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大会带来的那些可能

  随着当年的那些观点和技术从不可能变成可能,飞行探索、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这三大时下最为热门的前沿科技话题在互联网+的时代,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创想?

  一场前沿科技的盛宴?一场如同身临科幻电影场景中的真实?一场聆听全球10位顶尖科学家们布道的讲堂?一场科技大咖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这些都是今年WE大会带给笔者的感受,但又不能完全用这寥寥数语概括。

  WE大会是什么?

  腾讯的WE大会是BAT主办的科技大会中最年轻的一个。2013年,首届WE大会上,马化腾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这两个当时对于大众还很陌生的词;2014年WE大会,12位嘉宾的演讲精彩纷呈,涉及太空旅行、人工智能、基因科技、智能交互等领域,负责“公司未来”的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作为压轴嘉宾,做了主题为《透视100年后的五个法则》的现场演讲,据说那天马化腾只是在电脑前收看大会的全程直播;今年的WE大会,登台亮相的16位演讲嘉宾无一人来自腾讯,现场已难觅“腾讯”印记。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不像工业时代那般隆隆巨响,但它却是润万物、细无声、无孔不入。前两届WE大会上的很多预言都成为现实。比如装有传感器的智能口罩、刺激盲人舌头使其能够“看到”世界的可穿戴设备等,这种预言能力,让WE大会备受各方关注。那么,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一群全球最聪明的人告诉了我们。

  飞行探索,然后呢?

  电影《钢铁侠》里男主人公的帅气飞行已经成为现实。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10年50大最佳发明之一的光启马丁飞行包来到WE大会现场。飞行喷射包由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实测可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前进,首批交付的产品飞行高度被限定在海拔1000米,时速限定为74公里,可连续飞行30分钟。背上这套飞行装备,通过操作按钮,个人就可以可实现垂直起降和快速前行。飞行包计划于12月6日在深圳首飞,起初将用于紧急救援等专业需求,未来飞行包个人版将在2017年上市,这意味着伴随技术进步,个人飞行时代即将来临。

  而对于城市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是科学家们更远大的理想。“云端号”看上去像一艘飞艇,长48米、高20米,具有氦气浮力系统,能悬停在数千米的高空这个大家伙是集通信、互联网接入、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于一体的空中云平台,可以提供全新的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云端号就是我们把整个智慧城市的云平台搬到了空间中去,是真正在云层之上的云平台,它可以搭载400公斤到一吨的任务载荷,在天空中掌管整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的功能。在这里可以监控交通,提供整个城市应急通信,掌管超过十万个节点物联网的管理,并且还可以监控1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深圳已经投入使用的云端号可以监控到东沙群岛的商船,以及对地质和环境的监测和整个火灾的预警和监测。

  除了“云端号”,光启科学目前正在研发的颠覆式空间技术平台还有需要飞行在约20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的“旅行者号”。

  在WE大会上,量子悬浮、卡普(Kappo,日语为“走路轻快”之意)等应用项目的展示更从技术、社交等不同维度展示未来交通出行的多样性。伴随量子悬浮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轨道在上、交通工具悬浮在下的出行方式将不仅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而通过一款应用软件Kappo,城市骑行族们将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其日常轨迹还将直接影响城市轨道规划。

  人工智能,现在最需要什么?

  iCub外表像一个4岁儿童,然而它已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受目标驱动,可以用挑眉、微笑等面部表情表达6种情绪。

  通过一套认知系统,iCub具备与人类儿童一样的思维认知能力,可通过自主学习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当它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就会露出招牌笑容。伴随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iCub未来将可能成为“大白”那样的机器人助手投入实际应用,并进入普通家庭。

  除了iCub,对于老年人的陪伴问题同样是谢菲尔德机器人研究所主任、谢菲尔德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人工智能专家Tony Prescott所关注的,仿生机器人伴侣MiRo应运而生。

  Tony表示:“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我们研究怎样帮助这些老年人过上独立的生活。”他说现在的机器人离人太近并不是特别安全,“大的机器人不能感知到周围有人,有些动作可能对人造成危险,所以我们要研究更多安全的机器人,也就是让他们具有更多的认知能力。”

  这次Tony带到现场来的萌宠般的小机器人MiRo还只是测试版,但实际上MiRo的设计程序已经通过内脑的方式在模仿动物大脑的运作机制,它会在感知环境后再去决定采取怎样的行为。所以,在情感方面也会有正面的情感、负面的情感,每种情感也有不同的级别。

  虽然说当前的机器人能够识别并听清楚语言,甚至自己能够说话,但这和真正地理解语言的意思还是相差比较远,“参照现实环境理解我们语言中的意义,这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也就是如何让机器人真正了解我们这个世界。”Tony说。

  虚拟现实,只存在游戏中?

  一套名为KatWalk的虚拟现实应用设备,戴上它的眼镜、踏上专用的跑步机,人们可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游戏环境中,冲锋、闪躲、杀敌,如临其境、扣人心弦。

  虚拟现实技术就这样来了,当然,它并不是只存在于游戏中。

  伦敦奥运会上,John Lennon与万人合唱“Hey,Jude”;台北小巨蛋、周杰伦与邓丽君隔着时空深情对唱;音乐颁奖典礼上,Michael Jackson重返舞台,用月球漫步、原地旋转等动作带观众重温了流行天王的黄金时代。这些令人惊叹的舞台效果背后,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发力。

  眼下,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消费市场。WE大会上,一款名为Holus的3D全息投影显示器将虚拟现实技术带到用户客厅里。电子设备在连接 Holus之后,即可从设备金字塔形状的透明玻璃里观看到3D效果。和目前市面上多数需要佩戴眼镜或是其他装备的虚拟现实智能穿戴设备不同,Holus无需用户佩戴任何辅助设备,裸眼即可以零距离接触客厅的“第四屏”。

  另一项在WE大会上震撼全场的前沿技术则将虚拟现实“投影”到了人脸身上。时而英俊男子,时而妙龄女子,时而凶狠美洲豹……透过日本艺术家浅井宣通发明的Face Hacking技术,“一人千面”只在毫厘之间。通过计算人脸轮廓技术,Face Hacking利用投影效果,瞬间变换人们的表情和外貌特征。这一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项目正在投入一部分商用,如企业广告、艺术家做推广等,“虽然没有一个定论,但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脸部表情、给人的印象等等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脸部投影变形术,今后也会有无限的潜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