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 把书籍做成一席流动的东方盛宴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书籍,图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12-17 11:39

  人与书的命运,不是阅读与被读的关系,而是相逢。书籍与设计师的关系,即是人与文字的相遇,是要跨过的那座“二十四孔明月桥”。

  笔者拿到一本吕敬人先生及其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的书,最大的感触是,它并不急于让人翻开,你忍不住先把它捧在手里,去看、去闻、去摩挲,甚至去听书页翻动沙沙作响的声音,好像到手的不仅仅是一叠白纸黑字,而是一个魔方、一枚琥珀、一把宋代汝窑天青盏、一只古老的陶埙……让人从拿到书的第一刻就充满了喜悦与好奇。

  所谓爱不释手,就是打开一本书时,就像展开一道全方位的旅程。此时此刻,我们对一本书,已经不再仅仅是用眼睛掠过文字,而是拥有了一本书及其被作者与设计者共同赋予的生命。

  书的设计者也要是个读书人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对书最美好的叙述既是如此,“令人想起狄更斯时代,一股橡树木书架发出的潮湿的味道和那些古老书籍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你感到一种带有灰尘的美感,一种甜美与温柔的香”。一本好书,带来的感官享受还不仅如此。“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启始”,这一概念由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最早提出,在通常意义“为它人做嫁衣”的封面设计上引入了对于设计的思考。一个设计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书人,也就是拿到文字他要先自己产生阅读的兴趣。“好的书籍设计师的眼睛是透明的,是有穿透力的,他看的书不是只看一面或者在看的一面是平面,他看的是空间和时间”。设计师不但要调动自己文字视觉方面的感官,还要调动自己的五感意识,让一本书能够在他的手下传达出多种观感,即书的视、听、触、闻、味五感。

  首先视感,视感不言而喻,有文字可读,有图像可看,有色彩可品;其次听感,听感是物化书的本身,比如轻重、厚薄、翻阅过程中的声音等,能听出作者的心声;再次闻感,书香除了纸张、印材本身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与书籍生存相关的各种气息;触感,来自自然的材质感和设计者赋予不同纸张所承载信息的表情都可以传递一种触觉感受;最后味感,品位是抽象的体验,一种心里的、审美的、精神的品位。一本好书,一定是在书籍其他四感的基础上升华到让心灵得到陶冶的“品位”的五感雅境。

  大简至美的东方哲学

  吕敬人先生一直努力践行“五感概念”,他说:“书籍不仅要给予读者一个接受和吸取知识的过程,而且应得到自己的智慧想像和延展的机会。”

  《怀袖雅物》做了5年的时间,这5年是一个完整的编辑设计过程。从与作者和收藏家的交流,到对工具的选择与备足、纸面的挑选与设计、图片的拍摄……这本书已经不仅是在展示苏州纸扇的艺术,而且是展示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自然又造福于人类的一个完整过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一个符号,吕敬人在设计中运用了不同的纸张形态,用宣纸、手工按折页,半透明页、长页、短页等来表现雅扇的东方意味。设计不是一个名词设计,它是一个动词设计,在阅读互动之中,纸张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这一张一张纸折叠装订而成的书,已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它蕴含了矢量关系和陈述信息的时间过程。这种力透纸背的设计,使平面的书页衍生出了内在的力量。

  600多本由不同国家选上来的最美图书,一共7位评委,一本本地看,从早到晚,没有吃饭的时间,旁边放着咖啡、蛋糕、茶点,仅在中午送一次匹萨,这是一场以书为食物的盛宴:莱比锡世界最美图书奖的评选。2014年,迄今为止第一次,有一个中国人占据了评委一席之位,他就是吕敬人。

  美的概念没有绝对、没有终止,也无所谓终点。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位评委的手中有10张票,从600多本中选出10本最美的图书。这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设计和文本内容的完美结合;创造性与异他性;给人阅读享受,拥有最精致和独到的地方;体现自身民族的文化价值。

  作为2009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获得者,吕敬人的《中国记忆》把中国文化的美与精神内涵完美地传达给了读者。《中国记忆》以构筑浏览中国千年文化印象的博览“画廊”作为设计构想,将体现主题内涵的视觉元素由表及里贯穿于整体书籍的设计过程。以中国文化精神最具典型代表的天、地、水、火、雷、山、风、泽进行视觉化图形构成,以体现东方的本真之美。书名字体从雄浑、遒劲、敦厚的《朱熹榜书千字文》中抽取“中国记忆”四个字进行组合重构。设计的核心定位是体现东方文化的价值,将中国传统审美中道教的飘逸之美、儒家的沉郁之美、禅宗的空灵之美融合在一起,让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东方精神渗透于全书的信息传达结构和阅读语境之中。书中的章节划分、辑页内容的构成、画页文字的归类划定、传统包背装与M折拉页的阅读设计、书页纸张触摸的质感设定、封面锁线形态和腰封动静图像翻阅呈现……这一设计过程都是书籍设计理念的有序体现。

  身为一本配合2008年奥运会而出的国家形象宣传书籍,《中国记忆》没有用此类图书惯用的西式精装装帧方式,而是以普通的简装本形式面对读者。对吕敬人而言,一个好的设计并不留下刻意设计的痕迹,不用过于花哨的装饰来干扰读者的阅读,它亲切、流畅、有趣,充满无限想象的可能。

  书籍设计者是一个导演

  “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是中国艺术的一种境界,这种崇尚自然内敛的传统,即是中国文化为世界所了解的典型特点,也是她的魅力所在。第一次接触笑眯眯的吕敬人,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像达摩祖师与老顽童的合体,而他的设计个性内敛而不张扬,体现着其一贯秉承的东方美学。

  2002年,一个50万纯文字的文本—《梅兰芳传》递到吕敬人手中,拿到书他就先读了一遍。读完以后,梅兰芳先生的各种舞台形象、戏剧形象都跳出来了。“一个视觉艺术家,他的传记,一张图片都没有,哪怕我的封面放满了图,那个视觉形象如果不能渗透到文字中,也是没有血肉的。”于是他放话给编辑:“光让我做封面不做,除非注入更多的视觉形象。”最后作者同意了,出版社给梅葆玖写信,用了100多张照片,展示了梅兰芳一生的方方面面。

  书的设计里有一个特别的书口,读者在翻阅书籍时,左翻是穿戏服的梅兰芳舞台形象,右翻是着便装的梅兰芳生活形象。书口呈现出他生命中的两个舞台,书成了一个在翻阅过程中有生命记忆的东西。此时,《梅兰芳传》变成了一个承载信息的三维六面体,翻阅变成了一个时间通道,每一面都随着文字图像游走。

  书籍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都是书籍舞台中的一个角色,封面、书脊、封底、天、地、切口,如京剧生、旦、净、丑的做、念、唱、打那样发挥各自的功能,所有的设计元素都可以起到不同角色的作用,书籍设计也可以产生音乐的节奏感,演绎剧情的层次。

  留住阅读温和的回声

  真正的书不是静止的物体,它是一个影响周边环境的生命体。书的美感来自书籍五感所带来的体验,历经千年留下的阅读魅力不会消失。与先进的数码阅读器相比较,没有良莠高低之分,只有情有独钟者的各有所爱。“留给读者的书是那些能让人感受到纸张本身的书,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气,使之成为一个永恒的生命。”1996年,吕敬人与宁成春、朱虹、吴勇编撰的《书籍设计四人说》中提出“书籍设计”的概念,从装帧到书籍设计,中间走过了近20年的时间。这不是一个名词的简单更改,而是一步步打开了艺术的壁垒,将书籍设计延展到音乐、戏剧、电影、图表学、建筑学、曼佗罗学、汉字和东方图像学等的研究中,进而融合成一门新的艺术。

  一位好的书籍设计者,便是如此赋予了一本书“色声香味触法”。在做书人吕敬人的心中,未来,是一个书籍代代相传、温和而美好的时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