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当官好?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当官
  • 发布时间:2016-01-04 16:47

  去什么朝代当官,这个选择很重要。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年幼任你玩弄于股掌之间,结果一睁眼发现自己站在海船上,怀里抱着小皇帝,这就太坑爹了。

  首先,当然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尽量不要选择战乱的时代,否则一不小心被大字不识的兵砍了,不划算。接下来,就要选择和平时期的不同朝代了。

  秦代之前,当官以世袭为主,有个好爸爸比什么都重要,这个主要靠投胎,请出门左转找宗教局,看看他们有没有相关文件。当然如果你很有学问,周游列国,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征服诸侯,也可以求官,比如百里奚,秦穆公听说他是个贤人,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把他从楚国换回,拜为上大夫。

  秦代命短,不考虑。汉时代做官就不用非得拼爹了,有了察举制度,地方官会在地方上考察贤人,推举当官。考察的科目以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科为主。总的来看,这种选官方式最看重的是思想品德,比如孝廉就是孝顺、正直,光禄是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察廉是清廉,只有茂才,大概就是说是个人才,具体人才在什么地方,也语焉不详。所以,这时候要当官,一靠在当地的名声,二靠跟地方官的关系。

  现在我们跳过打仗打得一塌糊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繁荣安定的隋唐。好消息是,科举制开始了,你可以通过一肚子学问考上公务员,成为治世之名臣。

  不过,建议你不要急于体验大唐盛世。因为对当官这条道路来说,好日子还在后面。

  宋代,对,就是历史书上描述为“积贫积弱”的宋代。

  在大部分时间里,虽然有游牧民族的威胁,但是宋代还是一个和平而安定的时代,制度、文化都比较成熟,经济也相当发达。最主要的是,在宋代当官比较安全,除非太作死,一般不会掉脑袋,尤其不会因为写了什么诗掉脑袋,也不会动不动在朝堂上扒了裤子打屁股。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已经“家不尚族谱,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做得好,就可录取。当时有劝人读书的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对读书这件事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韩琦曾经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意思是,在我大宋朝,只有中了状元,从东华门外唱出的才是好男儿,别的都不算。

  可是作为穿越的现代人,跑到那时候跟人拼谁的《五经》《三礼》念得好,那未免对自己太狠了些。当然,如果你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或者古代文学的博士,当我没说。

  所幸,宋代还为穿越者保留了一条捷径。

  是的,你还可以走后门。

  你捐赠给国家一大笔钱粮,就可以做一个低级的文官或者武官。但是“穿办”不推荐这一种方法,因为进纳出身的官,会很受鄙视。一般人们会将其视为“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为人不齿。而且宋代朝廷也故意打压进纳为官者,不许跟州县官员交往,不能按官员身份减税,不能跟宗室结亲。这么憋屈的官,不如不当。

  在宋代,县尉算是基层干部,待遇那是相当一般。按照规定,一个县尉的工资,大概是十贯钱左右。这笔钱能干什么呢?一般寻常年景,米价是三十到六十文钱一斗,每人每天吃饭要一升半米,加上十文钱左右的柴盐酱菜,一个月生活花不到一贯钱,十贯够你养活自己了。

  如果你不打算贪污舞弊,为祸乡里,那么最好还是赶紧努力升迁。

  由于你不是通过正经科举考试得到的官,所以,在升迁上会有一点麻烦。

  作为基层干部,考察你的无非是工作成绩,做县尉,县里盗贼平息,治安状况大幅提升,那就是能员,值得嘉许。但是这还不够,你需要采取一点非常手段,主要是制造舆论,因为“官声”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够让你打破出身的瓶颈。

  在治安管理做得卓有成效的基础上,你应该多结交一些读书人,比如秀才、教书先生。在没有报纸和网络的时代,他们是你的重要舆论阵地,会宣扬你治下“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接下来,你可以适当地传播一些神乎其神的故事,比如老虎听说你的名字,就从村子逃走,不敢为祸。那时候人们还是很信这一套的。

  等你的官当到了一定的水平,日子就好过了,不光俸禄高,而且还动不动就有别的钱发。

  按照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宋代官员在俸禄之外,还“有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饲马刍粟之给、米面羊口之给。其官于外者,别有公用钱,自节度使兼使相以下,二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节度使自万贯至三千贯,凡四等。观察防团以下,以是为差。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之制,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防团以下,各按品级为差。选人、使臣无职田者,别有茶汤钱”。

  经过多年磨勘历练,加上你现代人的技能开挂(略去不表),你终于成为朝廷肱股、皇上心腹。这时候,作为大臣,你的日常起居就要围绕朝堂进行了。

  上朝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宋代官员比后来清代的大臣要舒服得多。按照宋代的规定,上朝按单双号来,甚至皇帝犯懒的时候,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各开一次朝会就凑合过了。

  不过上朝还是累人的事。上朝时要三更起床,沿途两个时辰赶到皇宫,等皇宫开门。好在皇帝心疼大臣,专门在宫门外盖了一个“待漏院”,让大臣们先进去歇着。

  来这么早,总得吃早饭。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待漏院盖起来之后,也没有宣布门口50米不得摆摊设点,于是各种卖小吃的都跑过来了。据记载,“待漏院前灯火人物,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吃早市。

  比清代同行还好的一点是,宋代官员还是能够掌着灯进宫的。而清代官员不许打灯,宫里也不点路灯,只能摸黑进去,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还有不小心掉御河里淹死的。

  在上朝这件事上,宋代也有不如以前的地方。比如以前当到三公这样的顶级官僚,是可以在皇帝面前坐而论道的,而宋代就不行了,大臣都得站着。

  不得不说,宋代对大臣还是很厚道的。大臣退休,可以拿一半的俸禄作为退休金。到神宗朝,一般都可以拿全俸。如果运气好,还能在退休待遇上参照更高一级官员的待遇,遇到朝廷有大典,还会再给一些退休官员加官进爵,叫做“升转官资”。有的官员以侍郎退休,过了几年,因为不断有提升,后来居然加到了尚书。除此之外,如果你在退休的时候,有什么需要国家帮你解决的困难,也可以跟皇帝说,国家尽量帮你解决。

  到这里,你就走完了“吃皇上的饭,报皇上的恩”的一生。宋代官场穿越指南到此结束,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资治通鉴》和《宋史》。往后的明朝和清朝官场,如果你喜欢打屁股和砍脑袋,请自行前往,后果自负。

  (刘海威摘自《壹读》)

  刘十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