万元,利润率55.17%,并且安全运行。

  寒来暑往,杨德全满怀希望地迎来2010年的漂流季节,令他绝望的是,景区又一次遭受“7·31”特大洪灾的袭击。洪水所过之处的岗亭被连根拔起,耸立的塔吊瞬间倾倒摔得粉碎,重量近6吨的集装箱如纸糊的玩具在水中扭曲撕碎,全钢铁打造的滑道被拧得如同麻花一般,10余吨的汽车在水中翻滚不知所踪。

  此次洪灾,红河谷损失超过5000万元。年年为缺水发愁的杨德全,看着泛滥的红河,瘫坐在地,泪流不止。

  因升级改造,民间借贷以及洪灾的影响,到2011年,红河谷景区负债率达到了99%,同年11月27日,公司聘请大连衡平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会诊后给出结论:恢复红河漂流持续经营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需现金增资7748万元,使资产负债率降至银行贷款要求的70%以下。

  当时其他股东均表示不再向公司注资。而此时县政府对于之前的垫资欠款迟迟没有行动。这意味着公司即将走上清算破产之路,8年心血树立起的旅游品牌将毁于一旦。

  杨德全没有想到退缩,这是他的使命。不得已,他个人又借款向公司注资7748万元,把红河谷品牌从濒临破产的生死线上挽救回来。杨德全也再次成为第一大股东。

  屡遭磨难,寄望未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3年,又一次突如其来的天灾将杨德全推向了绝境。8月16日,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灾袭击辽宁,红河谷漂流景区全面被毁。

  “8·16”特大洪灾中,大量泥石流呼啸而来,淤塞了漂流河道,建筑物内堆积了超过两米的淤泥,3200条皮筏、4余万件救生衣或冲的无影无踪,或埋入污泥,景区水、电线路被毁,码头设施及安全设备全部报废,损失超过了1.2亿元。

  很多人认为,红河谷漂流这次“毁灭”了。让人意外的是,杨德全再次带领红河的队伍用铁锹填平了支离破碎的道路,几台挖掘机昼夜奋战,终于将漂流航道中的淤泥铲除。

  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让杨德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作为清原地方支柱民营企业,红河谷漂流12年的发展道路可谓筚路蓝缕且惊心动魄。

  12年来,杨德全也曾痛苦,也曾忧郁,也曾被妖魔化,但12年里他始终精心深耕于此。红河屡遭磨难,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和团队一次又一次让红河谷站起,这是为什么?杨德全说,红河不是我杨德全个人的,不能毁在我手里。

  为了保住红河这块牌子,目前企业各类负债高达2.5亿元。“能想的办法我都想了,能借的钱我都借了,家里也没钱了,红河这块牌子倒是值几个亿,但也不能拿去抵债呀。”杨德全很苦闷。

  在景区利润最好的年份里,杨德全由最初59.33%的股份不断稀释;债务缠身时,杨德全又以持股96.45%成为了第一大股东,也义无反顾地把2.5亿元企业债务背到自己身上。

  夹在股东和地方政府之间,让杨德全左右为难。他说,只能是自己吃点亏,担点风险,赢得双方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杨德全相信,红河谷与他的命运一样,无论经历怎么样的险滩激流,惊险与风浪,失望或绝望,最终,都能赢得未来。

  “输在当下,赢在未来。”杨德全意味深长地说,很多企业家都在讲传承。我能传承什么?一是资源,我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资源保护好,价值发挥到极致;二是精神,要把红河漂流品牌打造成百年老店,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如果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县域利益,不顾百姓利益,这样的企业也是短命的。

  采写/本刊记者 李秀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