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鏡三寶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福倫達,Sony
  • 发布时间:2016-01-07 10:51

  Ultron 35mm f/1.7 ASPH Ultron 21mm f/1.8 Nokton 50mm f/1.1

  有關注本專欄的讀者都知道,筆者於年初時介紹福倫達15mm f/4.5第三代,對畫質及鏡頭操控都十分滿意。今次再借來三支福仔名鏡,其中35mm f/1.7推出時頗受觸目,且看三支鏡在旅攝方面的表現和操作如何。

  福倫達鏡頭全為手動鏡頭,對於部分讀者來說可能不太習慣,不過筆者對手動鏡頭有種情意結,當你習慣手動對焦的時候,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的差別並非很遠,而且現時自動對焦也並非百分百準確。

  21mm為風光攝影中較常用的焦段,只要好好利用就能夠出到好的作品,小編在南生圍試影及陽朔攝影團期間使用21mm來構圖及拍攝timelapse。

  手感方面它和筆者本身用開Zeiss 21mm f/2.8 Distagon ZM差別較大,Zeiss的比較細,而福倫達的鏡身略粗,對焦環則比Zeiss較闊而且突出鏡身,轉動對焦環是較方便的。鏡身連遮光罩是設計上最優越的地方,方便收納。

  先不講成像質素,筆者於陽朔山頂拍攝全景照片,只駁了8張就能夠接駁一張全景相,意味着它對變形的控制相當到位,這一點筆者是比較驚喜的。

  成像方面,配上Sony a7r有紅閘情況,略有少許紫邊,若不放大及仔細留意,其實察覺不到。邊緣失光跟蔡鏡ZM一樣略為遜色,可能跟RF鏡設計有關,色彩還原方面亦未及蔡鏡,不過整體的表現及性價比已有80分。

  另一支新推出的Ultron 35mm f/1.7 ASPH為筆者最為注目的一支福鏡。

  相信大家跟筆者一樣喜歡使用35mm,這支35mm確實令人眼前一亮。纖幼的鏡身竟然能做出f/1.7超大光圈,同時成像非常優秀,色彩還原幾乎是福鏡之中最好的一支。要留意一點,只用蔡鏡一半價錢就能夠買到。

  玩得定焦的其中一個原因固然是散景,此鏡散景相當迷人,而且傾向柔性,適合拍攝人像、花卉及風光,拍建築物或珠寶等可能略嫌唔夠「利」。光圈使用旁軸經典的7組9片設計,後組玻璃更採用一塊大型非球面鏡,用來解決邊位黑角問題。

  鏡身的對焦環以齒輪狀設計,初用可能有少許不習慣。當光圈全開的時候,中央至邊緣的畫質不錯,可惜它的最近對焦距離為0.5米,作為一支35mm的廣角鏡,有點「到喉唔到肺」的感覺,配備可伸延的轉接環,才能拍攝較近的景物,尤其拍攝小品類題材。

  當大家一直看慣蔡鏡的T*鍍鏌或尼康的Nano Crystal塗層的相片,福鏡也必須大力改良逆光的表現,在f/8最佳光圈之下拍攝,發現邊位仍有輕微色差情況出現,不過若不放大相片,還是可以接受的。

  作為旅遊攝影常用的焦段,此鏡只重238克(黑色),配上Sony a7r完全感覺不到任何負擔,而且成像優越,是一支性價比極高的鏡頭。

  Nokton 50mm f/1.1-僅次於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Canon EF 50mm f/1.0超大光圈的標頭。

  有些影友對超大光圈有種執着,實際上如f/1.1這種近乎「單點sharp」的景深,在現實生活中會否應用得到確實存疑,不過除了淺景深之外,如此大光圈的鏡頭一般鑑定為優秀的鏡頭。

  標準鏡也廣泛應用在風光攝影,此鏡與Sony a7r十分合襯,3600萬像之下鏡頭的優點都表露無遺,全開光圈之下中央或合焦的部分銳度及對比度都相當滿意,唯色彩方面略淡,收光圈至f/2已經大大改善。喜歡拍攝黑白的影友必須擁有此鏡,層次和漸變相當分明,並非原廠鏡或其他新鍍鏌的鏡頭可以做到。

  由於光圈太大,全開光圈拍攝時邊位失光問題嚴重,需要在後期處理上把邊位推光。跟35mm一樣,最近對焦距離有點遠,需配可伸延的轉接環,否則未能完全發揮f/1.1的威力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