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港大营救” 全线大告捷

  郁达夫《满江红》:“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1941年底,国耻未雪,香港又沦陷日军之手,茅盾、邹韬奋、范长江、戈宝权等数十位文化精英被困“孤岛”,可怜碧月洒香江,吹皱壮士霜怀。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廖仲恺之子廖承志率领数以千计的无名英雄奔走省港,将这一批仁人志士成功营救出来。即将登陆广东卫视的36集连续剧《省港大营救》,将还原这一场抗战史上最跌宕起伏的大营救,73年前的英风毅魄,将在荧幕上振臂归来。10月17日起每晚19:30,广东卫视两集连播,敬请期待。省港风云之后,我们将重启《王亚樵传奇》的连载,“埃面”涛声依旧……

  就地隐藏

  “李尚清”梅县休养

  4月下旬,连贯在老隆的助手郑展带回了两个人,其中一位“香港某商行的股东”“脸庞消瘦,戴着眼镜”,难民证上的名字为“李尚清”。原来,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前上海《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

  第二天,连贯派郑展去联系到韶关的汽车,但是,要送走的却不是邹韬奋,而是和他同行的胡绳。当时,邹韬奋已成为国民党顽固派的重点通缉对象,他们密令各地的特务机关严密侦查邹韬奋的行踪,并在沿途各个关卡散发了他的照片。不仅如此,韶关的特务头子夏某还下令,“一经发现,就地惩办”。

  参与营救邹韬奋行动的陈启昌后来回忆,他们最后商定的对策为“停止行动,就地隐藏”。当时老隆附近的梅县江头村是陈启昌的老家,作为回国华侨陈卓民的儿子,陈启昌成为地下党后回到家乡,用“商行经理”的假身份在当地的大小衙门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邹韬奋跟着他,作为“患脑病”前来“休养”的“香港商人李尚清”,住在了江头村。

  国民党当局四处搜查邹韬奋无果,推断他“还住在东江乡间”,专程派来了认识他的刘百闵来广东,消息灵通的刘百闵甚至还去了梅县。刘先生当年就曾劝说邹韬奋将生活书店与国民党办的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联合”或“合并”,不过遭到邹的严词拒绝。

  江头村已经不安全了,周恩来特地下令——立即设法把邹韬奋安全送到上海,然后转往苏北抗日根据地,并派来了原来邹韬奋主办的生活书店的冯舒之参与护送。

  几经辗转

  “病老板”安全到达

  据郑展回忆,9月25日,他和冯舒之护送着邹韬奋离开了江头村,先乘小船沿梅江到了兴宁,再从那里改乘“侨兴行”送货的汽车前往韶关。每逢关卡检查,冯舒之就拿着通行证出来应付,声称“老板有病,不便下车”。依靠着“侨兴行”过去的打点,检查还算通融。

  一行人到达韶关后,为了躲避“尾巴”,在江边找了一条船凑合了一晚,第二天就登上了前往渌口的火车。火车上的宪兵要进行例行检查,郑展事先安排邹韬奋装作病重的样子躺在铺上,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旁边摆着药瓶子,在宪兵走到他们这一节车厢时,大声埋怨冯舒之:你怎么搞的,你们老板烧得那么厉害还让他出门,你想害死他吗……

  因为之前无意中听到了宪兵的梅县口音,他也故意说起了方言来拉关系。常言道“同乡三分亲”,看到“梅县老乡”手中“李尚清老板”的假证件,宪兵没有再多加检查。

  从渌口乘船前往长沙,几经辗转,邹韬奋终于安全达到了苏北解放区,成为这场营救活动中最后一名获救者。

  这场“文化名人大营救”,历时11个月,数个省市的地下组织和广东抗日游击队伍参与其中,共抢救800多名文化人,无一人被敌人截获,无一人死伤。被营救者的名单上包括了新儒家一代宗师梁漱溟、著名文学家茅盾、剧作家夏衍和袁水拍、文艺理论家胡风、报人范长江和邹韬奋、漫画家丁聪、科学家高士其、电影导演蔡楚生和司徒慧敏、演员金山和王莹等知名文化界人物。这场大营救行动,无愧于茅盾后来的褒扬——“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