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互联网金融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五)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秘密
  • 发布时间:2015-12-25 11:01

  在每一场技术变革中,消费者都是受益者,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然而,投资这桩事情又有些例外,它与投资者的资产、利益直接相关。在展望互联网金融美好愿景的同时,不迷信、不轻信是我们每一位投资者应当秉承的态度,毕竟投资市场有着它基本的规律和规则。相信此次揭晓的互联网金融的10个秘密,能够帮助投资者拨开眼前的迷雾。

  一、风控水平不透明

  【案例】一年前,董先生听朋友介绍了某知名P2P公司的某款理财产品,据说可以获得每年10%以上的固定收益,让董先生颇为心动。然而对投资理财有一定经验的董先生在对该公司的P2P业务模式进行仔细了解后,却发现这其中可能暗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他们公司一直对外声称坏账率只有1%,但P2P公司毕竟不同于银行,实际坏账率多少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更大的问题是,假如给投资者12%的收益,他们公司还要赚钱,再扣除各种刚性的经营和宣传成本,尤其是对贷款人资信情况的调查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贷款人的借贷成本很可能要高20%-25%,现在中国有多少小微企业主能承受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呢?所以我到现在也一直不敢踏入P2P的门。”董先生分析说。

  【分析】P2P信贷模式看似简单,但要经营好一个P2P企业绝非易事。除了需要有成熟的技术支持,贷前审核、贷后管理以及整个平台的风险控制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进行打理。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国家,任何一家P2P公司想要获得最真实可靠的贷款人资信情况,不单要花费很多人力成本,而且还必须有一套成熟的评判系统。

  P2P的一头是甄别贷款人,另一头则是吸引优质的借款人资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对于P2P公司在线上线下的推广营销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而这一切工作想要顺利推进背后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P2P行业公司的平均注册资本约为500万元,这其中还有极高的水分。2015年上半年,重庆相关监管部门处罚了当地5家网贷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指出,重庆当地网贷平台“注册资本低,担保能力有限,有两家机构存在资本金抽离情况”。不少P2P公司的倒闭,与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条件不过关、营销能力欠佳、风控水平不高等密切相关。

  【点评】造成上述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而信息不透明的根源则是监管缺位。目前P2P行业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只是暂由央行代管,也未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事实上,在P2P行业野蛮生长多年后,如今已形成了4种模式:有担保线上模式、无担保线上模式、线下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每种模式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不尽相同。尤其是后两种模式,极具中国特色。假如相关部门不尽快建立监管机制,投资者的权益终究难以获得有效保障。

  二、监管缺失应注意

  【案例】对互联网理财产品有所耳闻的施先生,近日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家提供高收益投资理财的网站,加了该网站公布的QQ客服为好友之后,客服告诉施先生,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理财公司,现有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投资项目,回报率可达到12%。由于收益很高,客服又展示了公司的各种资质、证书之类的扫描件,施先生就打消了原本的一些顾虑。然而,施先生按照客服提供的账号,分三次汇去5万多元之后,就再也无法联系上对方了。

  【分析】市场的火爆无疑会很快引来监管和规范的问题。互联网骗局频现、维权难的问题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正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监管的漏洞。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尚未建立起足够的信用体系以及风险处置机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众多商业模式中,只有第三方支付得到了严格监管,但对网络贷款、众筹融资以及正在试水的财富管理、理财产品等等,都还存在着监管空白。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够通过平台信誉为投资者担保的说法显然尚不足信,而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交易纠纷,消费者的维权渠道和法律依据也仍然缺乏。

  【点评】作为当前金融创新最火的形式之一,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前期人们比较关注这一新业态对传统金融业造成的冲击,也看好其为整个普惠金融转型带来的生机,希望市场可以以开放容忍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创新。到目前为止,相关监管部门也确实已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放了不少牌照,积极信号非常明朗。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将政策与监管尚未跟上的大环境纳入考量,多多注意可能出现的风险,诸如资金安全性、防“钓鱼”等等。在文件签署、法律条款等问题上都要有防范意识。对于一些有金融机构背景的网络平台也要认真考察其信誉,不能仅止于有第三方金融渠道进行监管,自己也还是要多留一个心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