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方法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北方大粮仓”的美誉,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广,产量高,质量佳。近年来,随着玉米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省各地玉米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增长,产量也稳中有升,不仅使农户获得了较高的农业收成及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农业大省的地位。但在种植玉米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玉米倒伏现象,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倒伏。据相关资料显示,轻度的倒伏可造成5~1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30~50%,甚至造成绝产,导致巨大的损失。因此,及时预防玉米倒伏,是获得玉米优质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 原因 防治

  [中图分类号]S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0-0183-01

  玉米倒伏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因大风、暴雨、持续降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以及田间管理不当,导致植株倾斜或着地的一种农业生产灾害。倒伏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植株生长到30~40cm后发生倒伏,倒伏后出现匍匐生长状态。二是拔节后倒伏,倒伏后自身有恢复正常生长能力。三是抽穗时倒伏,倒伏后难以自然恢复直立状态,无论哪种倒伏,都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造成减产。

  1 倒伏原因

  产生玉米倒伏的原因较多,有品种、密度、管理,病虫害、天气条件等。

  1.1 品种因素。品种是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品种抗倒伏性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品种植株过于高大、株秆不坚挺、穗位高、秸秆相对较细、根系欠发达、抗病虫害能力差等因素,都易造成倒伏现象。

  1.2 密度因素。有的农户因耕地面积有限,但又片面追求高产,播种时田间密度不合理,过于密植,造成植株间距过小,田间通透性较差,缺少光照,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的生成、转换、运输困难,茎秆纤细,节间细长,长势较弱,导致茎秆的韧性与硬度下降,易发生倒伏。当植株行距小于50cm,亩密度大于5000株时及易发生倒伏。

  1.3 管理因素。施肥不当也会造成玉米倒伏。整地后施加基肥时,偏施氮肥,缺少钾肥、磷肥,导致植株徒长或生长不良,易出现植株过高、茎株过细过长,根系入土浅、欠发达,植株基部组织生长不良,强度较差,易发生倒伏。田间追肥时,水肥过猛,过于近根追肥,烧伤根须,造成根部支持作用与固土能力均有所下降。日常疏于田间管理,趟地不合理,除草不及时,杂草争抢养分或引发病虫害,养分不足或失衡,导致倒伏现象的发生。

  1.4 病虫害。品种抗病能力低或植株长势较弱,造成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拔节期至抽雄期,易发生玉米螟虫害,危害茎秆造成孔洞,引起茎折倒伏。

  1.5 天气因素。玉米生长阶段,遇到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或持续降雨等情况下,也是造成玉米倒伏的原因之一。

  2 预防方法

  2.1 优选品种。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选茎粗、植株高度适中、茎秆韧性好、根系发达、耐旱、吸肥水能力好、抗风能力较强、抗倒伏的丰产优良品种。

  2.2 密植合理。要根据所选的品种特性、本田土壤肥力等情况控制好田间密度,切不可盲目增减栽培密度。行距70~80cm,株距20~25cm,行宽在60cm以上,亩留苗4600株左右。合理的密度利于通风、透气、光照等,提高光合效率,利于养分的吸收、转换和输送,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自身抗倒伏能力。

  2.3 科学管理。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幼苗出齐至三叶前,进行一次深趟,深度为10~15cm,趟后不培土或少培土,利于晒根,有利蹲苗;穗期中耕1~2次,培土不宜过多;拔节前深中耕1次,培土宜多。中耕后合理培土,对气生根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排水灌溉、减少草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2.4 合理施肥。根据本田实际情况、计划产量及玉米需肥规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既能提高肥效、避免偏施少施,又可减少投入、降低过量施肥给土壤环境造成危害。应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化肥、微肥要按照玉米的生长习性及需肥特点合理追施。底肥要施足施透,施肥深度在12~16cm;追肥不宜过早过晚,宜在拔节前进行,可有效促进根部下扎和茎秆健壮。

  2.5 适时进行化控。玉米化控技术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影响植株体内激素系统,调节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使植物细胞组织横向分裂,增加茎秆的强度韧性,保持适宜的植株高度,使植株按人们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生长变化的一种技术,利用化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玉米倒伏几率。其具有见效快、剂量小、费用低等优点。

  化控方法。化控时间在玉米7~11叶、抽雄前一周左右进行即可。要掌握好化控时间,时间过早会抑制雌穗发育;时间过晚会影响化控效果。目前可用来化控的调节剂较多,主要有乙烯利、玉米健壮素、缩节胺、矮壮素、多效唑、氨鲜脂等,如玉米抗倒抗逆增产剂—抗伏灵或玉米壮丰灵等。将兑好的药液均匀喷洒在植株顶部,可起到抑制顶部徒长的作用,喷药做到不重喷不漏喷,但对弱株可不喷。采取化控后,一般可降低株高15cm左右,减少倒伏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化控时要控制好药液浓度,严格按照所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明配制药液,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喷施时,不要全株都喷,只喷玉米上部叶片即可。不在雨天喷施,如果喷施后4~5小时遇到下雨时,需要重新喷一遍,避免雨水冲刷降低喷施效果。药液要随配随用,并且不能和肥料同时混用,以免影响药效。另外,土壤肥力较低、长势较弱及低产田要酌情进行化控。

  2.6 人工防治。田间管理发现玉米倒伏后,7要及时扶起扶正。如遇异常天气发生大面积倒伏,要尽量在2~3天内快速组织劳力进行扶正,要在植株长出新根时进行,若延误最佳时间,扶正时根系会被拉断,影响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失去扶正效果。扶正时,向倒伏的反方向轻轻扶起,避免弄伤叶片、拉断茎秆,可3~4株绑在一起,扶正后必须要及时培土、追肥,以促进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减少损失。

  总之,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现象是影响产量及收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户要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做到提前预防,降低各类不利因素的发生,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倒伏,对突发天气造成的玉米倒伏,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实现增产、增收、效果的目的,促进全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石庆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