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老广”一出戏
- 来源:精品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摄影师,SM,广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8 14:45
四个地道“老广”摄影师,撑起了今天的主题,他们的摄影事业扎根广州十余年,是广州各大报业和时尚杂志时尚大片的掌舵者,是南中国时尚摄影师的“中坑一代”,小有成就,艺术家身份,从来不入流。他们思维深邃,戴着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直在寻根,哪怕足迹遍布全球,创作主题还是离不开广东的海、岛、骑楼、拆迁房。这是与京沪派系摄影师的区别所在。
《亲爱的海》是摄影师加号在广州美院四年学院生涯终结的毕业作品。之后的摄影职业生涯里也常以大海为背景,几乎拍遍了广东的最美海岸线。出生于广东茂名海边的加号经常思索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我靠海长大,离开家的海越久,就对家的思念越强,如果一定要解释,那就是他们存在在现实中,没有办法逃离,我能清晰感受到一些美好而忧伤的离别,就像看到自己。”张飞宇则被朋友们玩笑式称为“扫街摄影师”,严寒酷暑,隧道口、天桥底、拆迁房、苔藓丛生的老城区,总能留下他孜孜不倦默默与城市建筑物交流的身影,按他的说法是,“继续把大家一致忽视的死物拍出魔性”,于是张飞宇镜头中的平凡建筑物成了艺术品,并得到世界权威认可。杨弘迅则是更为文艺质感的摄影师,最近专注于密集的多方连续图案以及特写,不按常理出牌。更重头戏的要看光头摄影师平深,因为他玩SM拍SM,暗黑和性暗示充斥在作品里,但同时他又是媒体最认可的靠谱“影相佬”,他的图片总是从灯光到摆位都经过“射击手”式的精密设计而呈现。
加号:自由才能有惊喜
加号(加号),出自学院派的摄影师,却偶尔做着“出格”的事,创作欲望的驱使下,他为疯子拍照,用大祠堂做摄影棚。即使面对客户,他亦能在商业需求和自由创作中轻松行走。不为商业而商业,他说,自由起来,才可以给自己惊喜。
对话加号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 A=加号
加号(加号)
关注公益的青年艺术家、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师,获得时装世界精英大赛摄影季军,加号汉森摄影机构创始人
纯粹的创作欲望
Q:最初是如何与摄影结缘?
A:在大学城的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摄影,前两年学的是传统的胶片摄影和暗房技术,2006年正式接触并喜欢上摄影。2006年,我搬到大学城的一个小村子——南亭村里面,在村里租了个6平方的小房间,里面还有一口井,井上面有个小阁楼,我晚上就睡在那里,每天还有一个几乎秃头的女疯子在我门口坐着、拔自己的头发。我平时会找很多村民进来拍摄,但就是不敢找她。有一天,我想挑战自己,就叫她进了我6平方的空间,那时候我每一秒都很紧张,但这种纯碎创作的欲望和野心,现在回想起来是感动的。后来我又找了一个大祠堂做摄影棚,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Q:在拍摄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
A:毕业那年,我需要拍摄一组毕业作品。我回家义务教小朋友画画3个月,从中挑出我最喜欢的小朋友去海边拍摄,没有家长陪同的,最让我难忘的是我让一群小男孩脱光衣服拍摄创作,我的内心挣扎了很久。
Q: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自由原创?
A:我常引导客户到我自由创作的方向,很多客户还是比较信任我的,能让我在商业和自由创作中轻松行走。像我最近做了一个天鹅的装置,这个概念是我给客户提出来的,然后客户就接受了,我们团队制作出来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并不像传统摄影为商业而商业,在商业的创作中一定不可以迷失,有自己想要表达的,就要让自己自由起来,才可以给自己惊喜。
Q:在摄影领域会有野心吗?觉得什么样的作品可以传世?
A:野心一直在我的潜意识里不停翻滚,当然这不局限在摄影上,摄影应该只是一种表达的媒介。传世作品我还没有想过,我觉得创作的结果不重要,重要是保持野性,不断创作和享受创作这个过程,同时可以把这种境界分享给大家,这就是我想要的。
Q:最喜欢自己的哪件作品?
A:还是我的毕业作品《亲爱的海》。我离开家的海越久,就对家的思念越强,如果一定要解释,那就是——他们存在现实中,没有办法逃离,我却能清晰感受到这一些美好而忧伤的离别,就像看到自己。
生活中的艺术
Q:一个好的摄影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A:热情、美学和修养。
Q:现阶段有什么艺术上的新尝试吗?
A:当代艺术和摄影结合,还有装置艺术。
Q:你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蔡国强?最喜欢他的哪一个系列作品?
A:“农民—让城市更美好”、《地球也有黑洞》,蔡老师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对话。这对于开拓当代艺术的观念,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Q:近期在看什么电影或书?
A:《撒旦探戈》,大师贝拉塔尔的电影,喜欢的理由是因为他够慢,安静地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让你的生活慢下来,会让你发现身边很多被忽略的事物。书的话是《顾城诗选》,“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Q:觉得纸媒会消亡吗?
A:肯定不会,我更乐意看到作品刊登在纸媒上,或者说热爱这种阅读的感觉,咖啡、香烟、阳光、阅读,真实地感受每一份质感,缺一人生都感觉不再完美。
张飞宇:把最平凡的城市建筑拍出魔力
张飞宇是一个地道的广州人,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他用相机和图片记录广州,陪伴它呼吸,更把这视为自己的义务和任务。张飞宇说,他还会继续“扫街”下去。
对话张飞宇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 A=张飞宇
张飞宇(Max Zhang)
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东方IC签约摄影师、2011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年度优秀摄影师、著有《广州24小时》、2014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2014年影像视觉杂志年度十强摄影师(建筑)
摄影带给我快乐
Q:修读建筑学却成为一名摄影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A:当年回国遇到不少挫折,一方面是自己能力问题,一方面也是机遇。我记得当时刚接触摄影的时候,它能给我带来轻松快乐的感觉,有点像找到一个可以自己躲起来的空间。而我那时候确实还拥有一个真能躲起来的暗房,埋头在里面半天用汗水换来一张慢慢浮现眼前的自己拍的作品,现在的数码摄影再不能刺激到我当年那个点。
Q:从事摄影有多长的时间?觉得摄影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不知不觉已经有十四年时间,从一开始靠自己拍的图片养活自己开始到参加各种摄影赛事都充满挑战,需要在工作和创作两个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之间不断切换。
Q:在拍摄创作的生涯中有没有发生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
A:在我做摄影师的同时,我也做过摄影助理、设计、图片编辑、印刷输出等很多与摄影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工作。我很早的时候就计划尝试从各方面去了解摄影,将来也会继续尝试各种工作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希望可以让自己对摄影的认知更加立体、更加全面。
Q:先后涉猎了新闻摄影、时尚和商业摄影,差别在什么地方?
A:服务对象不同,新闻摄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真实准确的图片,一切视觉尽量反映客观真实,心态往往需要沉实稳重。商业摄影为时尚类读者提供事物美的一面的图片,对摄影的需要往往是追求视觉美的极致。
记录广州是一种义务
Q:作品《停滞》曾获得2014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地方类一等奖,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获奖意味着摄影同行对我这些年来记录广州这个行为的一个肯定,也让更多人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去记录身边的事情。
Q:举办《消失X被消失———你所忽略的广州瞬间》的摄影展、合著书籍《广州24小时》,平时也会在广州大街小巷“扫街”,为什么会想要用摄影去记录广州?
A:历来有很多喜欢为自己城市留下影像的摄影师,每当我看到那种历史时代感很强烈的城市旧照片,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更多的是在心灵里。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而我是一个地道的广州人,拍摄广州被我自己视为义务和任务。
Q:从摄影的角度讲,更希望摄影作品被平面媒体承载,还是被新媒体承载?
A:单从摄影的角度看,我比较喜欢刊登于平面媒体,喜欢那种拿在手里真实的感觉。但论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一定是新媒体更快、更广。近来杂志合作拍摄确实在减少,现在我主要都接到新媒体的约稿。
摄影是平凡生活的一部分
Q:在摄影圈有没有自己的偶像?
A:德国摄影家安德烈斯·古斯基。
Q:如果可以让自己肆无忌惮地完成一份摄影作品,会是什么内容?
A:像我的偶像一样,拿着数码大画幅技术相机拼接。他环游世界,而我若能如此记录广州已经很心满意足。
Q:从“摄影”这件事儿,你得到最有价值的回报是什么?
A:我认为能得到身边的亲人朋友的认同最有价值。
Q:可以分享一下目前为止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作品吗?
A:上千幅关于广州的《消失与即将消失》系列作品。
Q:未来还想要通过摄影达成什么目标吗?
A:我希望可以有更多时间继续记录广州,新的看法,新的技术,新的角度。
Q:请用一句话形容你心目中的“摄影”是什么?
A:不要轻易让外界影响自己,把摄影低调的融入到生活,把它看作平凡生活的一部分。
杨弘迅:不确定也许就是永恒
杨弘迅,生于广州,长在各地,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根在这,叶在外”。他用他的镜头,寻找着能引起自己
共鸣的外在的一切事物。他的作品沉静、安静,却不限制于一个风格。他觉得,不确定也许就是永恒。
对话杨弘迅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 A=杨弘迅
杨弘迅
资深摄影师,作品发表于《城市画报》《Theme》《TOO》《TIMEOUT》《心理月刊》《生活》《恋物志》等多家媒体,出版个人宝丽来萊影集《柒右貳分之壹》《無》。
享受被思考“折磨”的时光
Q:为什么有段时间会选择宝丽进行拍摄?
A:2006年,我开始接触,刚好是最后一批600相纸停产的前奏。之后逐渐深入了解,才发现这种一次成像的唯一性和时间性在摄影的意识形态上简直完美。你没有第二次机会阐释事物的不完美的同时,你有机会给与时间再次新生。例如我有尝试近距离拍摄博物馆里的凶猛动物标本,结果呈现与其在生时的神情无异,一张不可复制的宝丽来照片仿佛给予了事物第二次生命。
Q:现在很多人会说摄影已经进入Ps时代,不需要摄影技术了,你怎么看?
A:Ps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需要技术的艺术,只有天才懂得。
Q:在拍摄这件事上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
A:这是必经阶段,每隔一段时间会有瓶颈。过得去,进入另一阶段,过不去,就好好享受这段被思考“折磨”的时光吧。
Q:摄影作为一份工作,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自由原创?
A:Andy Warhol一生推崇把艺术商业化,我以前不能理解。但是只要你理解到,艺术市场也是一种商业运作后,你就能接受这种说法,甚至说这没什么不好的。在商业需求里面寻求自由创作,一直以来就是对的方向,如何平衡主动权这回事就看个人能力了。
Q:最喜欢进行哪一类型的拍摄创作?
A:静物,场景,地景。不是喜欢的问题,寻找能引起共鸣的外在的一切事物,就是摄影师的兴趣所在吧。
Q:你有一些拍摄明星名人,但并不是走传统的明星大片那种华丽路线,他们在你的镜头里显得特别没有距离感,能阐述一下你的构思吗?
A:明星名人都是人,一个陌生的人,我不能通过几张照片就表现出他的全貌。但是表现众多面貌中的某种性格好像还可以,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至于能否与拍摄对象达成一致,就是真诚交流的问题了。
Q:至今为止,觉得自己作品的个人风格已经形成了吗?
A:也许是沉寂,安静,涟漪,能多看几秒的作品风格吧。当然还在探索中,不敢去想要追求什么风格,怕被限制了,不确定也许就是永恒。
Q:最喜欢自己的哪个或哪系列作品?
A:好像还没有最喜欢的。我的作品也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或者惊人的概念,都是基于日常的组合,或者从另外一面去看待日常,从没什么特别中找到一点点意思而已。
摄影是时间的艺术
Q:你最欣赏的摄影师或艺术家是谁?
A:还是没有“最”,说两个,一个山本昌男,一个Alexander Calder。请自行查阅,相信会有收获的。
Q:在摄影领域会有什么野心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可以传世?
A:野心是个中性词?想与不想对于摄影本身没什么意义,野心是创作之后的事情,因为你会想用作品来做些什么。如果传世是野心的一部分,那我希望尽量不去想它。摄影是关于时间的创作,时间决定了一切。
Q:在你心中,一个好的摄影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A:谦卑,真诚。不断学习,更新自我。
Q:除了摄影,现阶段有什么新的尝试吗?
A:做饭,泡茶,装修,换灯泡。希望尝试视频创作。
平深:我想表现我的观察态度
他是一个时尚摄影师,曾经深入研究过SM,在平深的作品中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绪的述说。他想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表现自己观察的态度,然而这些态度他说自己变化得太快,作为观众的你能否真的看明白呢?
对话平深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 A=平深
平深
时尚摄影师,SM研究者,皮具工匠
我想过截然不同的人生
Q:什么时候决定成为摄影师?
A:在我17岁当射击运动员时,比赛有不错的奖金,那时候开始考虑退役之后的发展。一般来说射击运动员的退役时间可以在40岁左右,但是那个年龄无外乎几个出路,军队、警察、教练或者留在运动队里做些可有可无的工作。这都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希望我能过截然不同的人生,好比活了两次。
我开始尝试音乐、绘画等跟数理化不沾边的门类,最后选择摄影。在1998年的时候,一个尼康单反相机是10000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还是挺贵的,就算是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未必能买得起单反相机来做摄影师,那时候摄影系也很少。所以我想,如果我从17岁开始拥有专业单反,而且努力学习的话,没准人家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可以接活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路子是对的。
Q:从事摄影有多长的时间?觉得摄影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按第一次依靠摄影赚钱是2000年,到现在是15年了。那时候是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接商业拍摄了,专门拍唱片封面。挑战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艺术摄影,始终是内心真诚的方向。由于我不靠销售作品吃饭,压力不算大,但是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很难的。
然而内心和市场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靠艺术摄影吃饭始终是我不太敢挑战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商业摄影,最大的挑战就是客户背后的客户,那才是我真正要了解的人。
Q:在你的摄影作品中有出现女同性恋、SM艺术、情色、死亡阴暗的元素,为什么会对这些题材感兴趣和进行研究呢?想通过这些摄影作品表达什么?
A:女同性恋是我大学的毕业作品,从大三到大四我都在跟进拍摄这个题目,所以了解的比较多。而SM(Sadomasochism)是2006年的项目,基于我对权利和金钱猛涨到一定程度后的个人行为的思考,情色是因为SM跳脱不开情色、爱、肉体等等。死亡也是其中的要素,应该说SM里面本身就由这些因素组成。
感兴趣是因为我有一次在跟我爸爸讨论人的价值观的问题,在赚钱赚到一辈子都花不完以后,如果没有信仰那么他会做什么。作为动物性的交配行为已经不能满足其欲望的时候,会追求什么?那么SM是其中一个选择,2015年电影《50度灰》里面有过很详细的介绍。但是2006年的时候SM还是一个极少数人玩、很神秘的游戏,如今大家接受程度提高了很多。很多美女要通过SM的着装来凸显自己性感的一面,非常具有商业价值了。
所以,初衷在改变,已经不是我去思考人性极端的路径。
其实我的作品不是看图说话,只是我想表现我去观察的态度,然而这些态度我自己变化得太快,我不确定观众能否看明白。
Q:在拍摄创作的生涯中有没有发生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
A:印象深刻当然是创作艺术摄影项目的过程了。那是一种修炼和体验,从开始到结束历时2年,住到不同的人家里,体验不同的生活。例如,住到职业女S的家里看着进进出出来玩SM的各色人等,早上看见一个大男人躺着狗笼里,走得时候还得给钱。还有看见赤身裸体的M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等待S的调教。那感觉跟穿越时空一样,特别不真实,但是又离奇的夸张。
那些生活我现在不会再有了,都过去了。
用艺术的态度拍摄时尚和商业
Q:自主创作、媒体合作和商业拍摄,是否有着天壤之别?自己会更喜欢哪种?
A:最大的区别并不在创作者身上,而是每一种载体后的社会反响。我的自主创作以前都是“叫好不叫座”。今年情况变了,市场开始成熟了,所以商业拍摄会有客户要求按照我自主创作的路线来拍摄商业作品。媒体其实也是我的客户,如今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体更商业化,所以媒体合作也是商业合作,只是客户受众不同。对于容易引起社会共鸣的拍摄我都喜欢。
Q:时尚和商业摄影是一个竞争巨大的市场,怎样让自己的摄影作品突出重围?
A:我基本是用我对艺术摄影的态度来做时尚和商业,我不太理会比我赚得多的摄影师都在干嘛,我只考虑自己应该干嘛。所谓“重围”是你怎么看你在哪里而已,如果用钱看,那么你永远是被围困的。
Q:从摄影的角度讲,更希望摄影作品被平面媒体承载,还是被新媒体承载?
A:商业摄影基本徘徊在传统平面媒体和部分视频的呈现上面,新媒体如果只承载平面照片会有点无聊,因为刺激性不够。我现在开始拍摄的东西会有录音和视频制作,新作品会希望通过新媒体承载,但是吃饭暂时还是依靠平面媒体。
Q:最近一年杂志时装片的拍摄邀约在是否减少?最想要与哪位明星合作拍摄?
A:是的,也跟我在南方有关系,杂志的数量在减少,原因我们都知道。明星之中我最想拍的国外的应该是Monica Bellucci,亚洲的最想拍张震吧。
摄影是向世界诉说的一扇窗
Q:在摄影圈有没有自己的偶像?
A:商业摄影师偶像是Steven Klein和Steven Meisel。艺术摄影师偶像还是常变的,大学时期喜欢荒木经惟,现在喜欢Michael Ackerman。
Q:如果可以让自己肆无忌惮地完成一份摄影作品,会是什么内容?
A:我每一天都在肆无忌惮啊,从来没有被限制过。这个我很幸运,我没有限制自己,内容和资金上都没有限制过自己。我现在想拍的是一个性感老女人的内容,但是模特很难找,比我之前找的要难太多了。
Q:从“摄影”这件事儿或者这份职业,你得到最有价值的回报是什么?
A:为了从事摄影行业,我放弃了国家青年队,放弃了好多东西,所以对我来说,荣誉感比钱重要得多。在摄影这个行当里面,我得到的是话语权,我想表达什么我可以通过我的作品告诉大众我的看法和观点。摄影师给予我的是向世界诉说的一扇窗。
Q:未来想要通过摄影达成什么目标?
A:我不会预设目标,因为预设就不会有惊喜。我希望我的摄影把我带到像一个商业和艺术混合的路上。Steven Klein的呈现或许就是我的目标,从80年代到现在他一直都是重口味时尚摄影的代表,然后从摄影师,到MTV导演(虽然我也干过)到麦当娜演唱会的导演,到现在的GAGA合作最多的摄影师。这个状态也许就是我的目标。
Q:请用一句话形容你心目中的“摄影”是什么?
A:没有iPhone之前摄影是事业,摄影师是职业。有了iPhone后摄影是生活,摄影师要么是普通人,要么是摄影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